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1

時事評論彙整

每次遇到新聞時事發生,多少會有些反射動作發生。基本上都把對時事的各項評論放在日記中。字數多的會另外成文,像是政治口水文早就集結在民主了。但其他這些呟き分量不多,就穿插在一般的生活記事內。一樣是想說東西多了不好找,所以乾脆把他們都收拾起來了。不過,我卻發現日記中能拿出來的,似乎都是這些瘋言瘋語。全部輯出來,日記倒是沒剩下啥東西啦!
2014/8/3

公娼存廢論

(此處略去網站引用參考資料)
說來在臺灣這次的性產業事件,抗議的公娼們最主要還是在爭奪工作權的合法化。不過,外人可就不是這麼想了;陳水扁市長是為了競選或是什麼姑且不論,表面上堂而皇之的理由總是公娼的腐敗社會道德。正面的理由,大概不會有其他了吧;「廢公娼能使每一個人生命更有意義,活得更好」?
不過,那些支持公娼的,可就龍蛇混雜了。較單純的,只是「廢了後轉入地下化,那只是使事件更棘手而已。」、「公娼做到今日,若是不從此行,往後的生計如何維持?」至於其他,還有指桑罵槐,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這次終歸只是單純探討公娼的存廢問題,也就不牽扯如此廣泛了。
網路上有關的資訊主要都在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畢竟風波是自臺北市引爆的。現在回頭來談,有些馬後炮的味道,況且早已事過境遷。但,每個社會中多少都有娼妓的問題,「從有人起,就少不了戰爭及妓女」;這是可以去關心的。
就個人來說,並不絕對的贊成廢,或不廢任一方。公娼固然難看,但今日當事人自己竟出來爭取做這種事的權力,汗顏的還不是我們這些旁觀者;所看到的,包括一些年輕的雛妓,在稍微嘗過生活的滋味後,仍毅然選擇回去作妓女。就其根本而論,娼從女,自古本多女性墮入紅塵;男娼的問題尚無女性嚴重。有需求方有供給,需要的當然是男性。而,想斷公娼存在之路,根本之道也就在使男人不找賣身女。這在個人來說,或許不算困難;但說到整個社會,人形形色色,防不勝防;況且就是有那種因經濟因素等甘願供給的(尚不論被迫的),是故這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因此個人認為,能救的當然給予幫助,但是若想眼界更清潔些,我們只能改善環境,漸漸而自然的使更少人投入,甚至使原來從事的她們也自動轉行。除了某些情形外,盡量別去硬性規定。這是長久的計畫,這樣下去當然得考慮到其對社會的影響。
公娼不是今日,也不是只有臺灣或是臺北才有。但平常時候,很少有這方面的消息。若非明言廢娼,不知已經多久沒想到「娼妓就在我身邊」了。對於性病的傳染,或是其他的危害,可以說顯著的並不多。要完全廢掉是困難的,將之列管歸案是為了方便管理;什麼都不知道畢竟比「雖然有一堆,但清楚知道」來得令人不安。若是逼急狗急跳牆,是大家都不願見到的。因此,疏導應是不錯的方法。反正存在了那麼久,也不會在短短的時間內有突發狀況。
這樣看來,個人似乎是贊成廢娼的,只是瞭解到「完全廢止」之難以實行。不過,若有人堅持娼妓也是種職業,沒有人能剝奪其工作權,就像不能剝奪生存的權力一樣;這可就得訴諸公眾的觀點了;畢竟梁上君子也可這麼堅持。媒體上出現的公娼總是如此的無助,好像是社會的犧牲者一樣;不若搶匪(如陳進興,這個例子直到最近仍相當受歡迎。)般令人使不出憐憫感。一種職業之是否允許生存,在每個不同時代及不同社會都沒有一定。這主要依靠著當時環境之道德標準、審美及善惡觀、社會的需要等,這些沒有絕對準則的價值觀。以今日來說,很難講我們接受了「妓女」為一種職業;但是在事件後,民眾似乎也不怎麼激烈的反對。由此來看,大致可算是種「默認」吧。因此,即使公娼繼續存在也是可以的,雖然有時會顯得礙眼。
公娼之存廢這問題,多少得牽扯到現代臺灣人的道德觀問題。做這種行業的,從以前就被視為骯髒;但另一方面,若她們不如此不行,那似乎又是可以原諒的。這並不是僅僅解救現存公娼即可解決的,只要有需求,新的一批又將出現。因此,以緩進的方法改善整個大環境,使娼妓成為不必要的行業才是解決辦法之一吧。
1998.10.28

911事件

這時代的人又多了份事件型集體回憶(cf. 記憶快照閃光燈記憶。昨晚十一點多,正可惜沒能好好看完 Discovery「彩色的二次大戰」,媽卻鮮有的叫喚:「快下來,發生大事了!」然後今天各大頭條及整篇整小時的新聞便為之取了 911××× 的標題。(大概和上次我們稱作「921」脫不了關係?這是我們的習慣?)實際上對此事件有深刻印象的在美國,尤其是當地,大概從七八歲到所有正常成人。而其他地方,恐怕得提昇到十四五歲至大部分成人。當事者總是最為深切的感受到苦痛。我們臺灣人,老實說大多都沒啥苦痛。這是應該的,而我們沒能表現出當事人的態度,也是應該的。這已經超過大部分人同理心所能 well work 的程度了。大多數人,像我一樣,寧願不去想。看到崩塌下的世貿大廈,就如同看到某處核爆或火山爆發一樣。他們擔心的是未來是否會延燒到自己身上,只有些許人還會從經濟上理解局勢不妙。假如是地震,或許我們還會心頭一涼,畢竟不久後又是921紀念日了。人啊。
想看看情況如何,不料家中兩臺電視機都罷工了。之前樓上有時亦會出問題,但像下午到晚上整個不靈的倒不多。樓下是最近才又出問題。結果,只好回來打電腦了,真是尷尬。
大家都是抱著旁觀救火的心情(事實上也很像救火),漫不經心交談著沒啥干係的話題。「他們實在不應該喔」「不可原諒」「待會去新光三越,慶祝美國世貿被炸啊。」「那些恐怖分子的宣言呢?」微笑著陳述:「(理論上來說,)不能原諒。」而話說回來,事實上,當事者本身到底又有多偉大了?「你不是我們,怎麼能夠瞭解我們的痛苦!」苦痛又算什麼?仔細想想,固然當事者似乎承擔了旁觀者無法想像的記憶,但並不至於有那麼悲哀。暫時,似乎站到了神的角度。Well, 無論如何我們這些看戲的不論怎麼表現,似乎都有種揮之不去的罪惡感。純真如他們,為何一樣的我們就能逃過此劫?我們有什麼權利快樂的、悲傷的憐憫他們?起跑點從沒對齊過。
2001/9/12

蘭嶼人抗議核廢料問題

蘭嶼人今天大規模抗議核廢料問題。雖然人們可能長期的不滿所處環境中某種狀況,但真正的導火線卻大多是因為突發的相關嚴重事件,或是被煽動。蘭嶼的情況或許就是因這些年來,民意代表們比當地居民更迫切的想要揭發這件事實吧。
話說回來,少數人要搶贏多數人真是很困難的,另一個例子是同性戀的地位。(為避免誤會,先說明:以在下的立場,蘭嶼人及同性戀的心情不是不能理解的,而下面所舉的反例僅僅代表在下曾經聽過的說法,絕非代表個人立場。)此外到底要顧全多數人的利益,或是迎合少數人,也是難以定奪的議題(對此我的意見請參考人生的意義)。蘭嶼人之所以能成功的爭得一席之地,是因為:
  1. 他們極力所爭取的,不是其他人所不在乎的,就是大家還不知道要去在乎的。(「愚昧的人民」理論:人民的眼總是覆蓋著層 bi~,腦袋裡也裝著 bi~。)
  2. 大家無法果斷的將他們列為 out-group(社會心理學)。也就是說,我們暫時無法將蘭嶼人認同作「與我無關係」的人們,也不能大聲說出「同志,你們都是變態!」因為,現代的社會中,我們的認知已經改變,假如發生像是數十年前那種將同性戀是作病態並打壓他們的事件,大家將會覺得很遺憾。
但說到頭來,當這些原因都不存在時……啊、世界!

……話說回來,雖然不是沒讀過其他的心理學,但我在網路上引用過最多的還是社會心理學。原因之一或許是我不學無術,已經把其他全忘了吧。(哀)
還有個例子是殘障者。不過,殘障者還有個原因是「同情」,或者說,同理心。就算不是同理心,起碼也要作秀秀出來(哀)。ま、所謂人就是這樣的東西吧。

2002/5/1

倪敏然自殺

最近倪敏然自殺的新聞報得很大。對這則消息我之所以對其投以注意,原因除了小時候曾看過他演的詼諧電影外,也因為這件事情的發生,距離上次新聞報導自殺クラブ等片「在網路上就能找得到」不到一個月。(我去翻了一下,的確找到了鶴見済的完全自殺マニュアル中文版與原版精要,雖然沒看到其他的「完全系列」。妙的是,我還發現著過金銀島的 Robert Louis Stevenson 也寫過一本 The Suicide Club,雖然這本「怪奇・推理シリーズ」可能和那部日本電影有差。)報紙報導 Louis P. Pojman 說較能為人所接受的自殺應當有下列條件:當事人已經充足時間深思熟慮過,確定這是最好的解決之道(捨此無他),且個人解脫所得價值高過對他人的傷害。但對我而言究竟如何?再怎麼說,死刑也是一種「殺」,況且對我這種人來說,道德倫理並非重點。以這角度,已經不能將人的去留對其本身以及道德所造成的影響擺在首位,相對的,而是對社會所產生的衝擊。以我所見,一番言いたいのは、自殺しても、人に迷惑を掛からないように。也就是說,除了 Pojman 的最後一點外,前兩項並不在我的考慮範圍內。或許也可說是前兩項我已經具備,因此不用再費心思。但我對第三項又加強約束了。只要自己的走,不至在他人心中留下陰影或缺憾,那麼想走就走吧。這,本來就是作為生物的自由。
自殺並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但卻有很多很多的人視其為重罪——道德倫理上的。他們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算找不到,最起碼「活著」,而且他們內心多少有點「這份幸福得來不易」「生命是被賜予的(所以個人沒有權力捨棄之)」的想法;其他的人則抱持「會自殺的人都是一時想不開,撐一陣子,過了就沒事了。」而想到有竟然能玩弄他們珍視的情感,光這點就足以令他們 crazy。所以他們亟欲將這種屬於個人的抉擇,尚無法以科學法律根治(但,即使如此他們也正努力中。)的現象抹除。是故,一位喜劇泰斗的自殺足以令他們感到如同 921 一般「危機就在身旁」的恐懼與驚惶。但,我們當可端坐高臺看焰火,瞧瞧人們著急著為他尋找原因的舉措,看著他們希望推動成立「憂鬱症共同照護網」,避免類似憾事發生。
ま、我的確不否認,這次的事件有可能是因為主角在情感事業上長久的衝擊(未來無望),加上生理上憂鬱症的折磨(這應該是果而非因),所以才承受不住。但,假如今天是我呢?不,我當然不是指會不會上報或影響力多長遠的問題。而是他們會為我找什麼藉口。當然今天我沒這麼作,僅僅是因為我覺得活著和死了並沒啥不同,以我現在的環境尚沒必要多此一舉。但,若是他們最後歸得結論是人生的虛無,是對整個人生的體悟,而不是一時的失意或生理上的殘疾,那他們真的能承受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嗎?他們有辦法坦然的說「因為生死無不同,故自盡與死亡並不總是罪惡的」嗎?
2005/5/3

許瑋倫車禍逝世

最近轉開電視,不論哪一家新聞臺在什麼時候,有八成機會會看到演員許瑋倫車禍亡故的消息。繼之以之前臺中市長胡志強妻子邵曉鈴的事件,我得坦白說有點煩了。而且,假如現在臺灣社會真的如同我所見到的,八成的人都誠心的為這些受傷逝世的人祈福,而不光是為了強調我們具有同悲之心的話,臺灣一定會是個不一樣的地方。問題在若果真如此,就不會只有這些名人會受到全國民眾的愛戴了。(想想看,其他被撞得更稀爛的有辦法受到同等待遇嗎?媒體縱使表達了重視之意,難道不可能包含其他成分,例如為了宣揚自己很具有社會關懷才不斷大肆報導嗎?)以這角度看來,臺灣比十年前更勢利,愚民指數(容易被輿論或權威牽著鼻子走的人所占的比例……以繁體網頁來說,這詞似乎是初創。)也更高了。ま、這麼說是太殘酷了點,一定會遭到口誅筆伐吧。
所謂的媒體素養不正是用在這種時候嗎?正如同 Zeitgeist 所云。媒體可以當我們的工具(「素養」基本上指的是使用工具的能力)。但我們得當媒體的主人,不為其所控制。為了達到這點,我們要多一點批判性、後設性思考,能獨立思考而有自己的主見,能懷疑與推翻一切(包括自身的價值觀體系);理解事物背後的真相與真正的運作原理。不是為了權威、從眾或是習慣、好惡(慾望)、規定如何,我們才打心底相信一件事。權威人士與法律、耳提面命都不是媒體素養。但,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我們沒有時間精力一一求證這點不說,就算鑽研了,知道事實了;所得到的就真相了麼?[補]
2007/1/30

國營事業改名

聽到幾個國營事業要改名的消息。雖然好幾年前就聽說了,但一直以為是玩笑,這次真的搞了下去,有些詫異。最近流行負責人捲款潛逃甚至出境也就算了,連這種沒必要的數億元都得交由全民買單,未免有操作選舉之嫌。縱使說我們的國名造成人民與外國人的混淆,誤以為是中國大陸,但有精力闖關這種東西,應該還有更重要的吧!經上次政府預算案沒過之後再經這遭,讓我覺得臺灣的政治似乎有每況愈下的趨勢。然後看到陳總統邀請民進黨府院黨高層和黨籍立委一同到三峽走春,近七十位出席,頗有捲土重來之勢。想到那時如此一般的立委畢竟又趨炎附勢回來,而對此景況也沒什麼人講話,我不禁感嘆,臺灣現在有的,畢竟是已經對政治漸漸冷感的「沉默的大多數」。真的要說「政治是大家的事,你也有義務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倒想先把上面這些人換掉再說。不過,畢竟大家更了解的是不管是誰上去都一樣是腐敗,我們已經吃過太多教訓了。只是,最近看了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覺得就算被人管,還是有辦法滿意的:若公僕能做到使人相信就算出現紕漏,人們也相信「好吧,他很努力在代替我們行政事了。就算我自己來做結果也不會比較好。」我想就很不錯了。孔子所謂民無信不立,或許就是這層道理。可惜現在在上面的似乎越來越荒唐了?
2007/2/11
新聞報導郵政局長推正名,與職員產生衝突請辭,不禁覺得趣味,原來還有這種捨て駒法。我在想,假如有人為了達成自己的野心,不惜犧牲某些人來作組織首長,事成後再讓他們功遂身退,我們又有何方法來制衡呢?以當下我們的觀念,負責的常常是那位首長,而他們只要下臺就能了事。但事情並不會因為他們下臺而變好,通常他們就算想留下來盡全力亡羊補牢也不見得是(對利益受損害者)最佳的選擇。我們將「下臺」當作最終懲戒的想法是不是該改改了?
2007/3/3

呂秀蓮新書發表

呂秀蓮新書世界之女世界的臺灣的新聞最近不斷。從 2/3 民進黨尾牙宴中送書,一直到昨天走春後座談結束,許多人卻將書「忘」在會場。看到這則新聞其實我滿想笑的。那些人大概不會有什麼時間,也不會一個字一個字仔細去讀這些書。將書直接放在當場是最直截了當而誠實的行為。但媒體緊追不捨下,漸漸可看到他們臉上露出「啥?連這也有事?」的表情,緊張的開始辯白。我就想,人家本來都很純真,不要就說不要,結果在你們硬逼之下只好狗急跳牆,一個個不得不拿起面具,裝做正人君子。問題在他們並不會真的變心,而不過是又學到一招能記入官場現形記中的伎倆罷了。這樣不是變成媒體在教壞官員嗎?全くだ。另一則感觸良多的新聞是一些高中歷史課本隻字不提南京大屠殺。每次我們說到這種事,總會提到日本又如何的否定這事件的存在。我只想,否定其存在固然不是正確的態度,但過分強調也不是啊。的確,完全刪掉不太好,但是媒體的態度總蘊含著一種責難日本,要日本人贖罪,甚至償命的意味;因此才對「刪掉」這動作完全不能諒解。在我看來,過去這段歷史,我們要習得的是經驗,而不光是要「知道或了解」「日本曾經屠殺過中國人」這樣的史實。僅是記得日本誅我族,然後說「你們看,這多殘忍,這是不對的呵!」「我們要以寬恕原諒這段不幸的過去。」又怎麼了呢?這很明顯是種不平情結。跟被對方擺明故意砍斷雙手的人說「你知道這是不對的,所以應該原諒他。」是沒有效用的。縱使今天的我們離那段時日已經久遠,但站在雙方之外(例如以歐美、非洲的角度來說話),以更超然的態度,弄清來龍去脈,並以大歷史的角度審視這段過往不會比較正確嗎?本來我們觀看歷史的角度,就應該是不卑不亢,甚至不動情感(這邊指的是如同旁觀者一般中立)的。但我敢說當代的高中教師會用這種方法教學的,鳳毛麟角也。學生方面恐怕也沒幾個能體會得出來吧,為了這種頂多兩分的題目花上兩三節課去講他,太不值得了。
2007/2/12

隱私權與公眾利益衝突之平衡協調

近來某些人搶在檢調動作前開記者會強調自己的清白,還有野草莓學運要吸引媒體的氣氛濃厚,再加上前幾天坐車時同事提及反恐片 24 裡面總統 David Palmer 這腳色就是位有為的黑人,本作因此有以影集引導觀眾意識形態的嫌疑;不禁想到人們似乎越來越了解輿論可以壓制法律這道理。民粹主義?因為我們是民主的社會,也因為社會的構成單元畢竟就是人民。就算是在大陸,從瓮安骚乱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人民一步步學到了人海戰術。在這個時代,除了少數極權小國,即便是大陸也總不敢幾千幾萬人的屠殺。人民總體畢竟是國家社會等團體的支柱,任何一位統治者或少數的管理團隊也無法忽視民意——若不願順從,他們能做的是只剩溝通或欺騙。以某種角度來說,民主與法制是不能兼容的。若是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應該這麼做,甚至不去遵守某些法規,又沒有明顯的反對聲音時,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這時候能回答還是要死板的依照法律的話,這大概才是法律凌駕於民主的表現吧。但我們通常不會這麼做。不只如此,死板抱著法律不放常常才是錯的。然而人世間的對錯,又有誰能慧眼識得千百年後的蓋棺論定?type II error 的發生也不是沒有可能啊。
另一個我們不得不考慮到的類似狀況是群眾暴力或所謂多數暴政的問題。舉近來常常聽說的人肉搜索引擎或更早之前的狗仔隊為例,大家都知道刺探他人隱私是不對的,但因為人性就是趨向喜好知道名人一舉一動以及陰謀論;有市場,自然有供給。這時候也管不著法律道德;被抓到就被抓到;反正倒下一位壯士,後面還有千千萬萬個勇者站起來。而其有辦法查出當事人真實身分的基礎原理則在人們就算小心翼翼,多少會在網路上留下蛛絲馬跡以為人揭露。雖然十幾年前有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這種說法,但網路世界在(個人)資訊的紀錄以及分析工具普及之後,完全的匿名化(或透明化)漸漸地不容易了。就算能承認網絡匿名權,從某些國家漸漸審查以至藉由監聽網路傳輸資料來限制網路使用,到研究人員稱能識別匿名的 Twitter 用戶從劫持 Google 個性化搜尋的結果能重建瀏覽履歷、甚至光靠瀏覽器本身就能鎖定使用者,隱私權與網路言論自由(這要考慮到人在現實中的發言會比較保守且考慮要負責)漸漸不能維持。就算我們自以為有了萬全防範,凡搜尋過必留下痕跡,我們的行為終究還是會暴露出自己的習行,甚至是更私人性質的資訊。光利用公布在 SNS 上的門面資訊都能獲得出個人的某些特質,更何況是在掌握所有紀錄下的完整分析呢?再加上,人的行為模式常具有幾分的規律與可預測性,這其中還包括犯罪事件群聚的傾向(聽起來像是在說 Minority Report 那「預測犯罪」的方法終有一天會成真?)。
人肉搜索源於眾人強烈認同的情感,例如公憤。通常這種消息只能放在論壇等熙來攘往處。因此獨立出像人肉搜索网這種地方就是不解風情了:會來這種地方的只有提問的人,而回答的總不會隨時待在線上。況且這種事件可不能太多,否則就膩了。當然若其經營朝向生活論壇化則還有可取處。其實這種機制恐怕是人多之後就會自然產生的,所以我們只要將眼光指向有熱情群眾的討論地區即可。話說日本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雖然那邊的風氣不太一樣,始作俑者多以詢問「該怎麼辦」為主,而作壁上觀的人也不少。發生地正是在一到晚上熱門版常常人大杉2ちゃんねる或是コミュニティー等,事件例如電車男事件の考察與同一文章更下面的ネットから生まれた物語・エピソード
人肉搜索全力發威(參與者眾且有能力尋出所欲資料)時固然強大,但防治法或許並不真的那麼困難。只要有辦法找個幾次,最前端那些各個都能被擊破,即可能達到殺雞儆猴之效。畢竟冒生命危險涉足與自己無干之事,常人還是沒那麼多事的。不過,以大陸來說,也有人認為政府現階段並不在意人肉搜索的存在

……以及人類種族的存在意義

對我來說,這些事件最根本問題還是,到底法律與輿論相左,或更明白點說,規則與人性不一時,我們該選擇哪邊。相關的討論請參見人生的意義有關人類整體的一段。
2008/11/11

八八水災

間歇性的下著雨。不知道是誰首先命名的,昨天明明還只是播報各地災情,今天新聞上聽說的都統一口徑成八八水災了。電視上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臺東縣知本溫泉區的金帥飯店於十秒內傾倒的畫面,以及雙園大橋 465公尺橋面墜入溪中,蔡雅雪不幸落水的消息。假如我本身是被沖下去的,在那可能不足一分鐘的時間內,面對可預知的死亡以及窗外湧進的暴水,不知心裡會想些什麼。在這種洪波滾雪的情況下,橋會斷看起來也是莫可奈何。或許我們該改造斜張橋[補]
2009/8/9
還是間歇性的豪雨。在プラネテス與 2001/8/15 提過,我基本上贊同將住在惡劣環境的人們遷移到其他地方居住,以免為了照顧這些人,我們需要費上更高的社會成本。對於為何有人會想要住在有生命危險的環境,我一直有點疑惑。到不久前我都認為,多數可能是因為祖先就在那樂業安居,後代自然出於慣性而不會有意願遷徙。但前幾天有人提出異議,說他們也不是自願住在那種地方的,只是沒錢搬到平地來;想想現在房子那麼貴。然後也有怕被歧視或慣性(嫌麻煩)這樣的報導。[補]甚至也有說他們懶散成性,不想下來的。[補]既然氣候變化加劇這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改變,假如真的只是為了這樣的原因,我倒認為政府可以精算一下,考慮是否可讓他們全部搬到更安全的地方住了。不論是為了他們的生命,或是其他國民所付出的社會成本。聽「社會成本」這詞那麼多次,好像我很在意利益得失?我不反對這點,不過其他多少人不在意這個呢?就算是為他們自身著想好了,還不是別住在「不適合居住地區」會比較好?尤其是那種在災害中遭受滅村之痛的,是不是就乾脆另闢居所,別再原地重建了。
2009/8/12
可惜後來問了一下現任臺北市政政府勞工局局長,還是住高雄市的蘇盈貴,看來這太過理想,在考量到情感問題下不可能做到。依其說法,不可能「全有或全無」;要他們全部下山是要他們自殺。只能逐步推行,例如從最危險處開始禁止居住。現在的政府,現在的政治生態過於鄉愿、屈從民眾,政治人太「世俗」而不夠「正義」。這是長久以來的累積,所以硬說當前的政治人得包攬全部的罪也不太公平;能做的只是逐步改變。或許我們最好的做法是想出個山上死忠派同胞也能接受的搬遷方案。
2009/10/31
這幾天的新聞似乎很強烈的想要突顯臺灣的地位很重要,不斷重複 CNN 整點新聞都在報我們。不過我很想說,今天我們真的已經大到不需要察人言觀人色時,還會在意別人家的新聞多久報一次我們的消息嗎?這麼強調在我看來反而是在張揚「其實我們就是沒那麼重要」啊。
已經有個把月了吧(或更久?沒記憶了。),連大陸網路速度變得異常得慢。嘗試用 HiNet 中華電信的 proxy,速度還滿快的。今天大多都耗在整理檔案上了,本來要看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不過似乎不好啃。
2009/8/16
看到之前桃源鄉長被批棄鄉,然後今天楊秋興改口籲桃源鄉民撤離下山的新聞。我大致可以了解雙方都是求好心切的想法,但總有種尷尬的感覺。這件事,我想說的並不是兩人的責任是否已盡,而是態度的問題。總懷疑若沒桃源人激憤,楊會改變態度嗎?まあ、確實不是不能了解這就是人性。不過既然自己的原則會被輿論(好吧,說是當地的確很糟的現實好了,給個臺階下。)所改變,那一開始就別把話說太重,多一點關懷心不是很好嗎?不滿什麼呢?桃源鄉長的表現本來就是人性啊。楊想說「我已嚴以律己,盡力作好。所以我是對的,不能責難我」嗎?可是還不是被批評了。まあ、這也是做官沒辦法的地方嗎?大概也沒多少人能說,自己假如是他能不能做得比他好吧。
2009/8/18

利比亞內戰

中東那邊現在真精彩,應該說從日本地震(東日本大震災)前,北非茉莉花革命開始就已經如此了。而且看起來影響可能還會比日本那邊來得大。(我們可以不要 iPhone,但連麵包都要漲價就太殘酷了。)總覺得西方某些國家很難做人:他們依賴石油生產國,但許多產石油的都是獨裁國家;因此當發生問題,他們要主張自己的正義(民主制度),卻又只能支吾其詞(講得不暢快)。這就是所謂「時勢比人強」吧。基本上不論是美國為了穩定民心(CPI)而硬要推出 QE2、日本為避免恐慌而隱匿實情,以至利比亞、中東這些國家派出軍隊,其實其動機都是一樣的:維持穩定(或許藉以維護既得利益),而且是以國家的大義。不同的只是手法。所以大家說不得什麼啊。
2011/3/20
這兩天最重要的新聞理當是利比亞的戰爭。原因之一是當下的世界中,只要是戰爭都是大事。其二,還是因為石油。其背景則是石油代表當下世界重要的能源,並進而影響物價,造成通貨膨脹。但看看我們本地的媒體,似乎連個民進黨第13任總統提名選舉都能鬧得沸沸揚揚。
2011/3/21

母親跪行求助事件

聽說了母親跪行求助事件。雖然有許多人不以為然,但我卻覺得這事件相當具戲劇性,可以寫入小說了。不論其後續影響,若實情正如策畫者石金泉所言,他並沒炒作的用意;那我基本上是肯定其初衷的,那份善心值得推揚。真正值得深究的是,謝媽媽本來就是投訴媒體無門,但換了個「吸睛」的手段大家就驚了。
就道德方面而言,我不覺得這種事件相較於本地媒體有事沒事會播放的「某某家庭急需社會援助」之新聞惡劣多少。重點是比他需要幫助的多著是,為何上媒體就能(甚至「才能」)獲得人們的關注;也就是說被爆出來的才容易被資助,會吵的才有糖吃?同樣的地位,只因為表現手法不同,結局就不一樣;這不是一種社會不公正的實例嗎?或者還是要承認不會吵就沒糖吃是他們應得的,就像沒有努力不會有收穫一樣?我們不是倡導該默默行善,為善不須人知;為何苦境就需要攤在陽光下呢?何況老天有眼,所以無論境況有多悲慘,需要同樣幫助的都應該得到一樣的結果,不是嗎?而這些現象造成人人寧可找媒體曝光,導致無冕王權力更甚,不也是種弊病?
我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承認老天無眼,並引申到善惡無絕對報應。維護天網的是我們自己。(啊、舊調重彈了。)因此想要持續信任善惡有報、同境遇的能得到一樣的資源,我們就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機制,藉以懲惡獎善、社會公益;而不是守株待兔坐等哪天現世報能自己掉下來。
ま、反正我本來就不相信世界存有個體完全平等的規則就是,這種事件並不影響我的價值觀,只能給我再一個佐證罷了。
2011/3/26

奧薩瑪·賓·拉登之死

看了一下各界對賓·拉登之死反應。其實我對美國這次「先砍再說」的攻堅(聽說爆頭了。還甭提這是一項冒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若那只是個替身或甚至是巴基斯坦重要人物,那事情就嚴重了。),或是十年來的軍事行動並沒啥好感。他們涉外太多以暴制暴(下次他們暗殺完該不會開始學黑幫,開始把對所有目擊者殺人滅屍這條件加入 SOP?),造成冤冤相報;說白一點不過就是 in-group 利益至上。背地裡大家剝層皮下來都是大野狼,差只差在有人能把話說得冠冕堂皇,有人有力量罷了。或許他們有經濟上、選票上或掌控中東局勢的考量?
無論局勢多叵測,聰明人就是有聰明的應對方法。看過各方發言之後,我發現除了歌功頌德、錦上添花類型外,不是沒有維持自己立場又不失體面的。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採用以下的方法:
尊重對方行為
可以像日本對美方行動表示尊敬,或尊重對方所做的抉擇。
期盼
沒有人能譴責光明的期許。我們可學馬來西亞,期盼其結果能為大家帶來好處。
祝福對方
波蘭替美國人感到高興,怎麼能夠說這不好呢?
僅述事實或真理而不說立場
俄羅斯所有恐怖分子都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懲罰。對這種真理或現實我們無可置喙。
這些都沒直接提到自己蓋棺論定的說法,卻都表現得很漂亮,皆是好招;可供我們未來發言時參考。
很多言論都提到近期可能會有報復行動,且光是少一個اسامه不代表就世界太平了。那倒是,無庸置疑。兩方都太火爆、積怨過深了。相較於嚴懲恐怖主義的治標方法(所謂「末端治理」),他們應該想辦法治本,解決中東問題比較好。或者,他們就是因為(立場與利益上)沒辦法治本,才選擇來一個幹掉一個的?本事件使我很難不去回想起 DEATH NOTE 中對人們追求公平與維護 in-group 之心(俗稱自私自利)導致報復的討論。美國人終究很難原諒這種事。
2011/5/2

塑化劑事件(食安)

最近 5/23 爆出全臺最大起雲劑提供商,(已經成為過街老鼠的)昱伸香料有限公司起雲劑含 DEHP、DINP 等的問題,造成本地不少人惶惶無措。看了幾天,發現問題如滾雪球般愈演愈烈,但除了負面消息外,也只有政府到處查驗的新聞。突然想到,身為生產者,這時應該開始把焦點放到重建聲譽的部分才是。就不知道政府與企業是否擬好策略了。如何防止未來類似事件的發生、對其他原料是否有問題也得提高警覺,是本次塑化劑事件理所當然該聯想到的。另外,如何避免單一公司的產品市占率過高,造成風險過大也是主事者該注意的。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身為消費者,能吃天然點當然天然點好。自然的東西通常比化學合成或加工物健康。
2011/5/27
這次塑化劑事件造成民眾開始注意到好看、鮮豔的東西不一定是好東西。不知該說是因禍得福,還是要為人性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悲哀。
2011/6/6

禁止吃狗肉需要甚麼理由

網友林侑宣提到九把刀之前 2008/4 對吃狗肉問題的論述不見得就多有條理。我對這議題的前因後果並沒全面性的理解,也只看過九把刀的兩篇文章。以我所見,九把刀的論述固然有其瑕疵,但就算沒啥論述,也不妨礙其表述意見的自由啊。所以固然可以說他思維邏輯不夠嚴謹,但他也確實有發表好惡言論的自由。

九把刀禁止吃狗肉的理由,在我看來並沒有比禁止吃其他動物,例如吃豬牛來得強多少。其特別針對「狗」這種生物的原因是「為什麼狗狗那麼幫我們,我們還要吃狗呢?」這種理由的問題之一是推動了結黨營私、裙帶關係的可能;因為人家幫過我,所以我必須回報人家。比較好的解套方法是將理由說成「在可能的範圍中,盡量報恩;起碼別挖洞給人跳、還踹人一腳。」的確,吃狗這行為能說成是沒報答他們也就算了,還給狗一刀。
但光是針對與人類「結了盟」的動物才幫,沒「結盟」的動物就可大啖特啖也說不過去;我們也可以說「為什麼牛馬曾經那麼幫我們,我們還要吃他們呢?」所以為了公平起見,他首先需要大聲疾呼的該是禁止本地的吃牛或日本吃桜肉的行為。甚至生物全是相互影響的:我們也可以說「為什麼魚類藻類那麼幫我們(照顧地球),我們還要吃他們呢?」、「為什麼雨林那麼幫我們,我們還要砍伐他們呢?」、「為什麼石油那麼幫我們,我們還要將之用盡呢?」等等。
所以由「有沒有交相利」來作該不該吃他們、將之滅除的理據畢竟是有缺陷的。更好的理由是生存權:所有動物都有其活下去的權利。如此一來,我們都得吃素,即使如九把刀所言「吃素沒有比較了不起」,但這成了必要的選擇。不過這還是不夠公平:只有動物能接受恩惠嗎?植物呢?更進一步是所有生物都有生存權。這聽起來使人有些危機感。要為「吃植物是對的」這一點解套,恐怕得舉出類似佛教「植物沒有感覺或意識」之類的理據。而這一點我在屍鬼中曾經批評過,說難聽點就是具矛盾的假仁假義。這麼搞下去,為了貫徹一套普世適用的價值,無論哪個死小孩問啥刁鑽問題我們都能說出一套他們無法置喙的大道理,達成「我們對下一代的生命教育」,到最後根本沒東西能吃了。

是故阻止韓國吃狗肉合法化似乎黑卒仔食過河,不會有甚麼完滿的解答?但另一方面,九把刀認為不能吃狗,並且提出自認為的眾多理由以支持自己的論點,這行為我想也是合理的。雖然有些人覺得他這只是個人心情或觀感表述,但這本來就是現代社會中我們所被賦予的言論自由權利;只要說得通,不需要提出什麼的理據來支撐。不論其身為公眾人物,具有莫大影響力這點,則簡單的說,他根本不須那麼多理由,只要一句話「我不喜歡吃狗肉!我希望大家也別吃!」就夠了,正如他所言「我對於狗的情感才是我發聲的目的」。每個人都應該被賦予這樣「意見表達」的自由不是?雖然以這理由,他無法強制韓國人,只能宣導一人一信就是。而他確實也這麼做了。
所以,既然其行為並未逾矩(要說他影響力大所以該自重?對這點我總覺得比較有問題的是沒想清楚就盲目從眾的人們吧。不過無論哪個時代都會有這樣的人,就算我們自己,在沒看清真相之前,不也如此?),那麼我們還是別糟蹋自己的生命,不如把時間浪費在更美好的事物上,甭瞎攪和了吧。您覺得如何呢?
2011/8/14

偶像演唱會門票 vs. 貞操

聽說有歌迷為了拿到偶像演唱會門票,激昂到願意以初夜交換。聽到這種事本地人理所當然的訝異,竟然有人能這麼輕易地就捨棄自己寶貴的第一次。我不禁回想起 Justice 裡面曾經提過的議題。Locke 一派說我們生命的所有權不屬於我們自己,因此不能隨意拋棄生命。但我們恐怕不能很容易界定到底什麼該算天賦人權,而什麼不該。就舉這件為了拿到偶像演唱會門票,而願意以初夜交換的;身為其家長的能怎麼作?要說初夜權也跟生命權一樣,不屬於自己,因此當事人的父母才能擁有權利,去制止自己的孩子幹這種蠢事麼?
而僅僅針對「生命」是不是就足夠了呢?假如維持並延續這種思考模式,那麼捐捐器官、砍斷四肢就能被允許嗎?若是連這樣都認為 OK,那麼再進一步,將自己的思想數位化、依附於機器而成為半永生的數位生命呢?若是說標準應該定嚴一點,看看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代中國連對頭髮、指甲,都認為不屬於我們自己的;則是否連剃個頭髮、剪個指甲都是種(道德上的)罪呢?
那麼問題是在可不可逆之上嗎?因為人死不能復生,所以我們才認為生命重大到不能任自己恣意而行,因此不屬於我們自己?因為處女只有這麼一次,所以不應該隨意捨棄。因為頭髮指甲剪了還會再生,不成問題。因為器官四肢起碼在現階段的科技無法自動長出,我們又不是蜥蜴海星或蚯蚓,所以不能任意裁斷?或者加上因為人理當被視作一整體,所以會有 Justice §05-2 代理孕母的問題?但今天我們會這麼在意初夜權,與我們身在將處女膜看得很重要的中華文化中,難道一點關係都沒有嗎?因為為了一張門票就拋棄處子之身,在我們看來違背了所熟習的社會規範,因此才會覺得不可思議不是?在一個把處女之血視作汙穢,或根本不在乎的文化中,看待此事的觀點可能又不同了。
所以,問題並非出在上面這些「標準為何」的爭議中,而是所謂的標準,不過就是大家的共識;詳細請見之前眾文。說極端點,當每一個人都打心底同意之下,就算要說民主是最完美的政治制度,或是太陽繞著地球轉也不會出啥問題。自然科學與政治、倫理學之類人文科學(還包括某些講邏輯的哲學)的分歧之一,或許在自然科學是要與自然妥協,而善、道德之類的議題只要與人妥協即可。科學,起碼是自然科學,通常有嚴格的規範與標準;物理化學原理通常說一不二,不會在桌上突然冒個蘋果出來,也不會朝令夕改。因此「與人妥協」似乎只要好好溝通即可,乍聽起來應該比較簡單。但事實上因為不存在一個完全不會出意外或迸出其他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通用的標準解答;因此政治之類的議題常常卻不是有個解答沒找出來,而是在理論上就不存在完美的解答了;反而比較難搞。就算我們能主張好歹有個出發點,例如我在 Justice §01-2 起就不斷提到的,善的來源,但這常常無法導到大家可接受的、或是實際執行的共識。
唉、即使說這麼多,還是沒能改變我的朽木性質。我依舊在世界中追尋與我觀點相符的現象,而擯棄或忽視著我無法解釋的。但話又說回來,大伙不都是這樣嗎。
順帶一提,當下的我以為對是否有神、靈魂等這些無法證明或證偽的議題;在真的無法排除其可能性的情況下,取理性的態度應不能否定其成立之可能。但亦須知曉若其可成立,則有更多其他未料想到的可能性存在;例如 FSMCthulhu Mythos。如此一來,該如何取捨即成自由心證與自我感覺良好的範疇,與理論一樣成為公說公有理,而無法確實的驗證。因此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態度是沒錯的,既然說了不一定對,搞到最後可能都是打高空,那麼不如把生命浪費在更實際、更美好的事物上,而不是費盡精力要否認或贊同他。無論如何,就算是唯一神,還是得遵循邏輯上自洽這個原則。另外,我認為奧卡姆剃刀或許該理解為「不需要憑空添加無關緊要的東西」,因為既然可以加這個,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容許再多加個其他因素的可能性,如此一來就沒個頭了;而不是「非得選比較簡單的解釋不可」。但剃刀沒絕對正確的效力,畢竟「有枝節不造成差異」不代表「枝節一定不存在」,「若這枝節說得通,那其他枝節也可能才是真的。為何非要這種枝節?」也不表示「一定就不是這個枝節」。
2011/8/22

賽德克·巴萊現象

最近全民……或是說最起碼也是全新聞媒體,幾乎都瘋本土產電影賽德克·巴萊。對於把「起立鼓掌十分鐘」描述得天花亂墜,而對入圍卻沒在威尼斯影展獲獎感到惋惜的描述,我不由得的又回想起之前在 Justice 提到,臺灣人似乎對自己的國際地位有些缺乏安全感的問題。所以,我們才需要「臺灣之光」這類東西來肯定自己的存在意義、提高自己的身價與自信心,使自我感覺良好。雖然我也認同包括導演魏德聖與劇組人員當都經歷了異常的艱辛,並肯定他們的堅毅;但努力不見得都必有回報,更不代表旁人的我們可以依恃他們的汗水,理直氣壯的炒作國名爭議、作出「本來應該得獎」斷言,或攻擊反對言論之類的行為;甚至升高到民族主義層級
但這些前一陣子曾閃過心頭的瑣事,並不是我想說的。

略看過十數篇介紹霧社事件的文章(結果今天全耗在上面了)。對原住民來說,他們沒有「統治」這種上下關係的概念,而是「共存」之類的生活型態,對我來說是比較新鮮的概念。的確,自然狀態下不只是人與人,連自然與人都沒有那麼複雜的關係,所以印地安人才僅取所需的食料,也沒有「土地歸屬於人」的概念不是?(我猜這是天生的。)但當爭議增多,加上我們總是遵循貪婪法則(能吃多少就吃多少),需要斤斤計較、清楚劃分後,事態就不一樣了。
這些文章總會提到事件發起方的頭目。其中不少對莫那·魯道的評述,都著眼於其反抗的血氣、英勇抗日行徑或是責其自不量力。但我總覺得我們縱使可以怪他身為首領,卻沒能想出更完美的解決方案(事實上在那緊迫情境下,能這麼作的人恐怕絕無僅有。),應該知道冤冤相報無時了;卻不能說他不識大局。我想他可能並非意氣用事,或是要螳臂擋車,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他一開始就知道會失敗,甚至可能想過會滅族。我幻想(換句話說就是美化後,因為我也只是在追尋自己的彩虹橋。真正的莫那·魯道想的可能是另一回事。),若他是為了忍辱負重才不斷耐著性子,那他發起抗爭的用意或許並不是要藉以讓日本人好看,或是爭取平權、討回公道之類的企圖。或許他只是止不住族人瞋恨與怖懼的心,而身為頭目的他,卻有責任義務要伸張或平息這股澆不熄的怒氣。體悟到這麼下去橫豎都是苦,於是狗急跳牆的他,決心起意的目的,就成了不如先嘗試伸張點「正義」、讓日本人好歹領會一下,其統治方法不合人情(不夠尊重人)到讓人生不如死、寧可壯烈捐軀;之後再與族人一同回歸祖靈。

歸根結柢,我並不認為同態復仇在當代社會中也是合適的行為。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我想這倒也不失是可行的辦法。雖然,終究是悲劇。
2011/9/12

校長須以身作則,不可抽菸

Google+ 上連兩網友對教育部把抽菸習慣納入校長遴選條件的做法不滿,說是道德逾越法令,與隱性限制自由,有些訝異為何會激起如此大反響。(我 Google+ 上友人本不多了,同一個圈子的還都同時發聲的,這種議題更少了。)對此我卻想這也沒辦法。本來教職、政界等就是被特別要求要符合高道德標準的職業不是?教師被認為當實行身教;而左右公眾利益的政治家若不夠清廉無私,則在資源、利益分配上亦可能出現罔顧民脂民膏的偏頗行為。自然拿這種貨色開刀,贊同的就會比較多。否則軍公教調薪也較不會那麼多人叫了。我甚至有點 wonder 本地這種拿「我很道德」、高唱「社會公平」(其實心裡是「你對我不公平」)而不是「我很理性」,敲鑼打鼓貼貞節牌坊的觀念,與激情選舉到底是否有關。
2011/11/7

全民公敵——另類白色恐怖

昨天才聽說正妹對小英唱聲,今天新聞就爆出主角被人肉搜索。主角很識相的不再多說話,善哉善哉。まあ、看我下的副標題就知道我有些話想說。不過也非啥大不了的東西就是。簡單的講,對動物保護,我個人並沒特別的偏好。只要維持媒體與社會責任中所提的比例原則即可。對於只要有哪個人使群眾不滿,就可能被追殺的現象層出不窮這點(有人可能會用群眾暴力相稱);硬要與白色恐怖相較的話,我想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一是由統治者行使公權力所造就,而另一者則是輿論或部分人群的共識所致吧。很顯然的前者是外加的迫害,而後者民意基礎總是比較堅實,比較容易轉型成普遍的共識,才容易被接受。進一步地說,我們的社會,本來就是奠基於共識,而非權威之上(參考 Justice),因此能達到共識是相對理想的結果。我並沒有嘲諷「全民公敵」行為,或是寄望改變的意思;不過是想提提,有時我們自以為的公平正義,或許也不過是一時的蒙昧無知。或許我能夠證明,我們常常見到的的這些行為,整體說來是矛盾的;但是一則這些行為並不能夠代表整體共識,而是每個小群體都有自己的立場以及堅持;此外對當下還沒成熟的民眾來說,被指責自己的失誤會是很難堪而容易惱羞成怒的。我只能說,能夠的話,我們最好學習謙虛寬容一點。人非聖賢,總有一天我們謾罵別人的標準會被拿來套在自己身上,屆時我們甚至忘了自己曾經這麼栓過別人,只會嚎天喊地哀怨這世界怎麼這麼不公道。
2011/11/15

金正日去世相關影響與感觸

中午吃飯時才從 Solidot 得知金正日去世的消息。隨即查了一下,發現明明 17日 8:30 就死亡,卻隔兩天,今晨可能十一點整(因為查到最早的消息約在十一點出頭,而日本那邊的消息是「剛過正午」宣告的。後來由韓語 Wikipedia 的資料,應該是北韓、或起碼是南韓本地的正午時間,亦即本地的上午十一時沒錯。)才於官方媒體朝鮮中央放送正式宣布。不知這兩天是不是在做內部準備與緊急對應(如以短程導彈示警?),推演可能造成的影響與可做的基本處置,或者連這其中都還有內情(等中共支持?)?至於由自 10/19 就消失的李春姬播報這事,或許是因為特地請他出來,或者經過兩日政鬥,與他關係良好的一派又抬頭了?這就不是重點了。
本來對這事件還持觀望態度(不想表達啥意見),但回來看到新聞上南北韓民眾與北韓官員的表現,發覺北韓的每個都表現出如喪考妣的難過相,而其他國家的(當然包括死對頭南韓)則是惶惶不安。我突然意識到,既然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沒有可能這些北韓平民其實真的打心底對偉大領袖的死感到哀慟。有的人或許會說他們實行愚民政策、集體催眠甚至是「洗腦」;但我並不想說我們、或者其他任何的體制就進步到哪裡去。人類是這麼的短視,我們總只能看到那一點點,而後就盲人摸象、自以為是的說我們已達終點。縱使外界對金正日的觀感都不太好,本地介紹到此人皆為負面評價如狂人、好色(愛美女)、豪奢(盡搜美食)、好外界娛樂等;但以我們本地都有「先總統 蔣公萬歲」、而不少人也覺得蔣中正過於獨裁的先例來說,這似乎也不是啥太令人訝異的事。(後來聽說也有可能是因為白色恐怖、另類文革、人人相互監視?雖然他們可能真的感到哀傷,但到這程度則多少經過特地處置。[補]
另一方面,其他國家民眾對此情勢的不安感則提醒了:比起表面工夫做得好(君不見阿里郎節、總書記以那套儉樸衣飾巡視,外交上態度強硬……最起碼是表面上嗎?)的殘暴威權統治,我們更厭惡負面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為了避免更嚴重的波瀾發生,我們寧可對某種程度的罪惡視若無睹。這看來也是人們莫可奈何的天性,雖然我知道有人會說你就不能從人生光明面來看麼。
若北韓金字塔底下的人們有很大比例(例如,超過一半或即使只是兩三成)都誠摯效忠領導這假設正確,那麼北韓未來可能發生的動盪確實不容我們小覷。對此我只能稍做臆測……不,應當是妄想,我對北韓局勢並沒深入了解。由於繼任者金正恩過於年輕,進場又過晚(資歷太淺),因此一些既有掌權者雖然不會想直接推翻其領導地位(畢竟要平和轉移權力核心,自己可能也沒正當理由上臺了。),但卻不能防止有人挾天子以令諸侯;把金正恩當令箭,當作金正日時期遺留下來的威權符號。金正日本身既如此,當然不可能僅限於他一人,高層的揮霍與口是心非(即使表現出絕對效忠,內心可能卻不斷算計該怎麼奪權,過著和金正日一樣的好生活。)應當也就是不能說的秘密了。但誰可以有機會這麼作?(在權力殊死戰的世界,「有機會」常常就是「有很大的機會」,甚至「沒意外的話」……)張成澤之前已被打下的呉克烈之殘黨、第三勢力嗎?另外,為了成功轉移並鞏固領導地位,若造神運動收不到成效,會不會使北韓高層策畫要製造外在敵人,例如隨便借延坪島等莫須有之名發動(即使是小規模的)衝突,藉以凝聚國內向心力?而聽說金正恩自身也好強善鬥(殘暴?或是為了表現而變本加厲?),那狀況就更難預料了。
從外部看,應當在意的是南韓與日本(及同盟者美國)會怎麼做。這部分各國今天還沒明顯表態。中國的話,不知道他們有沒有非分之想。
題外話。我本來期望晚上的政論節目會有人跳出來做專輯,結果除了關鍵時刻提到一段(這節目有時還會說得滿誇張的)、各家除了拿出之前的紀錄片外,多還是在政治口水戰(他們說是認清事實、辨明正身)。看來我可能還是太高估臺灣的媒體水準了;畢竟恐怕還沒有人能夠在這短短半天中,就統整出對國際未來可能的影響吧(即使其離世應早是人們所能預料到的,只是時間問題。),或者他們以為這還不夠重要到出個號外?まあ、就算關鍵時刻也不算純粹的「政論節目」就是,抑或我要求「國內政論」討論「國際事務」是有些強人所難了,畢竟他們或許名嘴早就請好了,怎能陣前換將?
2011/12/20
今天終於有些政論節目開始討論(雖然大部分還是口水戰為主),不過結論還多是情勢尚不明朗、預後稍偏負面。關鍵時刻花了整整兩小時。話說歐債危機與北韓問題都是世界級、或起碼區域級的負面因素。只希望別產生負面的乘數效應了。
2011/12/20
這兩天聽分析聽得有點厭了。還是沒有太新或夠深入的。重複的舊東西太多了。我很懷疑天天說相似度那麼高的話題,這些名嘴不會煩嗎?
2011/12/21

羊駝 vs. 草泥馬

前幾天看新聞,發現有不少把羊駝直接叫成「草泥馬」的。記者不但說說笑笑,用「草泥馬」這詞的次數還比羊駝多不知幾倍;以「也就是」、「俗稱」,甚至連引號都不加、整篇只見草泥馬不見羊駝的紛紛出籠,不禁有點感到諷刺。這年代,對小朋友不論是怎樣的媒體播報內容,稍有不慎便會被冠上不夠謹慎的帽子,猶如另類文字獄。在這情況下,這種孩子常常會看的新聞卻出現這樣子的報導,然後間隔這麼多天又沒人出面表達不妥,到底表示了甚麼?總不可能容許自己的孩子這邊一句「草泥馬」,那邊一串「草泥馬」;看到羊駝還指著稱「草泥馬」,然後瞪著無辜的大眼問「為甚麼不能說?電視上不是講他們就是草泥馬嗎?」吧。大陸會出現這種現象,那是人心思變;我們拿來新聞內報導,就成教歹囡仔大細了。我只能說,啥道德倫理、公平正義的,畢竟總是人們說了算啊。
2012/1/29

Makiyo 等毆打計程車司機事件

近幾禮拜忙到沒時間看電視,但偶爾開一下,意外發現每一臺都以全副火力報導川島茉樹代十萬夫所指的事件(拜社交網路如 Facebook 所賜,當今這類事件真的可達數十萬人以上了。)。雖然當事人有錯,但我有點 wonder 這種事情值得這麼多人費那麼大篇幅與如此高的社會成本嗎?或者是說我認知不足,以比例原則而言這才是正確的呢?雖說公眾人物就當關注公眾觀感,被以較高的道德標準來審視,這已是當前共識;但這樣下去,我們的同胞們會不會越發重口味呢?
2012/2/8

痴漢電車

近來一堆人在談「痴漢電車」的問題。想了一想,突然覺得應該正名一下。日文中「痴漢電車」指的多是「捷運(或通勤列車)色狼」之意,和本次事件「包下整個車廂來,一女戰十八男大玩性 party」似乎較無關聯啊。
另外一件熱門的瘦肉精問題(還不到狂牛症),我想新聞操作得不錯啊。在高雄市衛生局首先開刀,搞大到大家都怕之後,一般民眾很容易出於恐懼而失去理性。無論檢驗過不過,只要是你的就不收。反正美牛也不是生活必需品,不吃又不會死。我想到其實日常人際往來也存在這種現象。當然,現代企業文化造成許多黑心商家只要能賺錢、有什麼不可以的作風,也是個大問題。
但對於肉品完全加以銷毀的部分,雖然我相信沒人想吃出問題的肉,但要銷毀,可能還是燒掉,總令我覺得很可惜啊!若這些肉只是對身體有短暫而非永久的作用,或許能有更好的使用方法,而不是拿來產生二氧化碳才是……(我是不會說拿來拍賣啦。但若是快餓死的人看到,就算知道其對身體的影響,或許還是寧可吃一吃吧?)
2012/3/2

臺鐵車廂性派對事件

看到批評之前「臺鐵性愛趴」中衛道人士未免反應過度的文章。因為之前一直很忙,連電視都沒時間看,所以就晚了,沒搭上碴兒。對這事件我還不能做出最終評判,畢竟無法排除小雨思慮未完善的可能性,而我們也不希望旁邊盡是蔡育林。只能說我們或許應該注意一下,若對方並沒影響到我們的自由,我們也應該維護他們的自由。正如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所言,與公娼或宗教議題相同:不說對方做的其實是代我們受罪、服務人群的情況(例如挑大糞跟挖水溝),即使我們可能不贊同他們的思想、行為,但適度的自由或許是應當的;因為這世界並沒有是非對錯絕對的標準,在我們眼中正確的事,在另一群人、甚至未來的我們眼中卻可能是無以容忍的。在可以共存共榮的情況下,把所有「非我族類」趕盡殺絕不見得是好事,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是其他人的「非我族類」。此外,有時我們不能沾沾自喜地說「看吧!我就說嘛!」或許,對方只是被屈打成招罷了。
2012/3/8

奧羅拉槍擊事件 & 美國槍枝氾濫問題

沈春華 6/9 起在年代新聞臺主持從臺灣看全球,我略看了幾集,感覺還滿喜歡的,有點陳文茜節目的感覺。雖然請的名嘴評論員,還是到處都看得到的那一千零一位。(注:大概自上次太陽花學運吧?節目就停了,之後還換了另一個節目。[補]
晚上前段討論的是近來美國關注,以至全球著名的 Aurora shooting。(所謂美國打噴嚏全球重感冒……都怪美國影響力太大了。)但看其討論內容,主要集中在兩點:他們的問題,以及美國的槍枝氾濫現象。說了一堆,可我看到的卻是個個都想說明「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所以才會做出那麼殘酷的事。我們與他們不同,不會這麼殘忍。」啊。
對號稱品學兼優的 Holmes,我本來懷著看戲心態,看大家還有啥話要說。我的立場是,連這樣看來與我們相同、甚至更「正常、守法」的傢伙,都可能搞出這樣的事件,那我們需不需要提防每個身邊的人?沒想到他們還真的可以雞蛋裡挑骨頭……苦幹實幹找出其特殊拙劣處。不過聽到說一般人下課都很合群的去 PUB,而這個人卻很孤僻;把這描述的就像也算是種罪一般,我不禁倒抽一口氣,嚇出一身冷汗。……那……那我……也算囉?我也要被關起來嗎?異化與我們意見相左的外團體,尤其是我們所看不起、不了解或我們持有敵意的對象,容易將對方一舉一動都冠上惡意的標籤,是人類的天性。但立場是一回事,真相是另一回事。雖然我們常常可以成功找出真實的吉光片羽來佐證我們的立場,但這次的對象(乍看之下)與一般人的「普通」實在太相近了。硬要說這個那個就是「非我族類」,則會把一堆人順便打入天牢。
接下來一堆人眾口鑠金說美國槍枝氾濫,人民卻死性不改。然後又因為 NRF 力量太大,遵循有錢有權有勢的社團或個體——如富人、大企業等——干預政治的往例,民主不總是最佳的制度。(好吧,最後一句是我擅自加的。)所以只能期盼美國人民大家一同站起來云云。確實,我也認為槍枝可能使喪心病狂更容易實現恐怖計畫。確實,我也認為於現行民主體制下,有力者仍可影響政府決策,且這非常糟。但我又想了:槍可以殺人,難不成菜刀就不行?那我們何不學習大陸於京奧期間的措施,連菜刀都管制?何況就算在我們這,真有心要搞到槍的,還是可以搞到。要說「菜刀沒那麼恐怖」?但對美國人來說,可能也是「槍沒那麼恐怖」啊。我想這是 Justice 中提過的共識問題:對於長久以來實行槍械管制的我們來說,難以想像每個人都擁槍自重的情況。恰好發生這些事,可以成為我們支持這立場的口實。對憲法規定個人可擁有護身武器的美國人,打開國起,拿著槍就是稀鬆平常,如此而已。若美國人的共識有一天往天平的另一邊傾倒,他們自然會開始限制槍枝的買賣。這些討論其實與槍枝到底會不會助長罪惡沒啥關係:我們手中都沒握有一份公正第三方對這議題的研究,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找尋有利於自己意見的實證或論題,來支持自己的說法罷了。
接著一伙人又說現代的孩子挫折耐受度低、沉迷網路,說電視、網路是插電的毒品。我又大驚:不是也有很多好孩子嗎?又多少現代人生活不需要網路的?何況要說網路是毒品,那麼會分泌内啡肽的運動,與愛情,是不是也可以稱做受稱頌的毒品呢?硬把物品(槍枝、網路等)附加上善惡標籤,不見得都是好事。
まあ、這些說來都不過是我一家之言罷了。何況其中吐苦水比解決問題還是更多點,缺乏建設性。聽聽就算。還有,我還是覺得這節目滿不錯的。
2012/7/29

奧運運動家精神

近幾天打開新聞臺,曝光率唯一能和颱風匹敵的,大概就只有奧運了。我不意外的發現,本地人又得了甚麼甚麼獎還是本地新聞最在乎的。(當然你也可以說,不關心自己人,要不關心誰啊?這句話非常人性正確。)然後就是中國、南韓及印尼等國(主要指實力堅強的中國),因在羽球分組賽打假球違反運動精神被取消資格之類的爆發性議題(BWF 也怕羽球被踢出奧運項目),以及中國被批運動員像機械。說實在,我向來對運動賽事冷感,甚至不能了解為何有人願意犧牲睡眠,凌晨起來看比賽,然後上班再來打盹。(注意:我不是說這樣錯了。舉個例,這邊可以當作我在說,我不能理解有些人為何可以違反規則,或是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人。本來我們就不該僅從自己的立場評斷是非,甚至有些事本來就沒對錯是非。這邊只是單純說明「不能」或「不想」去理解;更進一步地說,是沒意願做出相同行為罷了。←汗)因此在這也只能說說風涼話。
關於放水一事,我學到的是有時不能光怪罪制度。或許事情的完善,得靠制度與關係者兩方面都得努力,才可能成就。請注意:這麼說並不表示我贊同現行賽制,這次的新賽制恐怕還有改進空間。我認為一套好的比賽勝負規則(注意:不是評判具備多少運動家精神的規則!),應該能確實按照參賽者的實力作出排名,而不是還得靠他們的籤運。可以的話,當然是以規則讓選手自願全力以赴,而非留有操作影響排名的可能。惟我尚未深入研究過此套規則,以及研議出理想規則的難度;不好說話。而關於比賽機器人的議論,我的確也想,若是實行過分嚴酷的訓練、天生麗質、財大氣粗、使用人海戰術(國家大、菁英相對也就多)、研發高科技即可穿金戴銀,那麼比賽還有意義嗎?其他人拚命得要死,他們卻一派輕鬆;「第一」的頭銜不會缺乏其珍貴性嗎?但另一方面,本來比賽就是要看運動員的努力不是,怎麼能怪他們「太努力了」、「光努力其他都不顧」呢?畢竟比賽評鑑內容不包括文化素養這塊啊。或者我們哪天要把奧運搞得像選美、抑或才藝比賽嗎?何況光說訓練不人道,那所謂人道「人道」明確的標準在哪?
看到了這些事情,我的心中忽地產生了令人厭惡的惡意(我的意思是,這想法不成熟。我以為……或說希望,成熟的想法或許不應包含惡意。):真有人要這麼的崇尚運動家精神,何不把奧運商標使用權、轉播權的限制去除、降低民族主義意涵(人們常因「我國運動員贏了他們的」而熱衷於比賽。但這與運動精神無關。),看看還有多少熱愛運動的自願贊助者?用錢換來的高尚,真正稱得上是高尚嗎?或許奧運本身就是個巨大的糾葛與矛盾。若全世界的人真的只關注運動家精神,何不乾脆把規模過大的賽事(包括世界級的奧運)廢了,想要的時候三五好友招一招大家來場友誼賽就夠了?若公開排名會使人心情浮動,反正勝負不重要,那乾脆也別排名了,頂多大家心知肚明即可?(以這角度來說,或許運動家精神根本就是違反人性?)畢竟,如同富有雖然較容易帶來幸福(不用因生計力盡筋疲的人較能享受生活),但想幸福不一定非要有錢;世界頂尖雖然較容易贏得比賽、保持運動家精神(不用掛心比賽輸贏的人較能享受比賽),但想存有運動家精神不一定非要世界頂尖。而你知道的,觀眾想看的不是運動家精神,而是世界頂尖;不是世界頂尖,而是誰勝誰負。再怎麼說,運動家精神都不過是おまけ,甚至是幌子(這句話可真惡毒啦!)。若勝負是比賽唯一的評判標準,基於這樣的心態下舉辦的賽事,又怎麼能寄望參賽者把運動家精神擺第一、要求他們不為了求得勝利而處心積慮、到處鑽漏洞呢?
2012/8/2

李宗瑞淫照事件

電視上到處都有李宗瑞迷姦案與淫照光碟新聞,看到不想看了。不知為何,他看起來也不過是個掮客罷了。說好聽點,就是聯誼會總幹事,牽起富少與女明星男歡女愛的橋梁。我不禁要感慨,在這社會,有人是得靠樂透彩圓夢的過勞窮忙族,有人卻流連夜店夜夜不眠。一方面對消費性產業,如明星與相關商品,那是沒辦法。就是有人要把辛苦打工的錢雙手奉上,還認為值得。まあ、個人價值觀不好批評,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對富二代這方面(可能不包括李宗瑞?我有點懷疑好幾個新聞臺同聲強力播報懸賞廿萬與「散布流傳影像犯法」之整個機制。確實,這些播報行為本身是對的,李宗瑞的行為也令人不恥。但我懷疑今天爆出來的若是某王家人的獨子,這些全民公敵式追殺會不會就不至於這麼熱烈?有無可能,李宗瑞背景確實沒那麼,因此才會受到趕盡殺絕式的對待?まあ、這很可能只是我個人的誤判罷了。),就算我們不想起 Rawls(參考 Justice),起碼還是會覺得比起那幾位大老闆,我們這些小職員好像也沒閒到哪裡去吧!同樣都很忙,為何你們有錢到可以給孩子這麼揮霍,我們卻連孩子都不敢生?我們努力的錢不是拿來給他們隨便花的。唉、左派思想自然就出來了啊。(等等,我不過是揣度當代一般上班族的心理罷了。甚至不代表大多人都這麼想。)事實上不只是左派,極右派右翼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也開始抬頭。應該說,人民正在尋找能宣洩憤怒與不滿的出口。因為天下大亂、情勢大好,但有機會的不會是本來就沒有錢、沒有高度眼界,也沒實力沒機會的小老百姓,貧富差距自然因此加大了。左右派都不過是這種不滿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一個天天大魚大肉、心無旁騖且心滿意足的人,不需要計較誰有錢,或是哪個外團體(異種族)搶了自己工作。然而我還想問的是,會不會走了一個李宗瑞,來另一個更有力的媒合平臺;而一切都在我們看不到的檯面下倘佯?
2012/8/15

毒澱粉事件(食安)

最近的臺灣食品安全問題事件,問題食品延燒豆腐豆花豆干饅頭湯頭等;予我最大的感觸,是原先在五十一百年前完全可以天然食材與工序造出的食物,現在竟非加一堆食品添加物、調味料以至化工原料不可。舉例來說,既然可以不加食用色素,現在的食品卻普遍會加入。這該怪消費者貪美味貪色相麼?雞精塊不一定含雞肉;洋菜粉光用紅褐藻類還不足以出廠,尚得加入 EDTA 之類防腐劑。現在這世界,連要吃天然的,都比加料的更貴了。這使我不禁想起 Food, Inc. 中,美國經濟底層民眾沒錢吃青菜,只得吃漢堡的情形。雖然科技常常能帶來進步與方便,例如多數人應會同意,紙張比起竹簡或絹帛理想多了;但搞到今天連吃都吃得不安心這步田地,想必不是多數人願意見到的。
2013/6/2
友人前陣子提到,比起爆義美食品的力度,媒體對統一相當的仁慈。原因是統一超商 7-ELEVEN 門市通路壟斷,造成需要靠其營銷的平面媒體(新聞報紙)不得不低頭。想到近來媒金分離條款與反媒體壟斷法修法爭議,不禁要覺得我們除了得要孤立媒體產業,使這無冕王「第四權」有能力監察任何社會不公義(包括民粹,最好連媒體本身也不放過。),還需要保持其影響力,以及人們順暢的使用管道、維護真理有辦法越辯越明的環境機制。為了孤立媒體,不只是金融業,還包括我們熟知的政治權勢;事實上是「可能影響到媒體所有因素」。要保持媒體影響力,就得要維護其與民眾的通路,讓聲音傳得出去。此外我們千萬不可忘了,媒體充其量只應是個意見反映、溝通交流,在理性思辨下,能讓真理越辯越明的平臺,好比是網路;萬不可讓媒體本身成為巨獸、權勢的幫兇。
2013/7/2

美國秘密監聽事件

最近的美國政府監聽計畫 PRISM 除了使我再次感嘆天下烏鴉一般黑,也讓我回想到之前提過我盡可能在網路上隱身的作為。雖然在經過這麼多年的觀察、見識過這麼多的世面,如今已經不再驚訝了;但顯然光加個分身還不夠就是。所謂「個人隱私」對國家來說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君未聞「沒有國哪有家」?只要來幾個威脅國民人身安全(或國家安全,甚至只是國家利益)的(恐怖攻擊)事件,就足以使我們失去隱私自由。甚至連民眾的共識(見 Justice),也可能偏向放棄部分隱私以換取安全——即使他們順便放棄了不屬於自己的隱私。例如身處臺灣的我們,也同時暴露在此計畫下啊。明明在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二條保護下,我們應有秘密通訊之自由的。但弱國無主權,當我們一介草民碰上美國強權,中華民國憲法啥的有啥鳥用?終究只有伏首稱臣的分。未來我們要蒙蔽老大哥之眼、保衛個人通訊隱私,恐怕只剩下 DDOS 的方法。且就算有辦法奏效,也只能達到暫時性的效果。或者只好期待自己是無數 nobody 之一,人家對我們這些成事不足的屁大孩沒有興趣了吧。
2013/6/15
看到 Snowden 所身處的困境,說好聽點堂堂爆料天王實則過街老鼠自身難保;就算有人願意庇護,多也不是真的為了人權、保護隱私,而終究是國家利益、政治角力下的結果;我不禁要感嘆這是個揭露(自以為是)邪惡的失敗前例。這邊不是說美國就是魔鬼,更不是說與其敵對的國家,例如中國,就是天使。(事實上我也以為中國怎麼說都沒有美國透明。)此處要提的是更基本的道理:我們到底是怎麼處理爆料,如何應對這些說出了(自以為是)真理的人們。就算美國真是好人,但最起碼 Snowden 自己覺得就其所洩露的部分,美國實在不應該,而各國大部分也不認同、敢怒不敢言不是?讓我們換個角度,若今天 Snowden 嚷嚷美軍暗中每天屠殺三萬巴勒斯坦激進分子,卻不拿出半點證據,還會有人理他麼?不正是他說出的接近真實,所以美國才愈發想使其三緘其口嗎?但甘冒大不諱的風險,得到的又是什麼?Snowden 希望的應該是人們能更加重視自己權利(隱私)被侵犯的問題,最好還能拋磚引玉。但此番與強勢體制做對的後果,不僅目的未能達成,更有很嚴重的殺雞儆猴效果。由於其揭露的內幕不能構成致命的打擊,美國自稱國家安全高於一定程度的個人隱私,始終可以不低頭認錯;加上媒體失焦(或許還無法排除遭到控制的可能?),無法造成夠力的共鳴,致使人們無感。這提醒我們,即使知道要爆料就得切中要害一擊斃命;但我懷疑要怎樣極端的事態、如何強固的證據,才能使老大哥無論怎麼行使情報操作,依舊百口莫辯?美國已經太強大了。而我們又不能說一個 Snowden 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個 Snowden 站起來(語源聞一多最後一次的講演與周星馳功夫一片或王昇殺掉一個王昇,還有千千萬萬個王昇。);畢竟拿得到證據的是極少數,加上 Snowden 的例子本身就已經很難得;未來因為嚴加管控,要揭發黑幕還會更困難,我們已經不能期待還有類似的人出面。即便 Snowden 到最後得以善終,後繼者恐怕還是會因為這途中的艱困局勢,而認為他運氣好的成分過大,不是可以普遍適用的例子,進而引發寒蟬效應吧。美國於此事件中,極力湮滅證據的不透明作風(在此先不論其苦衷,例如國安重於一切卻又不能明著來,或是侵害了美國的利益。但我確實以為應當取得平衡,過分重視國家利益並不是好發展。);其結果除了造成局外的一般人(如我們)無法對自己隱私的洩漏程度作出正確評價,更可能促進陰謀論的興盛,是非不再能分明。搞到最後大家寧可不相信體制,社會動亂的程度增高。
2013/7/4

戴勝益「年輕人月薪五萬以下別儲蓄」與「錢不夠跟爸媽要」

本地人常常欠缺自省能力。或許這是醜陋的中國人的天性?戴勝益最近的「年輕人月薪五萬以下別儲蓄」「錢不夠跟爸媽要」一說鬧大了,還讓他數度改口。我突然好奇,他對媒體上這波論戰,到底會有啥看法。(有人斷章取義嗎?)其實他說的不就是人脈存摺中那些話嗎?為何人脈存摺大賣,戴勝益卻受到大批呢?他該不會心想:見鬼了!這是我(與周遭人)的人生經驗、事業捷徑啊!早知道臺灣一堆不成材的,我就不說了!惹一身腥,自找麻煩!
我想,我們當然有權利高談闊論戴勝益沒親自體驗過 22K 的苦痛,不知今夕是何夕;說他竟鼓勵都已經出社會的人還當啃老族、這建議對想當老闆的人才有用。但我們花了這麼大的氣力(社會成本)來糾某個個體的錯誤,是不是合適呢?省思這回事的比例低到能見度幾乎是零。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在醜陋的中國人中提過的,我們把民意民粹(自己一方的意見、「大家都這麼說」)當作權威,因此只要達成風潮,就殺紅了眼窮追猛打。我們是該慶幸臺灣無戰事,或者悲哀口水戰的短気已經深植入我們骨子裏去了?若是我們更懂得著眼於大局、純粹講道理且不過度反應、多點同理心,今天這件事還會鬧這麼久、曝光度這麼高嗎?會造成我們這麼激動的原因是甚麼?真的是仇富嗎?或者是自以為是的正義感?
2013/6/16

張安樂返臺——予定調和

竹聯幫大老「白狼」張安樂下午返臺,媒體大陣仗守候。這不能怪他,就算不願意,這麼一個爭議性人物也會被媒體「高調」啊。但看他極順利的開偵查庭以一百萬元交保,回想過去一堆有權有勢者的結局,陡然間有種有權「有勢有錢者終究與我們不同命」的感觸。我並不是對張安樂本人有啥不滿;依其表現看來,他或許已算「比較有原則」的一人,也還懷抱自己的理想;其他還有更多吃相更難看,更在乎賺多少的。但力量決定命運(權勢、金錢皆為力量的一種),再怎麼強調天子犯罪與庶民同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也是枉然(三歲小孩都知道這是個屁)。所以,或許我們必須把這些條件加入他們的地位之一。也就是說,雖然我們不鼓勵民代政客或黑道富翁仗勢欺人,盡可以懷抱人人平等的夢想;但我們——很悲哀的——得要理解他們確實比較有地位,確實較有汙了大家的錢卻輕鬆逃跑、快活後半生的本錢。這就像有錢人就是有辦法買豪宅、請保鑣僕人,而我們就是只能在金字塔底匍匐前進一般天經地義。又如同俊男美女與明星天生比較搶鏡頭,或者男女在生理上本來不一樣;這些都是在當前的制度與技術下無法突破的不平等(不相同)「障礙」。更好比人們會自動自發的尊敬、禮遇德蕾莎修女曼德拉。或許在意識融合技術發展前,我們永遠也不可能讓每個人與其他任何人相同。對此我不存有一點的不平,或是任何「我也要成為其中一分子!」的幹勁。我終究已經過了那年紀(或許打一開始就已經沒那分慾望了)。只是感嘆我們應該更多些自省:這種(於當前制度下)不可能平等的現況,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得要具備的常識。可惜的是,太多底層人只是因為人家有力量,就產生酸葡萄心理、純粹順著自己「你沒比我偉大!」的激情仇富叫囂;而不是真的體認了這一層後,才再往前踏進。
另一點很想說的,則是我們的勢利眼。猶記才在一禮拜前,就算不想聽到王建民的新聞也會被硬塞;這兩天被打爆慘敗後,就算想知道卻銷聲匿跡了。我們的「臺灣之光」症候群似乎還看不到個盡頭,不但想辦法幫王建民找敗投的正當理由,說明臺灣人還是很棒的;另一方面卻用完就丟。看來我們很懂得錦上添花,而不知要雪中送炭;這不是我們常拿來形容酒肉朋友的描述嗎。
2013/6/29

2013夏季電費調漲

近陣子大家都在吵10月電價要漲的問題,認為不該漲。但我卻覺得,若是我們電價確實訂得過低,那還是正常化好得多。問題在,這些年來一般民眾一直覺得薪資標準過低。大家都沒錢生活了,怎麼還有能力負擔電價?若今天大家荷包滿滿,我想即使感覺不滿,卻還不至於這麼激動吧。那麼,問題出在哪?我想,除了臺電自身經營與結構問題,如購煤價格、民營電廠、工業用電等等之外,真正問題在政府沒辦法讓大家薪資調漲(主要不是指基本工資,而是企業主不願加薪。),以及賦稅不平、不動產價值不公或相關因素,造成資產集中有錢人身上、Gini coefficient 過高。或許,該漲的還是該給他漲,只是在那之前,我們先把經濟搞起來,並解決貧富不均吧。
2013/8/28

企業社會責任

近年來黑心(存心欺瞞、賺錢至上)廠商的新聞不少,從前段時間回鍋的一堆黑心食品,一直到最近看見臺灣之後引發清境農場高風險區民宿旅館,與日月光、中油於後勁溪排廢水等國土環境破壞問題。至今我們都還停留在探討這些商賈是否為故意、應該罰多重、政府是否盡力偵查與防堵的議題上。許多負責人也將重點擺在「我不是惡意」、「就給你罰啊,掏錢就是了嘛!」,態度好的頂多也不過表現出認錯、願意受罰、未來不再犯。但這次日月光事件卻令我有些感觸。想想一般人做錯事的時候,不是都該善盡復原損害的責任嗎?翻倒了架子,應該扶正,壞掉了就賠一個。車禍致人半身不遂,得賠償後半輩子看護與生活費用。對於這些事件我想也不例外;廠商應好好負起善後的責任,屁股總不該是人民或政府替他們擦的。舉例來說,汙染了河川,不是(應該說不只是)罰錢了事,而是應該負責將河川、農田整治好,並負責包括農民生計因此造成的損失。因黑心食品使人長期健康受損,就該負責顧客——舉例來說,老後洗腎的費用,或是分擔健保經費。當然,以後者(健康問題)為例,責任分擔的程度該有多大很具爭議。但我的重點在,並非罰錢、停工、刑責了事。重點在培養責任心才對。一報還一報,不過是教人「只要有錢有勢,沒暴露出來前都是你的。」、「沒被抓到就不是賊」罷了,甚至不會是「不可為惡」。這樣的話,恐怕不會增進人們的道德感啊,反倒訓練出一批會鑽漏洞的投機客了。
2013/12/13

打房

傳言不只是本地,全球房地產都高漲。雖然許多國家第一個念頭是把房價強制壓下來,惟竊以為打房(強制要供給方降價)不如讓人人有房住(撤需求方),例如作好公營住宅政策。聽文茜的世界周報說,瑞士主要只讓保險公司,而不鼓勵個人或商業公司進入房地產市場。對這些想炒房炒地的,將有極高的稅賦與繁瑣的規範等著他們。因為他們的主政者認為,投資房地產無法對人民造成貢獻。房子是給人住,不是拿來囤積的。安居樂業,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之一。養地、閒置一堆空房沒人維護又沒人買得起,以致宵小入侵,根本是病態。而保險業就算以房地產賺了錢,好歹能支撐社會福利。這招乍聽之下似乎不錯。至於對已病入膏肓的我們——就我至今所聽到的訊息,政府似乎並不兼具魄力又有方法來遏制房價。我甚至懷疑他們的核心價值(哲學)到底是不是放在與瑞士相同的高度上?——我倒在考慮,不知若政府先選一塊低地價之處,重新規劃,並學習瑞士或新加坡(大量建造高品質便宜國宅,人人有國宅住。)的方法;然後將所有公共建設自高房價區域撤離到新地區,不知能不能直接使房地價崩下來?若是這方法不會使人們流離失所,而損失最多、心血付之一炬的富人們,到頭來還是可以過得比原先的無殼蝸牛族好的話(我以為這點是無庸置疑的……),或許我們可以考慮,甚至正應該這麼搞?
2013/12/29

公務員的怠忽職守、やる気が出ない、行政效率低落

聽聞有政府官員行政專機救人竟挨長官罵,因怕傷患弄髒鈞長座機。哀、就說沒當過兵的都不曉得箇中奧妙。(好吧,這句話失準了。頂多只能說,軍中這類現象層出不窮。)會罵,說不定還算好的啊!以後就變這樣了:「啊你好棒你好棒。機內一切記得要清乾淨呦!這是你的職務,不夠乾淨不能休假哦!」告越多,死越慘。「職責所在」?也沒說錯啊,救了人之後本來就該做做清潔工作不是?但夠不夠乾淨、表面工夫行不行就是另一個問題了。(舉個例,假如這座機同時負責載運外國首領的話……那就上升到外交層級啦。)沒搞好的話,還得自己出錢換料啊。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結果就是這麼著,公僕都變縮頭烏龜了。
2013/12/30

立論的方法(劉政鴻大埔案)

聽說劉政鴻認為:大埔案四戶勝訴,將對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劉政鴻臺灣經濟未來怎麼辦,所有的開發案都要經過法院來判定,那我不知道要怎麼做,現在你看人家大陸是怎樣的進步,臺灣光一個開發案就要五年,這樣一弄下去,十年還搞不出來,臺灣怎麼辦。
對於這不得民心的回答,當然一堆人出來抗議,提出許多反論。或許縣長是覺得,最重要的回應了馬英九總統「全民團結拚經濟」的元旦文告?(抱歉了,這是個冷笑話。)問題是,似乎許多人做的反斥都是嗤之以鼻、人身攻擊,卻沒幾個能正面回應。大概因為我們不能否認,臺灣政府審核案件的限制太多,有太多關卡需要打通,拖延時間又長,本來就不是很有效率。劉政鴻這說法乍看之下是對的,但卻又如此的「違背了我們的直覺」,因此我開始對大家會如何回應這發言感到興趣。
回想過去如何反駁他人言論的心得;我注意到,除了常用的寓言法外,還有一種正規且有效的論證手法。實際應用上,常常就是先「擴大眼界」,因此這邊姑且稱作「擴大法」。以本次事件為例:

擴大法

擴大檢視其思想體系內在:立論、意見是否恰當而不具矛盾

這屬於消極性的方法,重點並非放在想出建設性的方法,而在驗證、扳倒對方的理據。找出對方立論中的謬誤,包括內部的邏輯矛盾,以及與真實世界的不相符處。

擴大檢視其實行手段之正當性

若其理念有必要性且無內含之矛盾,則我們可以進一步考量以下問題:

擴大檢視其思想體系與外在環境(情勢與背景、事件經過與演變過程)是否相容

到了這一個向度,接著要從整體的立場,作全盤檢視。 上面所提到的恐怕還並不完全。總覺得上述檢核過程,其實也可擴大成「如何做決定」(下策略、推行政策)的 SOP 啊。現實的決策需要全面性評估,不能只考量片面的真實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寓言法

如上述,其實人們用更多的是寓言法,雖然這容易有使用不當的危險。
寓言法不只是戰國策裡面那種故事型提法,事實上更常用的形式是「就好比說~」。可惜問題在,就如同世界上找不到兩個內在完全一樣的人;很多時候不同的事在不同背景情況下,是不可相提並論的。不恰當的寓言反而容易變身強詞奪理、詭辯。

後話

上面所提的反駁方法應避免對對方作人身攻擊、tu quoquestraw man 等等各種各樣的謬誤。例如,批評其不良動機就算可以成為插曲,也不應當作重要依據。就算是動機不良,不見得意見就完全不可取。若想打場君子之爭,則更不該以此為手段,影響各方對當事者品格的印象。我們討論應對事不對人。
此外,也不該為可能影響裁決者戴高帽。以不當手段對付壞人,就算勝利了,我們也不過成為另一個等著被打倒的惡人罷了。
2014/1/8

鴨血混雞血

聽說辣中間、寧記、小蒙牛、鼎王、夫妻肺片、太和殿等麻辣火鍋店的鴨血都混有雞血。假如雞血成分超過一半,那就能稱作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典範了吧?
記得第一次吃到鴨血,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吧,在老家出大路口附近的火鍋店。老闆娘興致勃勃的衝出來,給了在場的每桌一盤三四塊,要大家試嘗看看。當時還不流行這東西,初看還以為是豬血。第一口咬下去竟軟嫩富彈性,還咬不太斷,味道也多了點腥味;嚇了一小跳。可惜那「人生第一次」給我的印象,我還是比較偏好豬血。
後來吃火鍋多少有機會再逢鴨血,雖然我吃不多就是;這些年來總共吃過的,恐怕十隻指頭都數得出來。凍豆腐或百頁豆腐之類,在我心中的地位有點像鴨血,也是近十多年來才興起的新鮮食材。我猜小火鍋會採用鴨血、凍豆腐而非豬血、傳統豆腐,大概是因為這些料比較耐煮?雞血的話,倒還真沒試過。
話說回來,這幾家名店我根本沒吃過啊。平常多是吃自助餐,沒機會「上館子」,也沒機會中鏢了。該說是小老百姓的幸福麼(笑)
2014/1/20

鼎王麻辣鍋湯底

最近鼎王麻辣鍋湯底的問題鬧很大,對臺灣的食品安全感到很遺憾: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啊。又有人說是因為與胖達人一樣,關係人間有利益糾葛,才在申請股票上櫃前出來爆料。我就更遺憾了:若不是他們內訌,那事件會爆開嗎?到底還有多少類似的?是不是所有申請上櫃的,甚至所有公司都得查?所謂無奸不成商?或者這是人性共同的原罪呢?哀。
2014/3/2

太陽花學運

唉、不只是攻占了行政院,太陽花學運這些同學也占領了咱家各大新聞臺的版面啊!看來原先的節目都被這頭條號外所排擠,不準備播出了,要不就是改播特別節目。
2014/3/23

責難他人很簡單,卻多屬發洩,不能解決問題。

不知怎的,總覺現在本地的人們常常有個特性:指責他人應該擔負的責任。まあ、所謂「名嘴」,總是少不了有資格站著說話的傢伙,所以聽慣政論節目的本地人,最後會淪落到習慣把手指指向別人,並誇大他人所犯的疏失與過錯,或許也無可厚非吧?大概我們都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慣了。只是,或許也因為這樣,才造成一些人感嘆我們的社會病了,無知反求諸己,並厭倦於臺灣媒體亂象吧。當你用一隻手指指著別人的同時,別忘了還有四隻指頭指向自己。まあ、說來我這番話也同樣是(自以為)站在安全島,坐山觀虎鬥啊。
2014/5/16

2014年臺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

雖然身體滾燙,頭腦混沌,卻睡不下去,只好放棄醒來。打開電視就發現每一家都在播北捷江子翠站隨機砍人案。不知是不是政論節目看太多,很悲哀的,腦內竟自動浮現節目製作人可能會怎麼處置此次事件。
讓我來猜猜:第一,節目會將重點放在喪心病狂殺人犯的身世背景以及心理分析,以及第二點:歷史上其他類似事件的舉例分析。但精彩的是在下面這段:依照我們好指責他人應負責任的習性,接下來是「別以為問題只出在他身上!在我們理當有多層保護的社會中,你們這些公共設施的提供者本來也應該讓我們有能力躲開悲劇的!」沒搞好,費在臺北捷運與東海大學校方、以至上綱到政府的篇幅,還比指責兇手本身的還大哪。(話說東海大學很識相,一兩小時前就放低姿態跳出來,說自己有輔導了。是的,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強調自己做了該做的事,而不是描述同學曾發生過那些經歷,甚至責難同學。但可以以事實佐證,暗示主要還是當事人本身的問題。這樣的危機處理縱使不能全身而退,好歹能擋一陣子。本地太注重「態度良好」這回事了。雙北市長更是學乖了,很早就「表示遺憾與痛心」,信誓旦旦會加強管制以亡羊補牢。讓人體會到「親民」感。)不過,假如這猜測成真,我會很傷心的。不說是很多人當口頭禪的「我們的社會病了」,但這總代表許多人的價值觀還不夠圓融成熟,重點放錯地方了:的確,檢討歸責以及避免之後再發生類似事件很重要(即使這造成許多人感覺不便,例如 911事件後飛安的嚴厲搜查,以及許多行政資源的靡費。まあ、資源耗費的必要性因人而異就是。),但若是第一時間就開罵,總感覺我們的嘴皮子實在不饒人,內心仇恨比愛深啊。此外,別忘記相較於責難,改進(包括研議方法與實際推行)更是重要得多。
本次事件的問題癥結,到底發生在當前大社會背景(如很多人之前會說的,政府逼人上梁山。)、像毒蠻牛事件是隨機下毒愉快犯、反社會人格、純粹如其自述,是年輕氣盛為了表現自己與眾不同非小孬孬,抑或另有隱情,很遺憾的資訊不夠多,我依然看不出來。暫時猜測,還是別與社會大環境啥的扯上關係較好。
至於事後影響,如模倣犯之類的,再看看吧。
2014/5/21
哀、許多政論節目果然都離題了。話說這些名嘴本來就是拿來罵人的,常要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也不好怪他們就是。另外也有些把重點放在怎麼預防、全身而退。這就比較正常。過一段時間還會出現團結制敵的平凡英雄名錄。
2014/5/21

首長利用空白時間的方法

聽說今天臺北市市長郝龍斌作捷運上班,並與乘客互相溝通有關政策。我突然想到,若是我們能把消耗戰力的通勤改成激勵效率的時段,應該很不錯啊。若是維安允許的話,像是領導與成員利用通勤時間互相溝通,或者更能顯示其親民性。
2014/5/22

換個位置就換了個腦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換地位也會換腦袋的實例:這次有人「也想在高雄捷運上來一下」,或者一時好玩為鄭捷成立粉絲團(簇擁、偶像化)、認同或崇尚鄭捷等,馬上被警察追殺;還加上加強捷運站體內外巡邏,發現可疑人、事立即盤查。即使變得沒那麼自由,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或沒多少人敢?)覺得警察過分吧?看到這事的處置,之前看到就算沒有實證,光是在社群網站上放空話威脅氣話洩憤或開玩笑,就被拘捕的新聞;那些認為侵犯言論自由、覺得大陸箝制思想過於嚴重的,現在應該也會改成點頭稱是了?反倒外國若有人說我們警察太過分了,說不定還會回說,你不是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在想甚麼、怎麼感受?畢竟事情發生到自己身上,想法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要說的是,那到底該有差別對待,事件中心的人們本來就該有不同對待,而外圍的人本來就該感受到不公正不合理;或是我們真能找到一個普世範用的標準呢?竊以為我們身為理性動物,本來就應該創造出這麼個標準,並且利用輿論、教育等改變人們的的認知,來適應這套標準。包括死刑存廢、安樂死、墮胎等,照理都該是用同一方法。不過當代人最大的問題,還是我們太短視而不成熟。大概有人聽我這句話聽到煩了。不過對一個哭著要糖的孩子不給他吃,畢竟不是常人所能理解。不是每個人都達觀到「能完全消解要糖的慾望」這種程度。
總之,在國家安全、人民生命財產之名下,未來連開玩笑可能都會被抓。有些氣話、玩笑是開不得的,尤其是那些實質作來,會造成他人之生命財產、心理尊嚴等,受到過分之非自願損失的言論。最好還是只對那些能理解自己氣話、玩笑的對象發言吧。因為不可排除存在某些怎麼看都是玩笑,最後卻果斷實行了,卻會怪罪到國家上的玩笑;公權力已經沒有餘力分辨,到底是真會實行或假實行,不如全都當真。別怪警察沒常識或幽默感,這點可得多加注意啦!
2014/5/22

本地媒體應該改變習性,多作作正確歸因了

前面在聊臺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時提到,本地媒體遇到社會事件發生,第一時間(一天內,甚至首次報導)常常就把重點放在了究責、檢討有無人為疏失的部分。尤其當事件可以歸罪公家機構時,媒體更是不留情面。就怕未來連與店家的糾紛,也把怒氣或焦點放在要消保官出來講。雖然要求公權力幫忙無可厚非,但該生氣的對象,明明該是商人而非政府。久而久之,人們遇到事情第一時間也習慣把矛頭指向外面,要他人「踹共」(要人出面解釋清楚)。但我不覺得這種心態是正常或正當的。
早上聽說斎藤理玖的事件,回想起一個多月前臺北市八歲女童疑似遭凌虐餓死案,對照之下,更使我不禁要疑惑(喟嘆)我們這種究責文化,會不會也扭曲了我們的價值觀?我查了查網路上的報導,日本那邊第一時間多把重點放在對事件本身不帶價值觀的事實、現象描述,頂多也不過著墨其父親的所作所為,如何導致了事件的發生。我想,這更符合了「讓事實說話」的精神(另參考媒體與社會責任),而不是讓感情凌駕於理性。猶記當時聽聞陳姓女童一案,眾媒體的報導卻往往在 ⅔ 的情況分析後,又費上 ⅓ 的篇幅來說明「政府這些傢伙,竟然連學生沒入學都不管,你們的問題與責任太大了!」、「政府失職」。沒多久懲處真的也下來了。
雖然我覺得,問題是有,責任也得負。而兩事件監護人的態度也確實有所差別,但這並不足以解釋媒體報導的偏頗程度。光是會指責他人的我們,導致局外人看來政府比當事人更元奸巨惡(最起碼依報導篇幅,政府錯得更多。);以及多數媒體將重點放在不涉感情的事實描述,大不了將責任先歸於首要致因者(父親)的日本,似乎在層次高低上就是有所分別。或許在經過這些年的訓練(?)後,本地媒體已經學會降低(忽視)普羅小老百姓的責任,而加重對國家公權力機器的責難了?我一點也不懷疑媒體工作者們大家都有能力作出與日本同等級,甚至高過日本水平的報導。但多年來的積習難改,已經造成社會的一股肅殺之氣(是我太敏感了?)。縱使公家不能卸責,但搞錯重點恐怕也是不可推諉的問題。我想「正確歸因」而不是偏頗某方面,是我們需要好好檢討自己、認真考慮該改變的習性。
若要論及我的理想(夢想?妄想!),那應該是能夠以報導來帶給社會大眾幸福的無冕王們吧。可惜這標準已經虛幻到不切實際了。
2014/6/21

新聞播報的原則

新聞播報的重點在使觀眾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應按媒體與社會責任中的比例原則描述事實,使真相自動浮現。因此最後的裁決或者價值觀評判,不應出自播報者(記者主播)之口。政論節目習慣請來不同立場當事人,傾聽多方聲音,也是此比例原則的一種體現。除了檢討過去的體制,如法律、行之有年的做法、習俗、公眾習慣等等,是如何造成事件的發生;更進一步的,則可自各方向探討如何健全體制,以避免未來發生類似的不幸。
須注意的是,播報不是為了究責歸罪,更不是為了洩憤、滿足情感缺口。
2014/8/28

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

聽說日本通過憲法第九條釋憲案,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那邊媒體多採正反並立,畢竟民眾對此還有不少猜疑,不希望傳統簡單被破壞,更因為「文明人不該戰爭。我們是文明人。」但媒體報導的比重並不多。說實在,中日媒體新聞報導搞不好還比日本本身更多。本地與大陸一面倒的批判,還極盡能事將贊同的縮限到安倍首相一行,並誇大報導不以為然的人民;好似除了軍國主義的安倍晋三外,沒人覺得這是對的。
雖覺得依近幾年來情勢,這演變是遲早的事。不過總有些感慨。當各國堅持遇上國家利益、領土爭議,就沒有轉圜空間時(最起碼也得拿更大的利益來換),我們當前的和平榮景不知還能維持多久。
2014/7/1

2014 FIFA World Cup Brazil 小感

聽說全世界竟然有八成的人認識 C 羅。若不是最近電視強力放送 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我壓根兒不會注意到這號人物。雖然我自恃生活在全世界資訊流通前段班的國家,原來也有可能發生這種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卻不曉得的事。說來我對足球本來就沒啥興趣。或者更應該說,對於明星、流行歌之類的熱門物,我基本上把持批判態度。臺灣對足球似乎沒有其他(具出場資格之)國家來得狂熱。記憶中唯一一次觀看足球賽,可能是國小時,父親帶著到球場的。猶記當時也不過覺得無聊至極。之後再也沒深入接觸。近幾年雖偶有聽聞 FIFA,但今年的媒體攻勢似乎更為強烈。
像是世足瘋、職棒之類的運動,對其凝聚人心,甚至同仇敵愾的能力,我覺得可與民族主義或是宗教相提並論。雖然他們都有值得一提的核心價值——或是勝不驕、敗不餒,重點放在享受過程,又奮力不懈的運動家精神;或是團結一心、珍愛同樣愛惜自己的人們;又或是學會愛自己、愛他人,相互幫助並懂得放下、得到終極平和等——但講難聽點,他們多是對著人們特有的心理缺陷趁虛而入。對於會使人著迷,甚至走火入魔,造成失去思考能力,否定可證偽性的東西,我(已經訓練到)本能性會產生警覺。雖然這或許可以說,是我本來就對運動這門項目沒有興趣造成之偏見,更可以說我缺乏情趣;但保持理智畢竟是我們身為人,應該注意的基本條件。
這次 FIFA 採用了門線技術來輔助判別是否進球,避免誤判。在 Wij zijn ons brein Chapter 9 中,Swaab 建議將科學方法引入法律界,別讓恐龍法官依自由心證做出一個個不知成效的判決;國際足總引入這項技術,其對「裁判」這職業的期待,同樣是為了能達到真正的公正。過去我們會要求沒有利益關係的第三方來裁決。雖然門線技術尚未成熟,但對這些可能因人情而左右的職業,我想以不涉入感情因素的機器輔助,甚至交由機器執掌,或許都會使當事人更為滿意。更進一步地說,不只是傳統的農工業,或是最近傳出的無人駕駛技術(自駕車);或許有很多過去以為只有人才能擔當的職業,包括政治家、決策者,甚至文創產業,都具有「機器也做得來」的性質。
2014/6/14
即便非自願,還是看了一些消息。這次 FIFA 世界盃德國奪下冠軍,似乎給了我們兩點啟示:一是善用科技。突破技術轉捩點的總是能摧枯拉朽的擊潰前世代科技。二是別只培養少數超人,而該每個都要是鐵金剛。沒看到連 Lionel Messi 都給三個臭皮匠的策略打垮了?(汗)巴西也是因此吃癟的。
2014/7/14

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自作孽,不可逭?自然的反撲?

注意了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一陣。對這一波,最早從 2014/6/23晚。最近的情況一直沒有好轉,有些令人擔心。在這地球村世界,交通往來頻繁。假如再這樣延續下去,可能就會波及其他地方了。
2014/7/31
聽說疫區還有人拒絕相信伊波拉病毒存在,認為是「西方陰謀」。本來以為是有心人士心懷不軌,想讓疫情擴大(我得承認,這想像有點像是電影劇情了。);但又讀了一下報導,覺得這與當地風土人情有關。除了因為當政者民眾支持度不夠,更因為治療(處理)方法採用了較無情的措施,違反了當地的習俗。或許嚴厲的隔離,使家人認為這阻止了關懷與感情交流;而當局要人民不要做過去習以為常的事(清洗死者身體、葬禮上撫摸屍體),更使人們覺得莫名其妙。然後每個處理人員要不是語焉不詳,要不就是把病情說得像是天要塌下來一樣,讓家屬過度擔心害怕。我想在這種情況下,對疫區居民以及罹病患者的家人做做宣導以及教育,把當前資訊透明化,並盡可能維持人們的感情支援,可能是比較適當的?
2014/8/18

高雄市丙烯氣爆事故

看來疑似易燃氣體管線斷裂。或為之前輕軌施工,或管線老舊年久失修;但直到晚間李長榮化工進行丙烯加壓運送,20:49:46 至 21:22 由華運倉儲至李長榮化工卻發生問題(流量異常,到21點22分流量完全停止);22:10 到 23:35 再次送料不順致停止,事情才爆發?要說疑慮的話,大概是為何五點、甚至中午就有人聞到瓦斯味;以及為何中途保壓試漏測試結果壓力正常吧。氣體洩漏至路面下之雨水下水道,因為水溝之封閉性無法快速散去,造成危險,引發此次災難。
2014/8/1
遇到這種狀況,若是無法快速查得哪邊漏氣、漏的到底是甚麼;恐怕只要確定有危險(易燃、具有毒性等),就得先通報各公司停止運輸、疏散民眾。若是不能快速散氣,可能就得考慮直接打不燃氣體進去,把易燃氣體逼出來了。未來規劃,管線得盡可能遠離居住區(天然氣也就算了,多數工業用石化原料應該疏離。);且做好最壞的打算、不可過接近,預防連環爆炸。(這次雖然在氣體漫溢到外面很久後,才發生爆炸。但若下次送不同的物質,直接在管線旁爆炸的話,可就不妙了。)另外還可考慮負壓運輸法,接收端用吸的,而非發送端加壓。
2014/8/1
依照李長榮工作日誌,前面的時間該改為 20:43:21 至 20:50。我想,李長榮化工之所以還支支吾吾,除了不想承認外,應該也因為他們還存在一絲期望,認為不是他們造成管線洩漏,而是其他施工單位挖斷的吧。然後,管線壓力測試的結果也頗令人玩味。(後來依據兩方工作日誌,發現他們只是停止傳輸,然後測半小時發現管壓未降,所以以為正常。但這卻沒考慮到,丙烯的液氣相共存飽和蒸氣壓可能使管線維持固定壓力。顯然這"飽壓測漏"檢測 SOP 有問題。)所以他們才說「該負的責任會負」,指沒通報的部分。但卻也不想把話說死,因為還期待管線是被挖斷的。但也可能是管線老舊就是,這樣的話終究還是榮工問題較大。並且,就算真沒問題,好歹也該搞清楚那些高危險的丙烯到底去哪了。
總之,這兩家的錯誤處置、中油未即時告知讓管,以及現場處理人員雖努力卻不得要領(如前述,濃度高都已經到住戶自發性疏離了,最起碼也該確認外洩物、疏散。這點或許不能怪人,而該改 SOP。),造成了這次悲劇。至於政府規畫管理(包括地方與中央)的部分……不熟,就不說了。
2014/8/2
這次榮化廠外沒投保,也提醒了我們,對於想做長期投資的對象,評估時應該加上保險情形這點。另外,我還很好奇,這種壓力上不來的情況,在這些作業員來說,是否為常見現象?怎麼他們似乎沒怎麼驚惶,並沒發現事態嚴重呢?還是說,當時只想到要趕快調貨,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根本腦袋裡面沒想到那些丙烯跑哪裡去呢?
2014/8/4
聽說二聖一路與凱旋路口涵洞的排水箱涵,掛了中油、中石化和李長榮3條管線。因為最細所以先撐不住。我突然想到,假如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前提下,今天只是因為榮化應需求採用較細的管線,因此先鏽蝕掉的話;那麼其他採相同行為的公司,是不是完全不須負任何責任呢?
2014/8/4

露西爆熱@媒體:記者採訪時該問的問題

最近 Lucy 很紅。我當然也不能免俗的(不得已被迫)聽說了些消息。(應該是昨天的採訪了?)就有段年代新聞記者在飯店前,訪問了大陸口音的女子,問他對 Lucy 造成的旅遊效應感覺如何,他會不會想朝聖(參訪聖地聖蹟,引申為參訪場景拍攝地。ロケ地の聖地巡礼。)之類的。受訪的女孩最後總結說,真的到場景原地一看,可能不會如想像中的好……
光是這樣當然還引不起我的興趣。頂多是覺得「哦?也有這樣有主見的人啊。」對於記者提問電影帶來觀光人潮的事,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本地媒體的自卑心,常常導致我們莫名其妙的「臺灣之光」(見 Justice),以及颱風天、災難發生也非要播一段 CNN、其他各國對我們的看法不可。這次 Lucy 在臺灣取了那麼多景,我光是聽「五十分鐘」就不知聽幾次了。我不反對具有國際觀的報導。但以本地當今的習慣,常常是一禮拜就專沒挑幾個個位數小時來放眼全世界。哪像人家 CNN、NHK 可是哪邊一發生事情,甚至一兩小時內就直播連線了。偏偏我們對上面提到這種可以彰顯我們臺灣地位的情況,就播報得特別勤奮。這有錯嗎?是沒啥大不了的,只是做了偏頗報導罷了(見媒體與社會責任)。雖然重點在滿足自尊心,好歹播出的總是事實;還沒有那種播報時,直接下價值觀定論的來得嚴重(見上面本地媒體應該改變習性,多作作正確歸因了)。
不過話還沒說完,記者迫不及待就回了句「不過你還是會想來吧!」之類的,然後女孩也馬上回「對啊!……(原文恕刪)」。我噗哧的就笑了出來。……好吧,這是設計對白。像我這麼沒品的人,怎麼可能會噗哧的笑?只是覺得這種咄咄逼人的問法,不會有推銷之嫌嗎?許多人對推銷員招架不住,該不會就是肇因於這種不讓你反應過來的話術?
然後我就不禁回想到曾有人對記者無腦採訪很感冒,明明人家已經很傷心了,還問「你感覺怎樣?失去親人,一定很悲傷吧!」等。(示意圖→臺灣記者採訪殭屍)此外我們知道,有些主播會在新聞播報當下就會做價值觀評論,這在我來說也是不能接受的。但我有時還發現,竟有記者在現場播報時會這麼作。不過,既然這些表現都不佳,那到底記者採訪時該問什麼好呢?
對於這問題我想了一下,很遺憾的還是沒全域性(不會百密一疏)的解答。雖然覺得在相關學科的教科書(還不用期刊論文),以及各新聞臺相關行動 SOP 中,一定已經有一堆的指導準則;不過又懶得求爺爺告奶奶,所以只好簡單提一下當前應該無誤的實例。
問當事人心情、推銷(如上述)。
以同理心關懷。客觀的確認狀況(價值觀判定不是新聞節目該做的事)、未來的計畫準備(或甚至趁機提意見。因為可幫忙到當事者,因此不算推銷。)。
唉,還真是沒營養的一篇雜文。提的都不是 Lucy,還歸納不出啥結論。只好最後提醒大家一下:我們的腦力平時就是努力運轉了,不會有一直都只用一成這回事(見 Wij zijn ons brein)。還是別妄想哪天出個藥丸,然後就能「完全運用腦力」、具有超能力啥的啦。而且就算真沒完全運用,現在用得上好了,也不至於能使出超自然能力啊。話說 Lucy 融入背景世界的結局,令我不禁要想到攻殻機動隊草薙素子
2014/8/18

房東吸毒記

觀察了一下最近的社會事件,包括本次房祖名與柯震東等人的吸麻案。發現要判定肇事者會不會造成公憤,似乎有幾個很重要的指標,包括了有無直接對他人造成傷害有無放低姿態以及是不是自己人等。舉例來說,吸毒似乎就不被當成直接傷害到人,而本地媒體對本地人(或者更該說自己認同的人,例如形象較能不被事件影響的當紅偶像……)與對外地人的態度似乎也不相同。不過,法律當然不會從這些角度來看待事情。而蓋棺論定,我們真正該裁決其對錯的方法,也與這幾項無關。
2014/8/24, 2014/8/27
關於含有 THC大麻,我對於合法化的疑問,起碼有幾項:這是否對不同文化及不同種族、階層等經過大規模評估,長期使用會不會容易促進耐受性;以及若有人精煉 THC,對社會秩序是否亦無太大影響。畢竟多數人熟悉的是(都被教導),大麻對精神的影響相較於酒精菸草大多了。不過這些疑慮的證據似乎還不充足。看似要禁大麻,那菸酒也應該一起禁了才是。但總之一句,就算真沒菸酒那麼嚴重,這種東西還是能少碰就少碰吧。正如我們不該常碰菸酒一般,就算是要體驗或研究,也不該多次服用或長期大量吸食。題外話,關於毒品合法化的建議,記得我在近二十年前就有聽聞了。
2014/8/30

餿水油混充食用油事件(食安)

2014/9/4 起,又爆發強冠企業「全統香豬油」、強冠代工「合將香豬油」之劣質黑心油品事件,媒體版面滿是地溝油。臺灣食品再度為國際所關注,壞事傳千里使商譽受損,且引爆港澳下架潮印尼憂心。而我們也再度陷入「不知能吃甚麼(不知甚麼是安全可食用的)」、「不知能相信甚麼」的困境。這不禁使人想問,是不是有治本之道,讓我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參考美國、日本與大陸過去的經驗,我想主要可嘗試下列幾項手段:
重罰
採用嚴刑峻法例如勒令停工、天價懲罰性賠償與有期徒刑等;對黑心廠商有實際效果,而非不痛不癢的處置。
提高行惡的成本
例如回收廢食用油,在油中加入對人體有明顯影響但無永久傷害,精煉也無法去除的物質,例如蓖麻油
加強向善的吸引力
除了負面的懲罰大棒,也需要以胡蘿蔔來增加符合規定的吸引力。最好是利用市場機制,例如以高於市價的回收價格收購廢油,並確保能做合理運用,而不使其回流餐桌。當然這就需要足夠的錢了,不確定在臺灣是否可行,或是不是最佳策略。
標準作業規範
強制施行管理與處理流程之基本規範,並加強不定期抽查檢驗。例如廢棄油料、食物導入專用封閉廚餘桶,並交與第三方專門處理廠商。不交由廠商自行處裡。
食品履歷制
食品從原料到末端消費者,以至最後廢棄再利用之整個流程皆有紀錄、可追查。更進一步,應當使出貨對象,如下游廠商,以至消費者可不定時入廠檢驗;甚至裝配線全程攝影以紀錄備查。這令我聯想到透明廚房的概念。
除了政府機關,或許還可以任由廠商的競爭者來做檢測。若不是聯手行惡,競爭者應該會很樂意常常來檢查對手是否符合規定。
我甚至還考慮到,既然都要檢核進出貨的整個流向,倒不如也把進出貨的價格也都列出來,完全公開透明化;這樣可以使不合理的價格攤在陽光下,讓人們免於「不曉得為何這麼便宜」的恐懼。這還有個好處,能避免削價競爭、更容易查稅,或許還可使商人們真正專注於服務以及產品本身上:要賺沒關係,大家就來看看你有什麼優勢要人家自願掏錢出來。既然價格都清清楚楚,連賺幾元都昭告天下,那你能贏別人的,就只有進出貨之間的轉變。或許是在地化、提升企業效能,或許是產品新穎度、方便度或技術能力。當然也可能是交情套得比較好,雖然這就不是好現象了。
加強檢舉機制
這部分包括降低檢舉門檻,使準備的手續簡化,以及證據不需太過充分。而在確認有問題時,提高檢舉獎金至懲罰性賠償等級,鼓勵窩裡反。
避免官方失職
官商勾結這點當前在大陸可能比較有需要。但政府的怠惰瀆職不見得只見於大陸,到處都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制度建立後,嚴加執行考核就很重要了。
若是廠商發現對手有特別的招數使食物變得好吃、或者壓低價錢,但卻是沒良心的手法時,能夠都將這些「秘密」公開,而不是想辦法自己也來搞,那情況會好些。不過想要期待商人的良心,有時竟像是黃鼠狼拜年。以大陸對不肖商人黑心食品祭出死刑、這麼幾年查下來的結果來說,效果似乎沒預期那麼好。而過程透明化也過於繁瑣而不易徹底執行,重要的是還可能有侵犯隱私疑慮。我想只能希望社會產生「食品安全相關領域不存在商業機密,必須時刻稽查」的共識才行。既然今天要做與人命、健康相關的事業,這點是必須要有覺悟的。或許,雖然我們無法全面實行透型化,但對於有不良紀錄的廠商先實行還是能為大家所接受。只是這得預防事跡敗露就換個名字重操舊業的傢伙。
題外話,記得小時候母親有過幾次,買肥脂肪塊回來自己炸豬油。用那結成白塊的油炒起蛋與菜來,味道確實是很香,與一般沙拉油不同。但豬油膽固醇過高,不健康,做工又過麻煩,前前後後也就那麼幾次。聽說清香油也是豬油,不過市面上的產品怎麼來的,就不清楚了。只知道,外食族大概吃了不少吧?
2014/9/7
玉珍齋老店被此次事件連累,因而想提國賠。出問題的是「玉珍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而非他們「玉珍齋食品有限公司」。自此我們發現了另一種辨別商標是否重複,或相似度過高的方法:若是其中一家出現問題,會連累另一家,那我們或許就得考慮不能給予申請。
2014/9/7

[問卦] 有沒有即使價格高、買不到,還是不能大量進口豬肉的八卦

餐費貴了許多,不知是否與最近油品食安事件有關。這次出事的是市占量八成的第一大廠,可說放眼望去大多都是。感覺我們這些外食族的升斗小民,就算不想被影響到、不想吃,也沒辦法啊。已經到彷徨失措、無所適從的地步了。不但已經知道吃不少,現在還是一直吃下去。要不是經濟原因,要不就是便利性(沒時間)。不說是不是有骨氣,降價也絕對不買;即使要抵制,又能怎麼做呢?倒是剛剛江宜樺記者會,說最近會買不到豬油,要我們忍忍,會「進口豬油」。倒是想到今年來豬肉價格高攀,既然如此,為何不應急性的大量進口豬肉呢?是因為小民愚昧無知,進口了也無濟於事;還是已經做了,但沒有那麼大量的豬隻;或者激勵不夠而沒廠商願意進貨,抑或怕衝擊到本土豬肉商?該不會裡面有太多苦衷與內幕(黑幕)不能說呢?
2014/10/11

伊斯蘭國發展

伊斯蘭國最近斬首了不少「同盟國家」(同是伊斯蘭教的國家)人質,乍看之下似乎有些不智。不說孟子言仁者無敵;最起碼也該知道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除非這些對象所屬的正是最大敵人,否則此類宰殺無異自尋死路;約旦、埃及,人家多是熟識自己形勢的傢伙。打下來不過是讓美國坐收漁翁之利罷了。想了想,只能猜測他們的目的是希望吸收基地組織勢力來說明。即使如此,感覺還是不太高明啊。
2015/2/17

保密防諜,人人有責

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
圖像來源:Andrew Cuomo announces 'See Something, Send Something' app to combat terrorism - Washington Times
在號稱法國 911事件巴黎襲擊事件發生後,世界局勢丕變。就算有歐洲首領不想,迫於底下壓力也不得不做出強硬的應對。(這是假設性論題,實際上沒有這種情況。)本來因為之前也提過的歷史因素,覺得中東問題除了什葉派與遜尼派長年的鬥爭;加上1970年代因為西方化、世俗化的社會風氣,使得支持伊斯蘭傳統的老一輩不滿,伊朗伊斯蘭革命造成保守派重新抬頭之外;打從頭說來就是二次戰後,歐美強權們沒依照種族分割國家產生的問題;不能都將今日局勢歸罪在穆斯林身上。現在自己死百個就要殺人一千(俗稱十倍奉還),更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在根本問題沒解決,在穆斯林沒能安居樂業、找到歸屬之前,即便眾人能夠放下歧見、同心協力大力剿殺 IS,但「就算殺了一個 IS,還有千千萬萬個 IS」,這是在基地組織後 IS 崛起時,就應該學到的教訓。歐美強權能做的,頂多是像以色列把加薩走廊壓得死死的一般,使人透不過氣罷了,不可能單以武力紓解人們的情感。結果還是矛盾重重:他們的確不對,但就你們「文明人」自己信奉的價值觀,以暴制暴就對了嗎?因此不想對此置喙。惟最近聽說紐約推反恐 APP,卻別有番感觸。
過去我們說「匪諜」、「萬惡共匪」,總覺得那是個人身自由受戒嚴令箝制、民主思想落後的時代,會與白色恐怖聯想在一起。但當我們發現原來歐美先進國在遇到恐攻游擊隊時,也採用了類似的策略(除了大家熟知的飛安檢查與公共場所常時警戒,另外包括對個人隱私的侵犯),還大言不慚這完全正當,我終於恍然大悟(好吧,其實不是溫故知新,而是 recall。):原來自由是只有在邦國行有餘力、綽有餘裕時才能兼顧的奢侈品。既然個個都是穿著新衣的國王,就讓我們打開天窗說亮話、作個真小人,別一副道貌岸然、自恃多高尚、多正義的嘴臉吧。另一方面,我們小小民們也別再妄想有啥國家能保護國民、個人自由和權利不可侵犯、不該箝制言論自由的「真理」了,只會得個「覆巢之下無完卵」的當頭棒喝罷了。說到底,歐洲美國與共匪、與極權主義時代的臺灣都是一樣的,差只差在海水退多少(面臨多大威脅)罷了。
不過最糟的還不在我們(自以為)「應有的權利」被剝奪。這問題本質上並非國家或體制的問題,而是人性的缺陷與矛盾;當遇到類似的處境,每個人都會心甘情願的這麼做:若生活在一個充滿恐怖攻擊威脅的世界中,有誰會不爭先恐後地交出自己的隱私以至自由,並理所當然地認為政府應加大搜查權力與監測、刺探力度(老大哥做法),每個人都應該限縮、犧牲自己一部分的權利並增加義務、換取大家的安全保障,還大力抨擊、處罰不這麼做的人呢?這就好比路見不平、視而不見,庸俗的邪惡;明知違反人權與身為人的基本價值,但只要是在國家安全之類的大纛之下,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讀到這別以為我在憤世嫉俗,這只是確認事實罷了;正如同懷抱「世界大同」、婦人之仁的孩子,終於認清物競天擇的叢林法則一般。我完全不是要責難人們這種潔身自好卻又自認公道伯的矛盾天性;恰恰相反,我只是希望人們認識到,在我們追求美好的同時,人是有極限的。我們不會以為人定勝天,像是美國以為打個波斯灣戰爭,中東問題就占了上風;法國盤算著強國們沆瀣一氣,處決 IS 後本土就天下太平。但也不應責備他人缺乏足夠的道德責任感、「要是我,一定會……你活著根本是浪費空氣」啥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之間的差異,或許僅在所面對的難關、恐懼與心態不同罷了。子非魚,何以能說完完全全理解對方了?我們能做的,或許頂多是提供另一條對方沒深入思考過的、可行的路,藉溝通、和解以感化對方罷了。另一個例子是歐洲在事件後的轉變,由於壓力增加,人們對難民漸漸不能容忍。大家會說,再怎麼人道,也是有限度的。此外,這道理也揭示,有時我們縱使會聲稱自己具有道德底線,但事實上時勢比人強;在許多利益問題上,懂得兩害相權取其輕、聰明的我們總是不得不心甘情願的低頭。所以 Le Comte de Monte-Cristo金色夜叉的男主角實在不能怪女主角的,因為當初跟著窮小子只要愛情不要麵包,十有八九最後就是生活在落魄與悔不當初之中。想想要不是遇到女朋友跟人跑的打擊,這些潛力無窮的男主角會振作成那德性嗎?
2015/11/27, 2015/11/28

同一標準檢驗

人不該因個人好惡而有特別待遇;不分親疏的對待眾生、做出裁決,這是一般人所認同的價值觀。除了應避免裙帶關係,其精神更在我們應該以相同標準,平等對待事物;這不但影響到人們所信仰的公平正義,甚至與科學有關。所以我們實行雙盲試驗,避免人類天生認知偏差可能造成的錯誤。縱使在社會人文領域、政治制度與共識上,民主以至民粹主義有其一席之地;但自然界的真理、物理定律是殘酷的,不會因為心志的偏好而改變。
雖然公平正義對人類認知以及裁斷是非極為重要,但人們基於視野的狹隘,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在某個領域採取這樣的標準,但在另一個情況下,又不自覺的摻入己身的偏好或先入為主,形成雙重標準。要仔細檢討自己的過失與不是,還會盡可能強加條件、辯稱狀況與條件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直到掰不下去,才承認錯誤。

近來見到一些時事,感到人們雖常常謳歌自由、民主,但個體或少數人的自由與民主,時不時會在與團體利益(如國家利益)的鬥爭中敗下陣來。政府往往舉著國家安全的高牙大纛、「合理合法」的蓄意侵犯個人隱私,例如削弱加密、置官方後門、以反盜版之名卻行審查之實(或獲取言論管制的可能性與手段);為了國家,連欺瞞也是被允許的。不只如此,還包括為了整體利益而無視於少數人的抗議,甚至慨然犧牲之。我們說香港普選確實是個問題,中南海忽視了香港民眾對於民主的渴望。比起敷衍了事的假民主,香港希望的是真普選,一步到位。美國媒體與政府雖然都譴責大陸的不民主,但美國在東海明目張膽的軍事擴張,以至琉球美軍基地問題,難道就是「非如此不可」、無其他解決之道的必要之惡嗎?沖繩縣民要的同樣不是美軍基地搬遷這種敷衍應付,而是一步到位、完全搬離沖繩。然大家都知道,美軍之所以堅持要在東海有個基地,甚至不斷加強軍力,為的才不是世界和平或造福有情眾生,而是堵住中國;「和平」向來只是國家利益的幌子。事實上用不著團體利益,單單「我這是為你好」這理由就足夠用來剝奪個人自由了。若民主、自由等價值是必須遵守的最高標準,同樣都是罔顧民意,我不覺得這些民主國家的作為就完美到能作為典範了。站著說話不腰疼,道人是非總容易。若以同樣的標準,把手指扳回來指著自己呢?這也怪不得伊斯蘭國家對美國不抱好感了。中國的確非常不「文明」,惟美國、澳洲以至歐洲也好不到哪裡去。即使有程度上的分別——必定有人還會補上一句「何止有差?雲泥之別!」——但終究不能說是完全的開放與自由。或者沒人敢點破、更糟糕的是,「完全的開放與自由」根本就是個穩定政體達不到的天方夜譚。我想,只要是人治,總是避免不了戰爭與獨裁出現的可能,因為這是人性內含的屬性,甚而是生物的天性(哪種生物不會照顧子女甚於同種、關切同種甚於他類的呢?)。既然連自己都無法完全做到,那或許就不該天天舉著民主自由的假議題說人不是了,不是嗎?最起碼也該更務實點,掀開「品德高尚」的假面具;或許發言時加個但書:雖然我們也無法達到完完全全的開放與自由,但你們的所作所為已經過度了,有極大改善空間。這樣好歹誠實點,別說得好像自己高高在上、無瑕可擊一般。まあ、我知道話術也是很重要啦,只是希望別內心深處也顛倒黑白、自己騙自己了。
以我個人立場,並無法斷定孰對孰錯。更準確地說,我以為除了邏輯是非外,沒有絕對的對錯。我想人們畢竟是偏好民主、自由的,只是我們需要訂出個多數人(實際上是「共識」,其定義見 Justice。)能接受的折衷方案。而其間的平衡點到底該落在哪,最後還是要端看成員間的共識。真的受不了的,恐怕就會自動用腳投票了吧。至於要說道何者才能符合期望,我個人猜想,未來更成熟的社會體制與風氣(可實踐的理想穩定政體),還會比當今歐美更為開放吧。

另一個例子,是聽說八仙樂園爆炸事故罹難者家屬抱怨轉院機制全程錄影換藥造成醫病之間的不信任。對此我感覺醫生們不愧是有讀書,聰明有智慧的;許多人老早就主動跳出來澄清事實。即便這可能是家屬心理受到重大衝擊之下,所產生不理性的反應;但熱心幫忙、主動救人的,確實沒有義務要將委屈囫圇吞下,尤其是有些人或許會以此來秋後算帳、追究好撒馬利亞人的過失。
於是我就想到了,前一陣子有消防隊員山難搜救不力判國賠的案子。雖然有過失,不過賠到這樣的金額,是不是也算公正呢?同樣都是努力救人,會不會因為消防隊員不懂得利用媒體伸張正義、講話不夠大聲,就比較吃虧呢?

今天的例子,則是有人開始認為,政府對八仙塵爆傷患無微不至過度的照顧不甚合理。雖然沒人願意看到這樣的慘況,雖然每個人都會哀悼接下來一個月可能失去的太多、太多生命;但社會救助應該是一視同仁(標準同一)的。若是某些人自己願意付出關懷、慈善捐助也就算了,但只針對單一事件,拖著全國下水、全民埋單……代位求償就不對(我很懷疑官司打下去根本就不可能向八仙要到那麼多錢,依情理法不太可能要非蓄意或「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的他們負起全責。人家就算有錢,那錢也不是你的。):若這些玩樂的人理當該受到如此優待,那過去許許多多為討生活、因工安造成人生崩盤的可憐傢伙呢?他們是不是就不值得?未來與過去曾發生的重大意外是否也當比照辦理?要全額補助醫療費用當然可以,或許也真是應該(視社會共識而定);但其他類似遭遇(非過失燒灼傷)的卻投訴無門、或無法獲得同等待遇,則公平何在呢?

遺憾的是,據我過去的經驗,拳頭壯或音量大、荷包鼓的更受到重視,不會說話、長得比較抱歉的人較為不利。受到公眾矚目的事件就是更容易迅速處理、獲得優厚待遇。雖然隨著社會文明化,其程度有所減輕,卻總是達不到完全平等。即使具有理智的人都極力想改正自身偏誤,但因為人性的缺陷,我們總是下意識的、無法以同一標準來檢驗每一件事。鑒於有限資源的箝制(物理界限不可能突破),很多時候連想做都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還會遇到道理隨人說的狀況:想這麼作的自然就會找到應該這麼作的理由;重點不在公義,而是慾望,公義只是為了滿足慾望的藉口。所以,下次遇到類似的事,就算怎的都不能以平常心看待,或許也不該怪對方非人。正因為是人,所以才會不夠公平、不夠理性的啊(哀)。有偏見、不公平是應該的,能事事都以相同標準、兼愛無私看待一切的,那反而才非人哉、無情無義沒血沒淚啊;請喚之作「神」、機器人。
題外話,若真的悲憫受災者們,我想比起集氣、祈禱或是偏方,實質的幫助會更有效。
2015/7/5

昏庸無能 (bumble) 的政府?

臺灣的民眾很喜歡與公職人員計較,不論是薪資、假期都一樣。不過這不能怪我們,我想問題在沒有員工能在老闆及主管面前還抬得起頭來。沒錯,最大的肇因不是行政院院長毛治國沒下令「不僅公教家屬,所有傷患家屬都帶薪休假」;這就算是問題之一,卻不是全部,更非結構上一勞永逸的治本之道。舉例來說,我們的工會不像歐洲那麼強勢,要不工會本身不會要求業主嗎?而法規的不完備、身為底下人老二哲學不出頭的奴性,造成工會不夠力,或許則是根本問題的又一環。雖然對上面的業主吭都不敢吭一聲,以臺灣當前的特殊風俗,政府卻是可以盡情飆罵的。加上人們政治意識比較開放,不但一發生事情就群起激憤,非要找出個人來歸責不可,還鮮能自省;包括最近家屬對醫護人員不滿、消費者告商家的案例都是一樣,反正只要一連串的巧合(不幸)所造成的悲劇中,其中某方改正個做為、就可以迴避或減輕災害的話,那這傢伙就有罪!至於消費者、末端小民總是無知無助的、沒有責任的。(無知者無罪,這也是沒錯啦:誰會曉得去參加粉塵派對竟有生命危險?不過我擔心八仙海岸也會提出相同的理由,而且檢察官很難反駁啊!)只要自己有那哪怕是一絲絲的道理(「正義」),自己就是對的!以此邏輯,既然政府負責國政,包括自己家公司老闆、生活大小事都有政府的事,那不罵政府罵誰呢?沒把政府掀掉只是剛剛好而已。
而臺灣的政府也很奇怪,每次都只加軍公教福利,無視於廣大勞工。但這也不能怪他們。又是因為臺灣的特殊風土民情——不,「有錢有勢的人就是更能恣意而為」這點可能是世界通用——政府管不到企業。何況政府的地位真的是越來越卑微了。既然是這樣,他們最多也只有能力改變麾下的職員——公職人員啊。至於為甚麼政府不敢大刀闊斧管進企業,或是他們「造福」軍公教的初心,那就得問這些官員了。當然我們大可怪罪他們無能,但或許我們應該想想若自己就是官員,應該怎麼做、會有啥連鎖效應。也許歷來(兩蔣以來)的官員真的太軟了,但少數時候或許真是時勢比人強,人家有用腳投票的本錢。而有時則是小國外交的悲哀,畢竟在中美大國狹縫中生存的我們,不見得有太多選項。而能靈活耍手段的有能人才又不多,這種人還常常更容易獨裁點
所以我們其實需要一個如柯文哲般有魄力的領導人,來給有權勢、有錢的傢伙們上上課,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才對?但柯 P 看起來筋骨也不是伸展得很開啊,畢竟有錢權勢人士掌握的資源太多了,不好鬥。那我們要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噓!別開玩笑了!不過我知道,光是這樣罵下去、人們漸漸只知道要找個頂起一切責任的「大惡人」,臺灣也不會變好就是。可以的話,我希望不論是誰,都能抓住一個重點:怎麼做才能讓大家變得更好;不是究責謾罵、尖酸刻薄,也不是斤斤計較。政府與權勢大賈當然有必要改進,這已經有太多人(包括鄉民、名嘴們)討論過;但我們自己也有需要檢討之處。若能讓大家變得更好,稍微犧牲一下也能接受的話,或許事態會改變。但可惜的是乍看之下,現在的臺灣似乎並非如此。
最後聲明立場,這篇是用來平衡報導用的。只是希望輿論別一面倒,認為「錯只在他們」。再怎麼說,與政府或企業相較,公民個體往往是最弱勢的。要說誰更有能力改變局勢,當然不會是哪個普通人。但人們的群體,例如鄉民們,那就很有力了。既然如此,那我們也必須要負起我們該有的責任才行。
2015/7/6

人工智慧對決頂尖職業圍棋棋士

費了一早上看有關 AlphaGo 擊敗歐洲圍棋冠軍樊麾職業二段的資料。我覺得三月要贏李世乭還有些困難,但再過個三五年應該就很有機會了。而這泛用演算法應該也會成為機器治理的基石之一。
2016/1/29
最近看了兩天 AlphaGo 與李世乭五番棋評論。雖然不會圍棋,卻有些想法。
2016/3/10

AlphaGo 的啟示

驚いた。沒想到人工智慧在圍棋這領域上勝過人類的這天如此早來臨,原本我還預期這可能是至多五到十年內的事。沒錯,AlphaGo 使用的是上千顆 CPU 的分散式架構,相較於之前單機版或幾十顆 CPU 規模的圍棋程式,不在一個水平上。但重點是還在五年甚至兩年前,就算把全世界的電腦都借給哪個團體用,也不知道有何辦法能夠以實力技壓排名世界前十名的圍棋高手啊!當時頂多如 Watson 比人類會解題、更能預測小說是否暢銷。而現在可以了,且兩者實力似乎還有差距。更重要的是,這套系統是泛用的,不專門只拿來用在下棋。我不禁想像(畢竟幻想這回事,現在還屬於人類的強項。)或許也能拿這套系統來學習語言,以及做理性推理。將人類道德與感情評價的原理也內化至系統中後(可能我們還需要造出另一套演算機制),或許就能表達出基本的感性?

有潛力的未來工作

於是我不得不提早思考,下一代至孫字輩可以從事的職業。簡單想了一下,終極的景象或許是去掉所有沒有創新性、中介的產業。 既然未來工作將偏向這些面向,或許政府(教育體系)也該多培養這些方面的人才。

簡單的說,近期未來有價值的職業是不重複、但創造能重複執行繁瑣作業(附加價值高)的設計性工作。例如設計機器、程式軟體等。不用腦袋,光是重複執行特定動作的工作將不復見,將都被自動化人工智慧機器取代。由於人工智慧的能力越來越強,有許多工作都會淪落為把人類當機器、還隨時可被替代的 McJob。這提醒了我們,人類工人將必須具備越來越靈活與高等的應對能力,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除了隨時學習,生活也會變得更有趣、更富有挑戰,或是說更費腦力。至於無法跟著潮流升級轉型、以至轉職的人,可能就容易被淘汰了。
鑒於工業不再需要那麼多人工,此外人類勞工薪資將趨近、以致低於以機器替代所需成本,這種大規模取代已是時代趨勢。要說機器與其產出僅能由某些特定小群體擁有,其他人完全不能分享,這說法不容易讓人信服;因此若是硬要「創造就業」、保證每個人都有穩定工作,或是強硬要採用古典資本主義、去社會保障(並維持小政府),將導致社會不穩定:這樣將會造成擁有資本與機器的人太有錢,而一堆沒辦法跟上時代、也找不到工作的人極為貧困,觸發血酬定律。因此,過去「公司賺的錢全是我們努力得來的,也該由我們自己分享」、「稅收是種剝削」的思想勢必得改變,否則最終將因抗爭、內亂以致戰爭等內耗,使時代倒退。畢竟這些機器也是前人研究的結晶,不完全由這些資本家從頭打造出來。聽說 Bill Gates 還到要想對機器課稅以延緩機器時代來臨、拿來做社會建設……(就這點來說,Donald Trump 的作法是倒行逆施、看不清楚時代走向啊。只是不僅是他,許多人也看不清就是。[補]

不過,就算我們再掙扎兩三代,只要文明繼續平穩的發展下去,我想機器取代人類的一天終究會來到吧。雖然我不覺得以文明更高的角度看來,這應該稱作是威脅;如同之前在 What Technology Wants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PSYCHO-PASS 中所述。
2016/3/12
這個週末假期盡把時間費在關注棋賽上了。後來又多了解了一下,發現原來 AlphaGo 是整批整批訓練的。這種情況下的人工神經網路好比是 black box,何況每次更新就整批參數換掉;不具有我們人類所理解的規則,恐怕也就不能夠很容易的經由學習失敗的方法改變下棋的策略了。這種方法雖然有其成效,但人類終究不能簡單理解,也不是計算力貧乏的人類學得來的。從某個角度說來,這不是我們所希望「每一步都說得出其道理、目的與願景」的贏法。即使職業棋手也常常會有「棋感」,「感覺」應該下這,但大多時候總是能說出個道理來的。而 AlphaGo 卻可能只能回應「我評估這一手最優」,而不容易從中抽取出「為什麼最優」來。關於這點,我想 AlphaGo 團隊能做的,最起碼有統整機器所比較過的所有棋譜,並下個統整性的結論來。至於更根本的,從中抽取出如物理定律般的規則來,我個人認為尚待未來更強的硬體,以及更佳的演算法來改變。
2016/3/13

Panama Papers

最近 Panama Papers 造成的餘波盪漾。各國權貴利用離岸金融公司秘密逃漏稅的問題在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已提過,不再贅述。而關於大陸的腐敗也是有目共睹,無須我多此一筆來撻伐。這邊說說更深層的問題。很明顯當前的世界政要與權貴道德標準,還沒高到把自己不法所得也公開在陽光下的程度。只能希望有朝一日,所有金流全部公開的理想可能達到。
富人們有他們的問題,不過選擇性辦案的手法違反平衡性報導精神(見媒體與社會責任),不禁令人有些玩味,甚至要懷疑會不會是拿這當作種武器。聽說五月會公開全部資料,只能到時再看看了。要不應該沒多少人相信美國幾乎無人利用 tax haven。鑒於當前道德標準的低落與制度的不夠完善,只要有錢的幾乎都會被「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這句話堵住;只要有錢幾乎都有把柄,因此問題就是這些見不得人的事是否被人知道了。雖然未來最好的走向是直接公開金流,次佳抉擇是加強監管;但我想最可能的後果是大家開始只找信任的人,尤其是國家介入的事務所來處理自己的錢;另一方面則殺紅了眼要揪出敵國的不法資訊:反正一定有,問題是證據。所以自然而然,這也可以拿來當武器了。當然要打擊對手不必自己丟石頭,時至今日社會已經進化到深喉嚨把東西丟給「石頭」的第三方即可;自己大可坐山觀虎鬥,让子弹飞等事件發酵。即便貪腐內幕與醜聞多少會滲透出來,只是不會有人真的能不分親疏的取得所有資料,更沒人能公正的全部釋出。而中介公司,則可能開始流行時限一到、資料自動銷毀的作業流程,或是需要多人密鑰才能開啟文件的制度等?
但我也幻想,或許歷經這次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未來許多國家權貴會更有自知之明;尤其是涉案的傢伙們,不論是中國、英國或冰島、俄羅斯等。反倒是沒出問題的美國人,到時候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該懂得節制點才是;畢竟他們還是這舞臺上的要角。
2016/4/8

歐洲難民心裡苦,但難民不說

時至今日,歐洲難民危機或可說告一段落。其結果說難聽點,是歐洲人道主義終於低頭認輸,決定把人趕回去了。再怎麼關懷弱勢、支持收納移民的領導人,在看到 Merkel 的「下場」後,也都識時務為俊傑了。副作用則是令極右派右翼民粹主義)興起,非同文同種(同團體)同理念「非我族類」的外來移民受到更多異樣眼光以至歧視、生活戰戰兢兢而更缺乏尊嚴。
我突然想到本地民眾前一段時間在吵的公民不服從。若是受到不公義的對待,且在沒有辦法抵抗、控制自己切身生活的情況下,採取非法以致社會動盪的行為反撲,這屬於合理選項;那麼對「被收拾包袱」走人的難民來說;他們看到歐美、以色列,是否有資格做出什麼事呢?畢竟他們許多的苦難,始作俑者或幕後黑手、肇事遠因就是這些國家啊:前面保密防諜,人人有責提過、二次大戰後被刻意分贓分割的中東(Sykes–Picot Agreement),伸出魔爪的是歐美強權(參見中東問題的歷史源流用一張地圖帶你看完中東格局)。入侵加薩走廊、高壓管制巴勒斯坦導致2014年以巴衝突的以色列。尤其是「陷入水深火熱」(真相是能源與金本位?)、「被解救」結果卻滅國的利比亞同胞,他們能對美國說什麼嗎。難民危機告訴我們,比起推翻獨裁、制裁邪惡,善後的配套措施、事後的建設更為重要。等到民亂發生才驚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業已無濟於事。若這世界上有公平正義的話,這些流離失所的歐洲難民們,他們的債到底該向誰討?歐洲難民心裡苦,但難民不說。因為他們千萬人的生死,版面甚至比不上一個歌星或誹聞主角。
該說是我們太幸福、太天真了,或者這根本只是國際現實;就像是我們吃牛、牛吃草,或我們利用蠶吐絲織被一般天然而單純。也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錯覺;好比非洲戰亂區域人民的貧苦生活到底改善了沒,我們不會時時刻刻惦記在心一般。他們距離我們是如此遙遠,就如同他們不可能理解我們一般,我們也不可能理解他們。說甚麼人道,畢竟不是當前的地球人所能粉身碎骨在所不惜、非捍衛到底的價值。
2016/5/29

太平「島」與沖之鳥「島」

最近南海仲裁案掀起波瀾,但其結果其實早可預知。臺灣各界較意外的是(或者老早就有人預料到、準備好應對法了?),太平島被降格為岩礁,興起本地不小的風浪,因為漁權以及油氣田的聲索權都化為泡影了。(聽說越南都靠石油賺了數百億美金了。我們要不要也試試讓中油去探勘一下呢?是因為我們自己實力不夠,沒能力開發;還是說這是自找死路?但是這東西實在太好賺了啊!)當然我們不好直接攻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仲裁庭的論述,畢竟人家可是有自己一套評判標準的。我們要推翻原判,或許真的得讓死老百姓……寶貴的鄉民上去自給自足,像金門一樣才行。但有異議的依然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見上述立論的方法)。我就有點好奇了,若是有簽約國(看來也只能是中國?)把由聯合國大陸棚限界委員会認定具有200浬經濟海域沖ノ鳥島也一狀告上法庭(或者更具權威、能推翻本次判決的裁判機構),不知以同樣的標準,該有什麼樣的結果?說到底,顯而易見的是太平島比起沖之鳥島充實多了,兩者差異大到多數人會覺得一個稱太平島、另一個稱沖之鳥礁可以接受的程度,再怎麼說也不會是太平礁與沖之鳥島。當然,這麼想的也不只我一個就是,連日本本身也對此有疑慮。其實我想大家最質疑的還是這裁決考量是否周全、究竟是不是公平正義,或者背後充滿暗潮洶湧的陰謀角力吧。
就其影響來說,我想中國大陸與我們反正寸土不讓,都會置之不理。中國頂多二次交付仲裁、加緊談判;談判不成,拉倒就退出海洋法公約、打打區域戰爭(中國聰明點就不該撕破臉全面開戰,他們終究打不過美國。);未來遇到衝突搞不好使用的說詞還都是同一套。反正美國也沒批准,反而拿這東西當藉口壓人(你簽了,你要遵守。我沒說要參加,你拿我沒辦法嘿嘿……)。更何況不只是日本在捕鯨方面陽奉陰違的先例連美國都曾經不遵守國際裁決(國際法院 Nicaragua v. United States)。我們弱小實體連參加資格也沒有,雖然向來只有被欺侮的分(竟被判決書說成 Taiwan Authority of China,這種矮化不是更羞辱那些討厭國名被冠上 China 的人嗎?),好歹也不能白白拱手讓人。因此正如一些名嘴所言,本案實際效果就是讓美國與南海周遭國家多了些相罵本。只是我們實質還是失去了漁權和採礦權,最起碼也得花大把銀子常態護漁。就算不想和中國站同一邊,再怎麼說也不能全盤接受、吞下美日同盟這一方的倡議。(有人說是被美國賣了。不過依條件與狀況也可能啞巴吃黃連啦……)國際舞臺畢竟是拳頭大的說了算,還是好好加強自己的實力比較重要(短期如軍事部屬。更重要的是長期科技與經濟實力的培養與提升,見上。經濟為和平式武力之根本。有了經濟,才能發展科技之類。例如日本、德國等。)。無論國家大小,想要長治久安都應該要自立自強,並且能夠與其他國家溝通,以達共識,或者說是妥協。沒有實力,就沒人甩我們了。
至於臺灣未來會怎麼選邊站,Rodrigo Duterte 會不會貿然變臉,那就讓我們再好好地繼續看下去了。
2016/7/13
重要的是自立自強,不仰人鼻息。說實在,美國、歐洲、中國都是這麼做的,他們不但加強自身國力,還壓制其他國家變強。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國家與大戶)利益」。仰賴美國為著公平正義,願意用美國納稅人的錢為臺灣出兵,未免太過不切實際。美國光自己國內的公平正義都顧不完了,而臺灣貧富差距也沒多理想。再說換作是臺灣人,也不願意為共產黨打壓哪個民主國家,完全沒其他利益考量下就出兵啊!
2020/6/19

公眾人物的心態與發言

最近有人因為藐視選民而遭到公幹。細節不論,包括到底費了多少心血在輔選、事實如何、為何會有這種結果。只是我從很早之前就覺得,政治人物發言應謙和、姿態放低,要批評也應以希望對方顧全大局而非直接批評對方的方式。更糟糕的,則是遷怒無辜第三方,甚至是審判者。
沒閒工夫多扯,そんで。
2016/8/29

Trump 首場國會演說

才在 Phishing for Phools 說道歷史重演,最近 Donald Trump首場國會演說也令我有些擔心啊。他說要砸一兆美元擴大內需、重建連我也略有耳聞的殘破基礎建設、創造就業,加上之前說要大幅減稅刺激經濟、殲滅伊斯蘭國;但我忽然想起美國才要面臨舉債上限的問題,那錢會怎麼來呢?
既然無法發行國債開源,又不打算節流;要是想印鈔票付款,美元恐怕走跌。中國崛起,現在的美元已經沒有二戰後那種權威性。這樣就讓他強勢美元的宣示破功了。若鬆綁後再創一次虛假的繁榮經濟(泡沫),擴散到其他國家,我們也難保不會無辜受害。因此他或許得如之前鬧過的一般,升高關稅、再要求大陸、日本升值。但我不太相信光這樣就能補好破網,而且這將會造成美國在全世界經濟上孤立度加高、話語權變弱。
總之錢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建設的經費有錢人不見得會買單,只好挖東牆補西牆。其中的技巧需要注意:重要的是保住自己人,然後把無關緊要的拿去救自己高亮度聲言的。就國內而言,商界(如軍工複合體、石油、金融產業)與猶太人是自己人。他的票源,中西部「典型」美國人,或許能擠到某些被他點名的民主大媒體前面。因此砍健保(漂亮話說是為了讓人們自己選擇合適的、促進供應商競爭)、取消因應暖化的預算來用(反正他不相信氣候變遷事在人為),這是理所當然。放眼全世界,「自己人」就是 America First 了。他大可繼續自掃門前雪,把補助非洲或落後地區的錢拿回國內用;甚至把美國過去累積的信譽變現做實際的利益,例如讓日本坐立難安、「自願」奉上好條件,加速在韓國放雷達,要求 NATO 軍費分擔,重談某些經濟協約,還有倒楣的墨西哥;然而這短視近利的作法有點像是蝕老本,美國事實上並沒那麼窘迫。並且有很多事情是零和的,自己好了,別人就遭殃。再說這樣加起來恐怕還是不夠用。
所以只好努力使出拖延戰術,再配合上說十分做八分的策略。為了引開大家注意力,這時很好的方法是激起內部同仇敵愾、矛頭向外的風氣(中國也常常這麼搞)。於是若對伊斯蘭國沒能取得亮眼的勝利(與 Obama賓·拉登類似),可能就會與中國起些經濟或軍事衝突(南海與東北亞),轉移大家對自己沒全部做到的指責。不過,戰爭是種內耗(中國上古史綱),這對世界來說向來不是好事。尤其對夾在兩強之間、極為容易遭受池魚之殃的本地人來說更是如此。
題外話,我也很好奇美國為了把 THAAD 推到南韓,該不會與政治高層或總統競選人有某種類型的交易,例如加強哪些軍事上合作的保證、或經濟上的讓利?啊、這是陰謀論了。
2017/3/2
聽說美國可能會叫盟國買武器來籌錢,而我們當然是冤大頭之一,買的可能還多是二手貨(話說之前不也都這樣……)。但這將壯大軍工複合體,進而使世界衝突局勢升高。若這是真的,那就越發令人擔心了。希望我是杞人之憂,在我有生之年不會再來次世界大戰吧。
2017/3/5

歐美大國討伐中東極端恐怖分子之冤冤相報何時了


美國分化伊拉克與伊斯蘭國壯大過程

歐美大國為維護石油權益而入侵利比亞與干涉敘利亞,結果爆發難民潮。
經過了這一次英國曼徹斯特演唱會爆炸案,我突然意識到婦人之仁型的大愛之不可為。就算收容再多難民,讓一部分的族群交流,嘗試使一些穆斯林融合進歐美的文化中;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受高等教育、曉得過往歷史的糾結;做到這種程度也無濟於事。更甭提心中有大愛啥的。因為根本問題是祖國人民還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廣大的伊斯蘭教貧困民眾們依然沒有脫離戰亂、那家常便飯般的生離死別。
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自己的孽障自己扛。歐美部分強權在中東區域造下了太多的業;就算今天在英國長大的第二代移民被溫暖的包覆、不受到任何的排擠,完全沒有種族歧視的情事(當然這與現實不符);總有一天也有可能了解到過去那段歷史,因此更加覺得歐美強權的不可饒恕。反倒成了養虎為患。搞不好他們一邊拉著炸彈引信,內心中還自問自答,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想要一勞永逸,自由派(左派)雖然比右翼民粹主義更接近解答;但光是站在自己家門口、嘴巴裡嘟囔著我們用愛對抗暴力,這樣還是沒辦法解決問題。如今的歐美想要從恐怖攻擊的泥沼當中脫身,恐怕得一改強勢誅討的做法,主動去解決中東的問題。夢幻一點的說法,大概是把軍費改成實際的社會結構改造援助經費;同樣的錢拿來幫忙蓋學校或基礎建設,或許還比造戰機來得有用。雖然如今再想解決,事情的複雜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困難到不可能完美解決的程度,尤其在以色列不會讓步的情況下;但是直接把愛散布到中東恐怖攻擊的源頭,總比光是在自家國土上大愛來、大愛去的有用。
這件事提醒了我們,在當代注重人權與自由平等的價值觀之下,就算是戰勝了他國,可別以為就能任意處置。因為總有一天,所犯下的罪會反噬回自己身上。就好比人類汙染地球,到最後吃苦的不會只有其他生物,也包括了人類自身。

對,你一定會怪我,為什麼沒有多加一個選項,直接把中東那些極端分子打趴不就好了嗎?看那些狗娘養的,傷害了那麼多我們親愛的同胞們!
的確,什麼公平正義啥的藉口都不消說,直接把伊斯蘭國、敘利亞、伊朗等等全部殲滅掉不就好了嗎?不過戰爭的消耗極為嚴重,很多國家沒有能力長時間支撐高水準的經濟生活、還要滅他人之國。再者,就算集結多國聯軍,一鼓作氣要滅掉中東這些國家或組織;那與手上握著馬關條約登陸臺灣,發覺有許多反抗軍、遊擊隊殺傷了自己的同胞,因此大開殺戒的日本人;或者高高興興的上陸,想要求得一個棲身之所、光復堡壘,卻發現原生臺灣人一點也不聽話的國民黨軍隊,說到頭來又有什麼不同呢?在現在這個世界,假如傷害了他人,還要把過去的罪一筆勾銷,甚至根本裝失憶;還認為人家反擊是不道德的、我們有權力把人家滅掉,這樣會不會太自大了呢?

可惜的是,事情似乎並沒這麼發展,反而朝著比較糟的那一方去了。未來局勢會怎麼演變,恐怕是我們所不得不關注的。聰明一點的,更應該先預測一下。

2017/05/28
不只是中東國家,歐洲與美國也開始流行起極端主義右翼民粹主義。不只是中國,美國也正在要求跨國企業選邊站,只能當個在地的、有國籍的企業。民主與觀念上的進步不見得都是長久且穩健的。
2018/6/16

卡達斷交危機

這次2017年卡達外交危機提醒了我們一件事:小國就算想要玩兩面手法,在違逆大國的同時,也應該要以滿足另外一個(更大、更近的)大國為倚賴;而不僅僅是廣交善緣、與小勢力交往卻得罪了大國。更別自恃骨子硬,打到大國的命根子(逆鱗)。
2017/6/11

大石油公司該不該為極端天氣負責

最近各地的暴雨及炎熾熱浪,相信大家時有耳聞。看見美國法官裁決海平面上升不能歸入公害法,法官似乎認為此番大事應該要交給行政當局還有國會(公眾),經充分廣泛討論之後再來定奪,而非由他司法部門區區小法官與陪審團就可以下決定。
然則我就想了,若應如此的話,那麼庸俗的邪惡男主角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做呢?他們是不是都算作某種工具?
當然在討論這個議題前,有一些問題需要先釐清,例如公地悲劇庸俗的邪惡有沒有可比性,這些公司與官員的認知到底為何(他們都知道自己在做不對的事,卻認為所帶來的益處更大?)、在所造成的結果中占了多大的影響、有沒有實際行動驅使結果發生、有沒有嚴重到必須負責,若是他們沒有做、會不會依然導致同樣結果(就這兩件事來說應該是的:就算某家公司不做,其他公司還是會起來。就算 Eichmann 不執行「最終解決方案」,還是會有其他官員接替,只是他若沒想出個好理由與替代方案,就會因違抗命令死得比較慘罷了。),除了裁決他們、其他人該不該負甚麼責任(例如參與改變氣候的工業化國家公眾),行為的圖利對象(公眾與自身)不同是不是足以讓他們免罪,他們行為所帶來之改變到底有多好有多壞、衡量之下值不值得使其免罪,是否值得耗費大量社會成本來探討這些問題等。
在假設這兩件事有可比性、加上其他前提(例如當時大多數德國人因為屠殺猶太人而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或者不滿意卻同意……當然這些假設只是做思想實驗的工具,我相信不是事實。無論如何,人類向來從改造環境來獲得物質上的享受,包括但不限於農業。)下,我發現了一些令人髮指的狀況。對,Hitler 的確是獨裁者,但是當公眾一同裁決要持續利用化石燃料時,相對於地球眾生物來說,我們也是獨裁者。對,Hitler 一黨人不該侵犯人權、最起碼不該做出讓事情無法回復的惡行,並且事後該賠償受害者、對制度亡羊補牢。但我們人類對環境的改變、對其他生物的影響又何嘗不是如此?猶太人大屠殺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這兩件事情的差異之一,在於我們站的立場不同。我們沒有參與大屠殺,所以可以喧嚷納粹該死,而今天我們每個人卻都是改變地球的屠夫。
就我個人想法,Eichmann、石油公司與我們都有錯,也不應該這麼下去。為矯正 cost externalizing,這些公司賺的錢有許多應該要分出來在環保上,這種彌補還應施行在其他類似行業上,而我們人類也應該節制點、或者發展並利用對地球更溫柔的科技。至於 Eichmann,以今天這個角度來看,比起絞刑,讓他終身贖罪、認同自己的錯,說不定會是更好的選擇?
或許在解決這些困難的道德議題前,我們的最佳實作就是訂出盡可能永續的規範;矯枉過正一點或許也沒關係,先解決燃眉之急,安撫越來越激動的天氣。
2018/7/23

中美貿易戰

這次中美貿易戰演變至上週,華為被 Google 等美國科技巨擘封殺。事實上我以為就算沒有中國政府對國內企業巨大影響力造成的國安疑慮,美國也不可能放過中國,畢竟之前有日本經濟停滯20年(失われた20年)、Bretton Woods system 的實際例子。一直到前一陣子我還認為問題出自中國探頭太急,導致美國棒打出頭鳥。卻發現或許從俄羅斯贊助 Trump 當選,這種子就結下了。Trump 這些年耳濡目染中國將搶自己國家生意,已對中國有很糟糕的印象;這種根深蒂固的執念很難改變The Righteous Mind。再加上他和俄羅斯有生意上的往來,因通俄門不好頻繁曝光影響民眾觀感,使他拚命將民眾的目光移向中國的邪惡。俄羅斯就這角度看來倒是有恃無恐,可說他們打了副好牌。
Trump 下的這著棋固然彰顯出美國科技實力雄厚,卻不見得聰明。大幅削減美國公司對中國境內的影響力與市場不說,也使各國開始警惕、質疑美國的信用。人們認清就算是全世界的民主自由標竿,也可能以國家安全之大纛,利用國內公司壟斷的地位,阻攔其他國家正常發展。就算是標準的制定,亦區分國家,而非全部都屬國際性的;這削弱了標準組織的公信力。有能力的國家與公司——像是中國本身——必然會想辦法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標準及產品供應鏈;自己能控制的才叫籌碼。所以最好將供應鏈轉到國內,本土製造(製造業生產鏈回歸本土近岸生產)。最起碼也得把工廠設在自己擁有生殺大權的附屬國家,友岸外包盟友外包。就算事過境遷、熱度減退,最起碼也得想辦法掌握製造的 know-how,預防哪一天需要緊急啟動應對機制。這減弱全球化趨勢,阻礙了資源流通,並產生不必要的浪費,有的輪子需要發明兩次、社會中低階層不得不買更貴的商品,使人們變窮。而能力不足的小國,或者會想辦法在各大集團都摻一腳,預防哪天產生類似的危機,自己卻毫無應對方法,只能眼睜睜看著裝配線停擺。但狀況再惡化下去,各大勢力想必都會要小弟們選邊站隊。甚至能賣給誰都受政治左右,不真的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無論大小各個都把眼光放在政治角力而非科技發展,結果就是世界更加分裂、文明的腳步因此停滯What Technology Wants人口加乘效果與紅利。供應鏈脫鉤、貿易切割的結果,降低了發起戰爭的成本Homo Deus 第6章 與「現代」的契約,令世界更不穩定。對美國自身、對世界而言都不是好事。
無論如何,既然美國已然掀起和中國的霸主爭奪戰,就算當前果真操之過急,之後卻不可能再緩和多少,畢竟兩國龍頭地位的寶座爭奪終將持續下去。這也難怪习近平要提出「長征」的說法了。我想其最佳詮釋可不僅止眼前這場貿易戰,應該是中國從現在起科技發展就不能假手他人,必須自立自強了。無論是硬體如晶片、軟體如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接下來都將是或已經是中國大力扶持的領域。要到中國擺脫被美國壓著跑的那天,恐怕還真是一段很長的日子。華為就算不能保住國外的市場,最起碼也會努力跟各國協力廠商談判、維持住國內產品的出貨,並加速自主科技的研發。至於警鐘已被敲響的其他大型經濟體,例如歐盟,恐怕也會採取行動;要不是簽訂條約預防類似壟斷情況發生、確保原料供給、技術使用權、環境穩定,要不就是如前述自己發展一套。而我們臺灣呢?夾縫求生似非易與之事。台積電希望維持住和華為的交易,但這端賴 Trump 是否不把事情做絕、打死到底。
2019/6/1
作風太軟弱、老實巴交會被軟塗深掘食人夠夠。但兩個狠人與在一起卻容易冤冤相報何時了,反而與蚌相爭、漁翁得利。因此鬥爭最好設下停損點。個人間的恩怨或可以「握有當曝光時,能讓對方一擊斃命的證據」為分界。當時機成熟就一舉公開,請權威或者公眾裁決。然則對於沒有權威裁決者的兩造,如美國和中國,或許就得審時度勢,別把事情做太絕,要給對方臺階下。到差不多的時候曉以大義、亮出籌碼、告知利害關係。並幫對方找出路,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之道。
2019/6/6

「拒絕紅色媒體、守護臺灣民主」遊行

最近623遊行有人提到要拒絕「紅色滲透」,把中國時報、中天電視之類親中媒體趕出臺灣。我突然想到或許我們可以立法要求所有媒體必需平衡報導,同時發展出一套量化的數據來衡量每個媒體偏頗報導的程度。這些法律規範將同時要求著所有媒體。假如法律無法落實,那要討論的可能就是如何確實執行法律。我們可以要求媒體在偏頗不實時,於熱門時段彌補偏差,以做出符合現實比例的報導媒體與社會責任甚至公開道歉,而非直接將規模與影響力巨大、已成氣候並有自己一批支持者的媒體直接消滅掉。所謂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硬要改變人的信仰很困難,很容易導致分裂The Righteous Mind。在可行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導正力量,使其對社會有所助益,而非戰爭內耗,使能量相衝突煙滅。要不和某些中國網路小說中,霸道主角與對方一言不合、看人不順眼直接把壞蛋滅掉有什麼不一樣呢?
2019/6/25
雖然這感想來得有點遲了,但我直到剛剛看了一下這次反送中遊行相關的報導,才突然覺得,在香港的影響力日漸下滑的現狀下,大陸假如聰明的話,應該將香港轉換成民主新制的示範區,而不是把重點放在盡早控制香港。讓香港民眾感到過分干涉,反而讓港人將對日子不好過、貧富差距擴大的不滿,全投射在了北京政府全權控制(最起碼大家偏向如此認定)的香港特首港府立法會上。七一衝突當晚,就算沒派出警察維安的本意,真想要避免流血衝突、不是要設局好了;搞到示威者衝入立法會,也沒人想相信。斯為不智。不如讓香港人真普選,民主投票出來個領導人。說不定香港能改革好的話,其策略也能讓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陸借鑒。當前大陸貧富不均問題越來越嚴重了,多點實驗看看哪條路可通,總好過一意孤行。可惜大陸現在似乎還沒有政治開放的準備。共產黨既不認同美國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又期待有一天能像統治內地民眾一般治理香港;沒加大管制力道就很好了,怎麼可能越放越鬆呢?或許大陸領導人還顧忌的是,新疆、西藏會說,香港可以,為什麼我們就不行?
2019/7/13
聽說緬甸有科技投資人 Mike Than Tun Win 購買大陸廢棄的共享單車,給緬甸的偏鄉孩子,讓他們免於每天走兩小時上下學。我突然想到,大陸政府花了那麼多心力要和各國打好關係,怎麼就沒有想到,能拿這些要處分的共享單車作便宜外交呢?未來假如有這種生產過剩、本國市場無法消化,要廢棄的情況,或許政府出面來做合適的運用,例如在不打擊對方本國產業(本例屬一次性,給予本來就買不起自行車的孩子,應該算是了?)、且注意別造成嗟來食形象的情況下做慈善送人,對國家、對世界都更好。
2019/8/2

臺灣網路民眾對環保的立場

最近瑞典環保少女 Greta Thunberg 榮登時代雜誌風雲人物,卻不受臺灣 ptt 網民欣賞的樣子,說這是有錢人才有資格抱持的價值觀。反應會這麼激烈,著實讓我有些意外,不禁想到 Homo Deus 第6章 與「現代」的契約。講人家站著說話不腰疼固然是種訴諸人身謬誤,卻不否認有些時候,當對方處於與當事人相同的境地時,將和當事人做出一樣的行動。重要的還是得找出個解決之道,不是說人家也不行,事情就解決了。
這讓我有些好奇,臺灣網民、以至一般普羅大眾,到底對環保、極端天氣這些事抱持什麼樣的觀感。不說覺得捧太高、以 tu quoque 謬誤攻擊 Greta、回敬「假如非洲人民都想過瑞典式的生活該怎麼辦」,還有怨嘆香港青年才是不畏強權、卻沒被選上的,也姑且當做沒多少人在政治操作、就算有也不是主流好了;有些人仍然認為應該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有了確切的證據才能說是人類造成氣候緊急狀態。有人認為現在的激進環保運動已經流於激情,缺乏理性甚至矯枉過正,就算該環保也不必搞成這樣。也不乏 Homo Deus 提過的觀點,認為人命應該比環保更重要;在某些人眼中,應該稱作人類的享受比地球更重要。
但是這些觀點也不是聚焦在環境議題本身、想要解決問題,而是打出悲情牌,陳情為了人民、很難環保民生兼顧。更不用說以不公平、氣候變遷非事實、經濟民生更重要等等理由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 Trump。
換個角度,雖然許多人認為現在生活已經夠痛苦了,還要再節能減碳情何以堪,這生活簡直過不下去了。不過我們也沒過上吐瓦魯人民、最近威尼斯水患的生活。站著說話不腰疼,搞不好我們面臨房屋每年淹一次的窘境時,會有不同想法也說不定。
2019/12/13

香港國安法

從這次香港國安法的制定可看出,維安、(中國大陸為主的)一國比兩制重要。這也是中國過去一直主打的精神。
2020/7/8

中天新聞臺換照風波

NCC 不予 52 中天新聞臺換照事件鬧得很大。有些人認為這損害了臺灣的言論自由,也有很多不屑一顧的說問題在假新聞。然則說實在,大部分贊同的人比起假新聞,或許更在乎其「紅媒」(播中國好的、批判民進黨的親中媒體)地位。否則別雙重標準,「三民自」(三立新聞臺民視新聞臺自由時報)、民進黨側翼粉專「只是堵藍」「抓到了!這梗很綠」不也該好好管一下?當然我知道多數人會說側翼粉專不是政府的,公權力也不見得該管私人言論自由。但既然 Facebook 與 twitter 都因 Section 230,必須管理、審核言論了,NCC 今天亦審查中天新聞;我想這種關乎公眾利益的事,有時候還是想不想要的問題。在影響力大時,或對有害發言,公權力不涉入的鐵律有待商榷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言論自由的界限。題外話,聽說有些美國保守派認為 Facebook、twitter 審查過度,因此另創新天地,湧向「言論自由中立平臺」 Parler 之類。我不禁想到所謂言論自由,對某些人來說就是自己人暢所欲言,然而對異議人士的「假新聞」則該「恰當」審查。言論自由,但有些人的言論硬是更自由些。假若哪天反對派在他們的樂園放肆,讓他們難以忍受,我懷疑他們也能堅持言論自由的理想,完全不審查。
我個人認為,公權力審查媒體確實有其必要。這就好比政府應該介入經濟、矯正壟斷,問題是怎麼介入。即便一般人的言論自由也該管制沒錯,但那指的是仇恨言論之類非建設性、不利於公眾利益的論述,而非指陳述事實或論點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言論自由的界限。就算老牌民主國家美國現在不也要求審查假新聞,以國家之力懲戒那些揭露國家監聽的傢伙(如 Edward Snowden)?更不用說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之名行阻礙他國崛起、創新之實,認為像中國科技越厲害反而越危險。(我不是說美國的作法正確。美國拿民主自由人權、國家安全為藉口做錯誤的事,只能說是感到威脅又力有未逮;要不他們就像對伊拉克、伊朗一般,怕什麼直接下手就好。)但基於人性弱點很容易被利用,的確不是不用審查,問題在該怎麼審查。我想,應該從媒體是否平衡報導真相來檢核。監察機關可事後檢核媒體報導內容是否不帶價值觀評論、議題選擇是否符合真實重要度比例。詳細標準可參考 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前言 當真相彼此牴觸On Tyranny 第十課 相信事實媒體與社會責任Pre-Suasion 媒體不成比例的偏頗報導如何操控輿論。依照這標準,三民自沒好到哪去;不只藍媒該管,綠媒也該管管。還有個很重要的是,所有作為應盡可能透明化,審查行為本身也應當受到檢核、公開的資訊足夠第三方判斷是否合宜。可惜這些標準還沒成為公眾共識。
中天確實有過失,問題是現在從批判執政黨角度來播報的媒體不多了;主流媒體不行第四權職責、監督政府,反而替政策護航,把重點放在檢討在野黨、打擊異己是個什麼事?因此不予換照、降低能見度可能大幅影響公眾輿論走向。就算社群平臺自我審查,也該注意是否隱去了某些言論的能見度;更何況整個關臺。看這次進口美國萊克多巴胺豬肉議題,綠色媒體挑什麼事件播報、言論立場偏向哪邊就可見一斑。每家媒體都多有偏頗,沒什麼全方位報導的。饒是如此,好歹多看幾家能平衡點。搞到只剩一言堂的話,到哪去找另一個角度的真實?一個犯錯之人同時又對社會有重要功用,除掉他卻不利於公眾利益,這是個很棘手的狀況。假若有其他許多能平衡言論的替代品,也就不致令人如此頭痛了。可惜這就是臺灣當前的窘境;花費大量資源維持媒體營運,卻大多立場鮮明,只是換句話說。本次事件造成的寒蟬效應,更將讓一般電視臺醒悟,不討好執政黨不行,使新聞、媒體言論環境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懲罰應該按照比例原則以及普適公正。一個人偷幾條金飾就不讓他活了,卻無視另一群人監守自盜,這種做法有待商榷。我知道一定有人抗議這樣的講法失真,可譬喻與故事是用來幫助理解的,總有些缺陷,無庸置疑Pre-Suasion 比喻引發的聯想可引導思考;但這邊的重點不是雞蛋裡挑骨頭,不是嗎?(話說這句話本次說出來,實際上每次打比方時都能用上。)中天犯過的嚴重程度是否與懲處相符、該如何矯正、往後怎麼(對所有新聞媒體)亡羊補牢,是個執行處罰前必須先討論的議題。今天除了罰中天外,若能對所有新聞媒體都一視同仁那也就罷了,否則有朝一日成為在野黨時,有什麼理由反對執政黨管制立場偏向自己的媒體呢?
我現在很少看本國電視新聞了,你說我不懂中天一般國內新聞偏頗荒唐的程度,看中天也達不到上述論點中的要求我認了。就我個人來說,本事件令人遺憾的是,除了寰宇新聞頻道、TVBS Focus 全球新聞之外,中天新聞上的文茜的世界周報和李四端的雲端世界是少數幾個我有在看的國際新聞來源。雖然民視新聞臺也有禮拜二至禮拜五 16:30 的全球新聞,但是其分量與深度不及文茜的;甚至一有機會就暗渡陳倉中國負面新聞,展現各種見獵心喜。未能秉持公正立場,更不用說要符合真實比例。說實在我們應該認清,國家的發展前途在我們自身自立自強,而不是看中國共產黨跌倒。
這些還不是最嚴重的。對臺灣來說,令人憂慮的是維持現況已不夠理想;別以為中天真留下來就雨過天青、天下太平。過去的國民黨固然有其腐敗之處,因此人民支持民進黨;但現在連民進黨都沉淪了,光房屋稅、房屋實價登錄都搞不定。不論藍綠,爐渣問題、礦業法始終無大媒體聞問,臺灣現在已幾乎沒有不和財團、有錢有勢者站在一起的大政黨、主要政治勢力了。這情況下沒有能給中肯建議與批評的人,只剩歌功頌德的資訊來源,大多數民眾錯誤的以為歌舞昇平、一路順風,不知隱患之所在;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2020/11/29

臺股遲遲不跌的原因

我在想這波疫情造成許多出口產業受影響,為何臺股為何一直降不下來,找不到好買點。美股也是,隨著疫情卻一飛衝天,一點也沒下跌的趨勢。包括臺灣房地產近幾年也高升不落。錢到底打哪來的?然後想到前一陣子外資進場的印象。忽然疑惑,該不會是因為無限 QE 令有錢人手上資金太多?就算政府拿去買國債,但這些錢最終會攢聚在富人手上,他們自然會找當時看來,最有成長潛力的產業或是投資項目,我想大概就是有技術含量的科技股或是 rent-seeking 的房地產了吧?如此一來就不用再等,股市因為充沛資金支撐,已經降不下來了。這些錢全部聚集在少數產業領域也就算了,問題是他們遲早會擴散,例如奢侈品產業反而逆勢成長,數字貨幣(如 bitcoin)、黃金價格飛漲,或許也和這有關係。假如臺灣政府打房,錢從房地產流出來,轉入民生必需品產業,勢必會造成現在虛假的低物價轉而高漲通貨膨脹。即便升斗小民手頭有點現錢,待到那時將大幅貶值。現在還沒投資的,既然已落後人家一步,只握有即將貶值的貨幣,要怎樣保住其價值?方法之一或許是把錢投資在未來將成長的項目上。例如房地產估價已經過高,若確實會因為少子化或者打房降下來,這些錢會流到哪去?其流向或許就是個好的標的。我想或許能找找臺灣過去1年未受外資大幅染指的 ETF,個別外資大舉進場股票(台積電之類下半年漲最多的股票?)成分低的 ETF,或者像中國股市(政府控制、美歐外資進場影響應該較少?), 甚至投資非洲、新興市場類似領域?再有一個方向,或許是看準時機買入低價貴金屬,等待下一波不知何時會來到的金融危機。不過要記得,錢既然不會自己消失,要貶值自己的私房錢也會連著受到打擊,想要進場手速又玩不過人家,那麼期待暴跌恐怕就不太實際了。
假如這個推測不假,那資金橫流全球,普通小民卻幾乎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徒然增加各國家、各個社會動盪因素,這量化寬鬆實在害人不淺,獨獨發行貨幣的國家、富人嘗到甜頭罷了。有錢人錢多到沒處花,市井小民卻為生活焦頭爛額。資本主義經濟理論教經濟學家用 QE 來拯救市場。過多的資金不受管制,卻讓小民受苦;以當前漏洞百出的體制,真可謂萬惡的資本主義啊。這樣的社會再不改變遲早要完。近年美國的 Occupy Wall Street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會不會就是這因素造成的宣洩口?問題是以當前政經結構,私有財產受到保障,就算有錢人把錢轉投資、消費在民生領域,這被視為應有的權利與自由,政府尚無權干涉(像競爭法之類的法規尚未完善)。在百姓眼中看來,就會變成政府無作為,民眾只能我為魚肉、任由大財團宰割。小民再怎麼能忍耐、共體時艱,時間到血酬定律終究會起作用。屆時就很難怪人走向偏激的極端民粹主義、仇富。媒體與政府若受頂層人士掌控,政府不出台急進政策,沒有方法改善生活又看不到希望,暴動就在所難免。許多人怪罪 Trump 改變了美國。問題在當眾多人日子過不下去血酬定律發生作用時,就算不是 Trump,也會有另一個充滿魅力的領袖起而引導群眾、激起人民憤慨之心,搞不好威力、影響還比 Trump 更大。即便 Trump 下臺,土壤還在,遲早還會萌發另一波動盪。我們真正該關注的是,Trump 現象Trump 主義之所以興起,其背後強勁支持的根本動力,為何有那麼多人挺他,而非檢討 Trump 這個人。今天假如人人安居樂業,有多少人心中忿恨到這程度、有時間有精力上街頭呢?雖然我不覺得活在一個沒有自由、基本人權的國家比較好,但假如屆時中國能夠調控得當,維持一般民眾生計,搞不好反過來就是他嘲笑民主自由的我們了。
2020/12/15

遊戲驛站軋空事件

關於這件事的內幕與金融技術分析,網路上有太多更好的文章。對我來說,這個事件除了表現出一般人對金融巨鱷過分貪婪的厭惡The Great Divide 頂層一%的問題,還凸顯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缺陷。過去投機金融家遊走規範邊緣、鑽漏洞,並且利用認知偏誤,放出流言震撼人心賺入大筆金錢,今天 r/WallStreetBet 散戶也藉制度不完善以牙還牙、打擊避險基金。縱使可以改善現行股票交易規範,但光這樣終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股票市場之所以能賺錢,原因之一是透明度不足,使投機客有上下其手的空間。散戶尤其容易受到認識知誤影響。假若今天大家都像機器一樣理性思考(倒不是指有缺陷的高頻交易演算法),沒有人性弱點,不會一窩蜂追高、恐慌賣股,股票市場獲利機會也會少很多。可惜認知偏誤是我們現在還無法解決的,除非你不想當正常人了。不過靠著改善制度、公開資訊(透明化)、理性思辨的訓練,可稍抵銷人性弱點的影響。
市場經濟存在太多藉企業機密、隱私權之名藏汙納垢的現象,而受害者總是你我這類資訊不對等的小民。假如今天企業營運完全公開透明化,或許就能避免許多暴漲暴跌、泡沫化問題了。雖然沒有企業喜歡公開透明,但不透明遑論公平正義。我期待未來會朝透明化的方向改變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天方夜譚式的資本主義

另一方面,我認為這類型的社會運動若想長久,發起人恐怕必須設置一些保險機制。雖然有人賺大錢,但假如最後被套牢的人走不出來,怨聲載道,我想對這些運動的名望傷害極大。來個幾次許多人就不想跟隨了,能量自然消散。因此我想既然整體有賺,最終起碼必須讓所有人都不賠錢。例如能夠證明自己因此賠到,那些發起人或賺最多的就補償一下。
2021/2/2, 2021/2/3

政府對災難的處置方法——論京廣隧道滅頂之災

2021年7月中國河南水災導致鄭州市京廣隧道滅頂。低於地面的隧道被當成排水口,且宣洩不及。但暴雨來襲前未封路,導致許多車輛堵在隧道內。現在消息紛沓,主線全長 1835m 的京廣北路隧道不知淹死多少人
對於這種天災加上人禍,控制媒體候舌的極權政府往往極力隱瞞人禍的部分,盡可能將肇因引導至天災,甚至企圖大事化小。但人死這麼嚴重的事,在資訊流通的現代社會,要完全杜絕悠悠之口不實際。隱瞞災情的做法就算本意為避免恐慌,卻往往造成民怨累積。等深喉嚨四起爆料,政府威望受損更甚、得不償失。倘若本次死亡成百上千,政府又沒應對好,太多人的至親被政府當空氣,或將成為日後社會不穩的來源。
我想就政府的角度來說,比起維穩,另一個更穩當的方法是據實報導災害救援進度,用真實消息破除謠言;寧可高估損失程度、往嚴重說去,以至將本次事故升高為國難。這就需要透明度的配合了。對於著急得像熱鍋上螞蟻的人民們,直播都不為過。反正瀆職的官員最後總是要下臺的,既然有人扛鍋、怨氣勢必要有個宣洩口,何必隱瞞?開放公開也是民主國家常採用的應對措施,雖然即便民主國家往往也透明度不足就是。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記取教訓,通令全國下次氣象預測暴雨來襲,就該封閉隧道了。至於是否該改造鄭州市排水系統、時雨量200毫米亦不積水,我想這又矯枉過正了。資源應當妥善利用,實事求是而非過度恐懼Risk Savvy
2021/7/24

公眾議題網站設計機制概念

當前社會討論公共議題時,往往流於激情。先前想過在這個網路時代,除了過分簡單的討論區、基於好惡的社群媒體之外,我們應該有其他更好的討論機制The Price of Inequality 社會體制改革。但一直覺得思考過於簡陋,久久不能下筆。惟如此下去亦不是辦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於一個好的公共政策討論平臺應具備的條件,當前先就想到的一些重點,做個筆記,希望拋磚引玉、集思廣益。
2021/7/30

獨立議論文

專論可一次涵蓋多個議題。
2022/8/9

2021年塔利班攻勢

沒想到美國放棄阿富汗沒幾天,阿富汗就淪陷了。總感覺速度這麼快怪怪的。
作者  colorless (colorless)                                                                                                                                                       看板  HatePolitics
 標題  Re: [新聞] 美國撤軍如同放棄阿富汗 為臺灣敲響警鐘
 時間  Sun Aug 15 18:31:53 2021
───────────────────────────────────────────────────────────────────────────────────────────────────

※ 引述《demitri (咚隆咚隆)》之銘言:
: 所以到底美國可不可信?
: 不可信=>臺灣遲早完蛋  時間的問題  你親中也沒用
: 可信=>那幹麼整天那麼在意中國想法
: 決定一下好不好
恕刪

事情沒有絕對的
美國雖然頗為可信
卻也不絕對可信
美國打的旗幟一向都很鮮明 只看重他自己的國家利益
今天他為了國家利益可以來幫忙臺灣
哪天會不會為了國家利益放棄甚至犧牲臺灣
就算不想辦法壯大自己的實力
好歹也開看清美國並不是完全的正義
要不然他們今天也不會放棄阿富汗了
既然如此
完全依附於美國
就失去所有談判籌碼了
除非我們今天是美國的1州
否則為何只能以美國馬首是瞻 卑微的當人家棋子?
臺灣有臺灣重要地位的優勢
是美國要與中國爭霸不可或缺的戰略角色
我們理當可運用這點
附庸美國就能天下太平嗎
連菲律賓都混得比我們風生水起
國際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把美國利益看得比臺灣人民的利益還高(美豬?)
這恐怕不是執政的方法


--
好的建設性批評,是設身處地建議「我假如是你,這麼作會更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4.195.8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atePolitics/M.1629023517.A.00F.html
2021/8/15
這次阿富汗淪陷,許多人驚訝的是政府軍明明手持美國資助的精銳武器,卻不戰而降。這或許是因為,當作戰能獲取的東西與實際作戰人員沒太大切身利害、或者慘淡的未來明擺在眼前時,就算手上有武器精良、實力不弱,兵敗如山倒也是可以預見的。也許對政府軍來說,當去年美國與塔利班簽訂和平協約時,就知大勢已去。就算多努力三五個月,也只不過是多死點人、身上多留些傷疤殘疾罷了。在這情況下美國還希望阿富汗政府堅強頑抗到底,讓自己軍隊有序撤退,如意算盤可能打太響了
2021/8/29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這次俄烏戰爭白熱化,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看起來是普丁受不了 NATO 步步進逼,想趁著美國把準心放在中國的間隙閃電作戰,和 2014年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那時一樣令人措手不及的一戰定江山。就俄國的角度來說,普丁拿出 George H. W. Bush 在德國加入 NATO 時提出的條件東歐變局與德國的統一不能導致損害蘇聯的安全利益,抗議這是西方先毀約、蠶食鯨吞,俄國多年來忍氣吞聲卻人善被人欺。
歐美日等工業化國家一如過去對看不慣的國家(如北韓)採用的措施,紛紛祭出經濟制裁。現代全球化、經濟共同體的社會,斷絕關係就能造成有效的威脅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第11堂課 戰爭: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而能對對方造成多大威脅——不是正義與大道理——才是真正的籌碼潜规则Why We Act 人們為何不敢舉發不良行為
雖然普丁自稱有理由,不過很明顯他是無法自圓其說、對不住烏克蘭的一方;無論怎麼辯,出兵就不對了,何況進攻非烏東的首都基輔。再加上作戰不順遂,情況漸漸有些尷尬。整體說來俄國應該會得不償失?總感覺有點孤注一擲。
話說烏克蘭剛獨立,一度是第三大核武擁有國。1994年烏克蘭與美俄英訂定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甘願捨棄核武換取和平保證,結果卻只是幻夢一場、空頭支票一張。令人感嘆的是,現在俄國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毀約,大舉入侵;美國總統 Joe Biden 則稱出兵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堅持不用兵。Biden 這麼說,除了不想戰事擴大、希望限制在烏克蘭領土內,更因為美國民眾自己都不贊同出兵,僅願經濟制裁就算訂立條約也沒有用,為了自己的利益,有能力者總能找出以時空背景不同為藉口、甚至莫須有的理由,這才是國際現實。臺灣不可不慎之。
2022/3/6
或許主要由於美國提供情報庫存武器,加上歐洲少數支援,俄羅斯這個世界軍力排名第二的國家竟然陷入一個連在歐洲都不算國力特強的烏克蘭泥沼中。美國發現俄國拖了兩個月久攻不下隔壁區區小國,軍力完全不像原本想像那麼強盛,看來最近見獵心喜,改變戰略為拖垮俄國。無論俄國想不想結束戰爭,美國可不願這麼快結束,反而加大支援力道,特意延續戰事。恐正如英國首相 Boris Johnson 所言,這仗還有得打
這告訴我們,美國那麼高的軍費不是花假的。他們在國防研發上真的有一套。連間接玩代理人戰爭都能打垮二弟。但這麼一來,烏克蘭人民將陷入水深火熱中。美國這麼做,還提高了普丁孤注一擲啟用核武器的危險。國際局勢,利益終究被擺在第一位。什麼飽而知人之飢只是理想,下民終究僅為盤上的棋子、等著被收割的韭菜。我始終認為強權(無論是強國或強人)不及制度重要。看到烏克蘭民眾在政治角力下多受到的苦難,我不禁擔心,會不會哪天臺灣也變成這樣。或許臺灣考慮中立地位會更好?我們畢竟不是美國的一州。連同屬白種人的烏克蘭人都可為了削弱俄國而被犧牲了,何況是黃猴子的臺灣人?再說島國臺灣可不像烏克蘭能從陸路走到鄰近國家。我們只有太平洋可跳。
2022/5/3
看到最近烏俄戰爭,突然想到假如想隱藏武器士兵,有種方法是藏在敵方認為最不可能佈署之處。但更保險的方法或許是找同質性高、就算佈署了也看不出差別或平凡無奇的區域,在其中隨機佈署。當敵人甚至自己人都無法判斷到底佈署在哪裡,唯一手段只能全面摧毀之下,這部署方式可能更能達成目的。
2022/7/18

bitcoin

雖然 bitcoin 最大的目標之一是充當貨幣,但我想現在的 bitcoin 還不足以當作貨幣看待。國家發行的貨幣通常有政府作為後盾,避免價格波動,以至特殊情況提供有價兌換。越強健的國家,其貨幣價值越穩定。可 bitcoin 背後並無強大機構支撐,bitcoin 多次價格震盪,我想正肇因於此。不但如此,bitcoin 甚至還面臨遺失的貨幣找不回來(總量會越來越少)、許多早期大量持有人有能力破壞 bitcoin 穩定等等問題。加上近來 bitcoin 的匿名性越來越稀薄,也是 bitcoin 失寵的遠憂。因此大部分人仍將 bitcoin 視作投資商品、而非日常貨幣持有。結果 bitcoin 就跟黃金鑽石 NFT 這些總量有限、無實用性的東西相同,市場上有人認為他們珍貴時,就能買賣賺錢。若沒人覺得值得收藏,那就沒什麼價值了。
2022/5/10

2022年起的停滯性通膨

今年以來全世界各國物價普遍飆漲。富裕國家中下階級生活難過,我猜這會導致高檔商品,包括高貴的 3C 產品銷量減少。貧窮國家受罪尤多,許多恐遭遇糧食危機
除去供應鏈問題,現在停滯性通貨膨脹主要的癥結是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穀物、化石能源等資源緊縮,造成價格上漲。所以我們該做的是想辦法調配這些實體資源,讓人人買得起、用得到。此外還得所有人節衣縮食一下,避免浪費,例如減少廚餘。這樣物價還是止不住上漲的話,就得看看是哪些環節造成物價非理性上揚。這需要調查與增加透明度。
之前聽說美國工作崗位供過於求,我總覺得會造成企業盡可能採用機器取代人力。這些換成機器的職缺再也回不去,結果勞動環境反而會變糟糕。這次通膨巨獸來襲,我想或許是可再生能源擴張的好機會。
2022/6/14
這一兩年從供應鏈瓶頸、油價上漲一直演變到俄烏戰爭令糧食供應緊縮;想到有種說法是過去幾十年自上次停滯性通膨結束,因為世界工廠中國大陸源源不斷提供廉價商品,才遏制了物價;這讓我突然有了總感覺:或許所謂當生活必需品(包括能源食物)佔一般人生活支出比重較小的時期,才可能實現經濟榮景。無論是因為科技發展低落,作者能源和食品供應不足,基本上一般家庭必須花極多的開支來購置生活必需品,市場上也就沒有太多資金投注在新商品與科技研發。物價上漲、停止加薪、經濟不在成長,說的都是同一件事,只是回歸類似中世紀那般死水一灘,或者說是歷史正軌。這情況下或許必須政府出面來提供資金鼓勵研發?當然政府必須同時兼顧分配公平,我想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社會體制改革的提議還能成立。
2022/7/7

數位中介服務法爭議事件

近兩天 NCC 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爭議鬧得很兇。若以此架構立法下去,主管行政機關就擁有更大權力以管控網路平臺內容,令人擔憂這是假安全之名行限制之實,可能讓政府有更多手段限縮言論自由、威脅人民,乃至違憲。就我看來,侵犯言論自由的形勢從中天新聞臺換照風波那時就看得出端倪。再者政府只要以國安或機密為由保密封存某些資訊,人民無所知曉,想知道只能亂猜測,配合本法遏制相關討論,即可能降低政府運作透明度。例如說能調閱疫苗合約有 ⅔ 不公開,無視政府機關、監管單位要求就要公開之例外規定;待其解密時限到時或許已過法律追溯期。就算想賣疫苗,隔幾年大概就調整價格了,有必要予以遮蔽 30年嗎?廠商做了不合理要求,那一開始就不該買。假如有人說我們買貴了五千萬,實際上買貴1或者有利於政府的就能說不妨礙社會秩序,而不要特別挑出來呢?億元,那是不是就能以中介法標注訊息不實呢?
我猜測中介法的立法理由(立法原意)是為了防範疫情期間政府所抓到的許多謠言或不實訊息,或許還包括之前性私密影像流竄應對行動的延伸?問題是不曉得政府有沒有發現,許多假消息其實沒幾個人聽過,往往是發布出來後大家才知道有這消息,實際上不足影響公共安寧、引起社會恐慌。此外這些消息大多原先就能以相關法令以至社維法送辦,可是近年來雖然以社維法起訴的案件大增裁罰率卻不高;主管機關以為能成立的常常達不到標準,這其實已暗示主管機關判斷有所偏頗了,引發的真正效果是利用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箝制言論自由(這就好比把罰款當規費)、侵犯人權。現在卻準備立一條專法來讓主管機關直接出手,這不是想直接繞過法院,加強管制力道的意思嗎?

之所以我們會擔心言論受箝制,是因為同樣一件事,當權者與一般民眾的觀點越發偏離。有時還認定除了自己的說法外都是錯的,這問題近來越發嚴重。現在更要由主管機關來審核民眾言論,自然令人產生危機感。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但有傾向的審核者只要見一小瑕疵,甚至僅是當權者不樂意見到的解釋方法(所謂認同理念),就通篇打成不值得信任。或斷章取義、利用各種認知謬誤錯誤引導。
另一方面有既定立場的審核者對上合己意的人或論點易避重就輕,專點出裡面正確、有道理的部分Political Animals 民主如何不可靠,認為瑕不掩瑜。就如陳時中所說的我不能講錯一句話嗎?這時又會要人別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了。可煽動性言論往往把一分謊言藏在九分真實中。

打馬虎眼、模糊焦點的例子如民進黨澄清 NCC 沒有強推數位中介法;卻又不說清楚端出這份草案到底是贊不贊同;這就是只抓著有利自己的論點理直氣壯,卻對不利自己的含糊其詞。
民進黨幫 NCC 說話,表示民進黨立場偏 NCC 這份草案,甚或對這份草案有責任感才需要跳過 NCC 發表聲明;這令人擔心 NCC 是否真中立。
NCC 的政治素養或專業程度也令人懷疑:假若 NCC 同意這份草案,就有草案撰寫團隊未考慮民眾極重視言論自由的心態問題。假若不同意則是缺乏專業:可信的機構會端出自己都不同意的方案嗎?
誠實的做法不如道歉承認考量不周,並且解釋為何會出台這樣的草案、未來如何有效改善,而非抓著沒有強推猛打。

處置這種片面事實時,將有很大的上下其手空間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前言 當真相彼此牴觸。理想情況下只針對言論錯誤的部分釐清,處置應符合比例原則。此外應容許作者更正錯誤處,且廣為宣傳周知,所有轉傳與引用都必須更正,最好讀者也都能收到最新更正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的澄清宣告特別標記❌網傳:NCC 強推《數位中介服務法》,限制網路言論自由,說明限制網路言論自由的討論也是錯誤訊息,所以這法過如本文的言論都可能因用詞不精確而被取締(不是 NCC 想限制言論),縱使有律師提出此法案可能造成限制言論自由的副作用也不保證能討論;結果就是相關言論可見度降低,無法為一般人所發現。換句話說,假如依照原先的草案通過,本文或許也有會被加註違反數位中介法之警語。

支持中介法的論述與我的反駁

有的法案支持者認為只要不造謠就不用怕中介法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他們信任民進黨,堅信黨不會為惡。
但問題在其所引發的寒蟬效應;畢竟對一般人來說,寧可刪文也不想跑法院。而針對言論平臺的高額罰金,甚至可能導致平臺自我審核。況且對於有能力做惡的人——包括信用良好的人:重點在威脅力而非信譽潜规则Why We Act 人們為何不敢舉發不良行為——就該以其最大威脅度來思考防範,不能天真的太相信人性;這正是我們憂慮香港國安法的原因。
再說民進黨近年來信用額度已消耗得差不多了。例如政黨輪替數次,當初詬病的集會遊行法民進黨2016年審議時某些部分反而越修越回去並未好好處理。民進黨立委還曾支持即使是謠言亦應受到言論自由之保護。在在顯見民進黨的「真香」性質,不想其他人用的惡法自己用來卻很順手,在野時支持一套、執政了卻阻撓,只能以時空背景不同來回應雙標批評。試想這政策若是國民黨、民眾黨提出來的,民進黨不會像電信法修正草案第九條爭議事件一般反對嗎?今天數位中介法真過了、幾年後政權轉移,民進黨不怕作法自斃嗎?

也有些人認為這法只是草案,本來就還在開說明會的議論階段。看看,政院不是暫緩了嗎
可讓我們再想想:一個就言論自由、民意為本的提案者,會端出可能壓制言論自由的草案嗎?假如大家反抗沒那麼強烈,或者沒人注意到,最終這法不就咕咚一聲過了嗎?這議題是否比起房屋稅、可能大幅減少國家勞動力的少子化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少子化原因與經濟榮景不可持續性人口老化、可謂國安危機的能源政策、礦業法、如何應對搞不好會削弱臺灣實力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等等問題更嚴重,所以必須先端出來?
如前述,從這草案或可窺見 NCC 與行政院不夠專業、考慮不甚完備,竟沒思考法案通過可能有什麼副作用;要不然就是未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把網路自由網路中立性放在心上。有常識、有專業的草案撰寫者,應該在起草時就曉得這些很明顯的問題,而不是寫出來才傷筋動骨大改。
何況即便是草案,過去民進黨也不是沒有挾立法院人數優勢通過法案、突襲闖關的先例;如勞基法修法公聽會只是過過水硬闖一例一休說成在野黨在鬧開放美豬政策趕鴨子上架直接強勢過關反對公開3+11決策會議紀錄之類提高透明度的提案,遠的還有悄悄通過的出版品分級法。而像自費醫材上限也是在未與受影響者充分溝通下強行出台政策。由此可見論及好好與民溝通,民進黨也不見得令人放心。

至於本法的效用,有人說中介法能管制柬埔寨詐騙之類現在無法可管的網路社群詐騙訊息。我疑惑為何無法可管。無論如何我尋思在被爆出來之前,看不出政府察覺異樣、公開宣導類似的問題並採取行動,反倒是詐騙事件爆發後大家才聽說。之後也沒看到政府大刀闊斧的深入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問題,並加以解決:這些人真的只是貪小便宜被騙嗎?為何他們寧可出國也不想在臺灣工作?不是因為生活艱難嗎?外交部甚至專文反駁 Bump 所言經查與事實不符。假如有了中介法,這消息難道不會因外交部的經查與事實不符埋沒下去嗎?
也就是說最大的問題不在中介法,而是政府連情資蒐集、亡羊補牢似乎都做得差強人意。想主張此法有用的話,政府是不是能先出來澄清一下,他們其實老早就掌握這些詐騙廣告,只是苦無法律能應對,所以才推出中介法呢?為了杜絕悠悠之口,應順便提出所有已掌握的證據,最好包括大家都沒發現過的詐騙資訊,以表示中介法真會有效用。

理想的言論管制法

雖然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言論受到管制,可我們也確實不願網路充斥假消息、人身攻擊與謾罵叫囂,反而讓人無法專注討論議題有效的討論,更不願哪天自己的私密影片到處流傳。因此問題的焦點應該在怎樣減少這些妨礙討論的絆腳石、杜絕犯罪行為,卻不致妨礙言論自由。

姑且不論在既有法令及網路警察外,新設法律、耗費25億元的專責機構是否有必要且符合效益,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怎麼做?
本法最主要加增的是網路平臺文章的警示標注與緊急下架措施。就本法的立法理由來說,可由複數、合格的第三方評定機關來判定是否為不當文章,如仇恨言論假新聞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言論自由的界限。為避免社維法一般的錯判問題主管機關無權判定
現在常以單純顯著標記處理不當言論,如偏頗政治性意見。我想更好的方式或許是標注有哪些機關背書、可能有什麼問題,可直接點選連結以閱讀評定意見。就如作者必須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機構亦必須為自己的評斷負責。註記目的為提供足夠理據以說服讀者,而不是像法院裁決那般直接禁止、管制。簡單的說,機構的身分相當於一個可受信任的資深權威意見者。平臺要做的就是開放加註警示權限給合格機構,讓機構自行操作,乃至開發出統一的 API,如此可降低管理負擔。
至於人身安全威脅、私密照流出之類重大緊急情況,我想或可考慮機關有否決權:若任何一方有疑慮,則這可能不算社會共識,而是可討論的議題,甚而為個人偏好、政治主張或立場,此類型意見應屬言論自由。所有機關皆認為須處理時,平臺方才有必要採取如遮蔽內容、使用者停權之行動。並且仍須公開機關評定意見,讓大眾知道為何必要如此處置,以受公評。

對於太過分的言論,例如一般人都看得出來是侮辱、威脅恐嚇,這其實不需要專業機構來認定。搞不好還不用處理:這些文章本身即為作者對自身的羞辱及犯錯證據。然而機關勢必有各政治方參與。就算是事實查核機構,也可能有專門打擊特定方、放過另一方的問題,如臺灣事實查核中心偕同反核學者,將媒體轉譯外電報導判定為假新聞。因此須規範機關
機構該如何負責是個問題。我認為不該信任領導人、政治人物、政黨等等實體,而該信任產生可信內容的制度;例如發布內容經公開透明且嚴密審核的組織。機關金流與資產、審核委員、所有評定意見之資訊公開透明於眾Why Nations Fail 第11章 良性循環,定期審核成效,誤判過多者失去檢核資格。這也是主管機關不該老闆兼裁判、行政兼任立法的原因:當裁決錯誤時,我們無法要求其負責、更進一步如下架主管機關。
此外,若機關有偏頗情況也得公開註記。亦可適度調整新進、信用履歷不佳機關權限。

除了創制判決機關,也能採作者信用制度,使讀者能輕易判別作者過去文章信用度的統計評比。誠實的作者應公開利益衝突聲明。有些人提到網路實名制就能解決信用問題。一個筆名玩爛了只能砍掉重練,不過這也給了人想做好人的機會。就上述解決方案來說還不需要網路實名制,只是必須有作者信用履歷。我想這些做法會好過由政府來管制。畢竟一介草民作者怎比得過 Leviathan 國家機器?

就緊急處理方面,當前制度下主管機關本來就可以申請資訊限制令,經法院判定刪文下架。
但草案中採用由法院於四十八小時內為裁定的方式,限縮判決時限為48小時,被質疑可能壓低判決品質。且就平臺方角度,乾脆一知悉就直接移除。我想這是實踐時可能會發生困難,且必須審慎考量的。畢竟一些爭議打個官司都曠日廢時。因為思慮不周而判決錯誤該由誰負責?
2022/8/20; 2022/8/20; 2022/8/25
奇妙的是和 ptt、巴哈姆特、Dcard 上成為熱門話題的狀況不同,這三天來看電視,轉來轉去竟然沒看過任何一則中介法的報導。剛剛發現連余天女兒余苑綺不幸過世的消息都能成為頭條,也看得到今年缺水的訊息,卻還是沒有中介法相關議題。聽說只中視昨天晚上看過一次。這溫差不可謂不大,有點懷疑比例是否失衡了。
2022/8/22

Tweet


Perl by kanashimi, 2000/12/10 05:10PM-2005/7/5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