平面媒體的未來

平面媒體的未來

先講好,這邊只是勝手な予測。語氣過於囂張,基本上不過是網路文章歸納(還算不上總結),也沒什麼技術含量。Get further 那段純粹是天方夜譚

現況分析

隨著近幾年國內外報業的停刊(從中時晚報,大成報……民生報等,國外有Tribune Company。)、大英百科全書不再以印刷呈現平面媒體,例如新聞報業或是雜誌、書籍、印刷業等,近來在科技發達的區域似乎有日暮途窮的趨勢。究其原因,今日網際網路越發盛行,人們的閱讀習慣漸漸改變。雖然新聞主要的消息來源仍然是報紙等傳統媒體,但每日閱讀報紙或不時捧著本書的人漸漸減少,人們更是大多從電視與網路獲知新聞。科技是種追求便利的技術。當人們發現電子郵件可以比越洋信更迅速方便時,昂貴的舊科技就漸漸被捨棄了。當 VoIP 打國際線會比幾十年來几上的電話便宜,甚至可以形同免費(不增加額外費用)時,人們就不會選擇傳統話機。科技也是以流行誘惑著人們的技術。見到周遭人人都使用聊天軟體時,大家就會毫不猶豫的投身其中。科技演進造成媒體展現方式以及潮流不斷改變,平面媒體的事業自然不能例外。上個月,以網路上賣書出身的 Amazon.com 發布了新版的電子書 Kindle 2。雖然那只是黑白且制式的設計,但已包含自動朗讀、一機在手,1500 本書供選擇的功能;誰能料到假以時日,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媒體可用來當作閱讀的工具?在網路發達的今日,利用到處都能做連線的終端,隨時隨地找尋自己需要的資料,早已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現代人面臨資訊爆炸,不但不像過去要得到新的消息只能靠報紙電視,資訊甚至多到沒時間消化;透過其他管道會更省時,那何必再浪費精力?甚至有人這麼說,該知道的,那自然就會傳近耳中。(重要度不高,)不需要知道的,就算找了一堆也只是浪費時間腦力。工作繁重之餘,報紙反而成了累贅。這麼看來,情勢已經很明朗了。那麼,報業或甚至是平面媒體是否就真的已是夕陽產業難逃厄運了呢?
我想,平面媒體公司勢必需要作轉型。最起碼,也得作微轉型加上些誘人的增值因素。因為時代潮流的轉變而不得不順應時勢的例子時有所聞。舉電信業來說,過去以電話為主的傳統電信業,業務轉型後多成了網路業者。原因除了網路線的架設與電話線類似,甚至可以基於原先的電話線路來將觸角拓展到網路業之外,最大的原因還是不轉型就沒有明天。就算是作了改變,還不保證就能高枕無憂。這幾年 Skype 的崛起影響到舊時代電信業即為一例。在這以指數增長變化的世界(見 What Technology Wants Chapter 8),原地踏步就是退步,不跟上時代趨勢無疑是自掘墳墓。

微轉型+增值

當然大家都知道要跟得上,甚至得領先創造時代這層道理。那麼未來到底會怎麼改變呢?我們先從小幅度的說起。蘋果日報臺灣版 2003年5月2日創刊。從那時候起臺灣主流報業就經歷了番衝擊自反縮不縮?p250)。蘋果日報相較於其他大報,更著重圖片以及視覺化之圖表,並採當時其他報紙所不具備的全彩印刷。在兇殺案件等引入 3D 模擬圖應該也是他們首創,後來甚至連電視新聞也學了起來。(可惜就是沒看到電視能出現動態的。人家平面媒體紙上不能動也就算了,你這時時都要改變畫面的,怎就沒人想到要動起來呢?反而有許多直接把平面媒體如蘋果日報的圖直接拿來用或仿造的。)縱使圖表常常有許多不合宜的表現,但現在年輕的一代讀不下小說,可以看卡通就不會翻漫畫的趨勢已漸漸定型,人這種對圖表理解度比文字來得高的天性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只可惜,壹傳媒帶進臺灣的,不僅僅是更加注重表現形式。在更早之前創刊的壹週刊歷經風風雨雨,到今日還被視作內容勁爆的雜誌。由於平實的敘述吸引不了眾人,最後造成上自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創建出臺灣(或是中國文化?)特有政治生態,下至各大電視與雜誌報紙的臺灣媒體亂象,橫著還有演藝圈的醜聞與八卦,人們還特別愛看這種的,就不怎麼值得讚許了。說政府的部分會有人不以為然,但大眾媒體的部分業已成為種共識。2005 CE Freedom House 的評比報告就稱臺灣媒體雖自由,但像在 2004 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報導臺灣人卻多認為媒體內容過於煽腥、商業化,政黨色彩過重。當然,這不是一兩天的事,也不會只有那次總統大選是這樣。
面對這趨勢,主流報業當然不能坐以待斃。除了建立網站播報新聞、學習蘋果日報的風格,各家也在網路上加值服務或強化據點。聯合報系聯合知識庫自 2001 CE 上線,近來與商周合作,推出《商業周刊知識庫》,並陸續完成聯合晚報經濟日報等各報 digitization 並上線的工程,提供知識工作者方便的資料查詢功能,本身則依此獲得資金。中國時報系推出中時部落格,期望親近網路使用者們。這些都是為了新來臨的網路時代所作的變革。

轉型

但正如前面所述,纖維織成、油墨打印,無法及時收到最新資訊的紙總是會被淘汰。雖然再怎麼轉型,我們還是要有個閱讀資訊來源;而那可不一定只能是個人電腦,甚至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 WWW。舉個例,就當前我們看到的,已經有人開始研發電子紙其未來前景看好。報紙上的視頻於攻殻機動隊中出現過,現在也有人開始嘗試了。平面媒體公司雖然不一定都會朝著這個方向,但若是要長久經營下去,這些想當然耳是他們需要考慮到的。

Get further

但科技不會光停頓在電子紙。我們還要更進一步。
從根本上說來,不論是新聞、手機以至 smartphone、notebook、介於前兩者間規劃中的 smartbook,其概念都是要提供一個更為便利的管道,以來作資訊處理以及資訊交流。由於現在是個行動的時代,每個個體(也就是個人)都需要一個行動式終端。因此,一個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 (MPC),或說是個人隨身處理機構(單元)是必要的。廣義說來,從這概念上衍生出的產品,不論是 iPhone 或是眾 Netbook,雖然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形形色色,其實都有相同的目的。甚至有人認為,這些個人行動裝置的發展會取代傳統 PC
我們可以透過觀察最近的科技發展來推估未來 MPC 可能的發展。舉例來說,以現在的技術手機已可充當 ATM。而考慮無線充電可攜式電池或半永久的運動充電+納米製程+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全像投影,就能夠產生眼鏡、手錶、皮下晶片等等形式的終端。而若再加上思想辨識(2009 CE 我們還只能藉由腦波,可能因為我們還不太能接受具侵入性、不可逆的儀器。)等能力成腦機接口,使機器可以不透過五官而直接依循人類意念的話,那麼接下來產生的就不會是傳統的形式了。再下一步,或許還會出現腦內晶片(可參閱 BALDR FORCE)或人工輔助神經單元 (Artificial neural unit) 等等形式。(看不懂這邊的意思,可以參考當人腦接駁電腦…一文。)屆時「腦」的概念將會被延伸,這些輔助器材可被視作「外腦」機制的一種。
而後在數萬或數十萬年後,人類仍然存在的話(雖然這機會可能不高),或許會有些個體嘗試進行意識融合。則過去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將會轉變,故有名詞也得重新定義或面臨廢棄:教育?學習?金錢?權勢?交通?這些或許都不再重要。

結語

就在我們可見的未來,對已開發國家來說,平面媒體可能會像是接線生一般,成為一種收藏,一種高雅的表徵。但他們不會——除非時代倒退否則也不再會——是商業戰場前端的利器,或是市井小民家中的日常必備用品。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能夠看到更為方便的工具,圍繞在我們四周。
2009/3/19

Tweet


Perl by kanashimi, 2000/12/10 05:10PM-2005/7/5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