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

民主劄記:選舉暨政治風涼集

下面是我舊日記中,每當選舉季投票前就發作一次的瘋言瘋語,或是一般性政治囈語、政黨時事雜談的紀錄。這次會特地將之拿出來鞭屍,主要是因為覺得站內引用次數不少,一直丟日記裡很麻煩。還是給個名字吧。然後這些零散的意見沒集結與統整起來,也是頗頭疼的。下一個成串而未整合的討論,應該是歐債危機永續發展系列吧?
2012/11/20
永續發展的議題更複雜,起因於人類現代化奢侈的生活型態、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本性;最終導致再不起而行,自己也活不下去的窘境。所受到的教訓包括環境議題如 ENSO、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極端天氣環境難民、生態平衡與全新世滅絕事件;而石油、化石燃料耗竭等困境,造成永續經營因應對策,如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作為,以及葷素食之飲食文化等。可參考 The Future of Life
2014/11/9

1995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這次立委選舉終於落幕。前幾個小時還聽到遠方鞭炮煙火齊放的聲音,現在全部安靜下來了。
這次女性當選人頗多,雖然比起男性仍有段差距,但相較於上一次選舉已可說是大耀進了。再過一些時日,大概政治對於男女會更平等。
新黨得到的票數果然表現出了一個「新」成立的政黨所應有的席次——才 13%。按新黨自國民黨脫離的背景,如此可能算是少了一點。不過臺灣的「政治文盲」太多了,別看醫生學識好,縱使醫生也有「政治盲」的,更甭提一般沒頭沒腦的大眾。只是這政治盲的分布類似於文盲的,多數集中在偏遠地帶;像臺北、高雄那種地方,可明顯看出人民大多已習慣「變化」,因此民進黨、新黨的得票數也多些。
比起上一次,得票比例卻沒什麼大的更動。國民黨 46.1%,民進黨 33.2%,無黨籍7.7%。國民黨以不過半的得票數而能有過半的席位,相信配票是很重要的吧!總之國民黨原來就不屑的「三黨不過半」(民、新兩黨提出三個黨皆不過半,主要指國民黨不過半,避免一黨獨大,藉以組織聯合政府。)終於還是沒能實現。
看看今天臺灣最重要的事情,整個社會都在為選舉瘋狂。這勢必有利有弊:我們更加落實了民主政治,但民眾抱持的心情似乎是在看一場鬧劇、或者玩遊戲一樣。
此次投票率67.81%,⅔ 的民眾真能代表全體嗎?當然不,很多人只是抱持著觀望心理罷了。
1995/12/2
未當選的候選人想必比我考不及格更傷心、打擊更大。像張燦鍙,職業政客竟然沒選上;不知選舉過後這種激昂的情勢在未來是否會造成嚴重的爭端衝突?
另外,看來「配票」是3黨都在進行的。不知道這種動作到底算不算不合情理的做法?法律既然規定人民有權利可以圈選自己所願的候選人,配票不是公然違反此一原則了嗎?不知道在外國是否也有「配票」的名詞?(美國有 Gerrymandering[補])對此我也不能說什麼,因為社會大眾現在似乎都允許這種做法。但這顯然是一種「政黨取向」,是「選黨不選人」了啊!更清楚地說,便是「已知一個政黨有如此多的得票數,如何把此數目分配給此選區所提名的幾位候選人」的問題了。這也難怪這次選舉的報導幾乎都是「三黨不過半沒成事實」。配了票又怎麼會成為事實呢?!只是這知識連在大城市也很缺乏。
據報導,現在選前的電話民意測驗顯示人民的穩定度已經變高了,電話測驗的結果和真正選舉的結果幾乎相同,顯示游離票比例並不很高。雖說這和本次投票率僅 ⅔ 可能有關,但隨著人民政治素養越來越高,未來應可以更加穩定吧!

現在的國民黨已大不如過去獨裁者時代了。國文老師上課提到蔣中正先生,常常稱為「某人」,說他在豐功偉業的背後還造成了多少罪惡。本來嘛,一將功成萬骨枯,要造就一個富足的臺灣、大勢力的國民黨,何嘗不需要罪惡呢?只是非得埋在不可告人之處便是了。過去國民黨一黨獨大,甚至有白色恐怖的時期。但最近的轉型期中,我們只見到這曾經稱雄一時的雲豹現在成了病貓。不只是人民的呼聲越來越高,其實背後還有許多雙推動的手。現在高呼「打倒國民黨」只被人當成瘋子;但過去白色恐怖時代裡,不用多久你的人就不見了。
在我看來,政治有如一個函數。社會的變遷投進了此函數製造機中,便得出我們表面上諸如「國民黨今年又占了大部分的席位」等結果。此結果加進原先的社會中,於是社會又將因此變動,形成持續相互影響的循環。而時代的一部分——政治的這部分——便是如此不斷投進投出的結果。
看看現代的臺灣、現代的中國,中國何以不能像美國如此強大?我想我們的民族天性可以算作一項重要因素。另外,兩次大戰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可忽略:美國便是靠著戰爭興盛起來的。當然,我一直引以為痛,清朝的閉關自守也是很重大的影響因素。美國要衰敗,那恐怕得看看是否會有第3次世界大戰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精於戰者,戰亦能滅之。至於中國的興起……你是要看哪個方面?中國大陸那邊最近是稍微開放了點,但恐怕還不夠。臺灣這裡歐美的新血倒是加了不少,但顯然影響力不足,還是沒能排擠掉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國人的天性本來就沒被設計成統治世界的大國,過去雖有過光輝的時代,但那時的環境、國際局勢與人民的天性,都和現在差太多了。不能同日而言啊!所以想看中國興盛,就慢慢等著吧!
這次的選舉,政黨取向實在太重了,有失公正。

1995/12/3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此次選舉果然不出所料,李連一組奪魁。投票率75%,很高了。此外國大選舉國民黨123席,民進黨67,新黨31,其他只有6。我幾乎看到票數多寡便知道為何黨了,最近的選舉無一不是照此順序的。此次選舉在「棄彭保李」操作之下,3號彭謝果然低了些,連帶國大也僅30%,而國民黨在兩項中皆占了54%左右。
國大和總統一起選有些弊處:雖可提高投票率,也僅 ¾,4人中仍有一人「休息」。但重心全放在總統上了。況且由於許多人選李連之故,難保一些游離票在總統選舉效應之下,圈選了國民黨的國大候選人。尤其選票上下格清清楚楚地就只印上政黨名稱。有時我想臺灣對政黨取向也太重了。對於李連終於過半,我得這麼猜:由於這是選總統,全國「最」重要的人,許多人便會重新思考一下。彭謝應該早就預料得到,某些人在面臨「最」的抉擇時,心理上會重新評估,因此對人心的預測也得大幅修正。民進黨的「死忠支持者」是中了「保守」的心態:人在當前沒有太大危險,卻有壓力下會傾向保守作風。例如現在中共演習,我們卻任何事都沒有。結果他們預料的「沒當選」成真了,但應得的票卻沒得到。(最新消息:投票率76%,大概我的消息又錯了。)算來我們真是得不償失:在外國,這足以說是總統票影響了國大選舉,造成了扭曲的結果。幸好,國大在臺灣可說沒多大決定權,他們大多只能「依黨行事」,而不是以自己、為眾人做事。而這種以黨意而非民意為依歸的現象,也只有在臺灣可能發生。
每次選舉皆有的,此次也發生了:在外島及偏遠地區,人民都盡投較保守、或是較古老的黨,此次亦不例外。那些人和我一樣都有厭惡改變的習性。天高皇帝遠,或者該改做天高上級遠了;既然現在生活還能過,那就得過且過;假如換了個首領或者上級,可不知會改成什麼樣子?「照舊」就好。是的,就是這種心態吧!相較之下,大都市比較多人知道再怎麼改也有個限度,投反對黨的人更多。此次民進黨的一些策略喊得太大聲了,例如臺獨,尤其選了民進黨沒人知道這「首領」會改變多少,使那些「死忠」也開始動搖了。
接續上言,對社會不滿的,例如工人,比那些吃公家飯的軍公教等更容易選反對黨。民進黨對軍公教提出的條件真嚴苛,沒太多軍公教會選他們。選舉原先即是一種利益的選擇,人民總是挑選有利於自己的,成敗也由此而定。9點多,李連才得票550多萬時,總部便擠滿了成千上萬的人,他們以及各關係企業於電視上恭賀文不斷。不但李連當選感言盡是廢話,其他的落選感言也不出廢話,都是大家原先就猜得到的話。
國文老師說林洋港的政治生命將敗於此舉,這會兒再看看;林洋港說要人民「支持中華民國」。我一直期待他的 "pet" 出現,最後果然還是賭氣般地一句「報告完畢」,畢竟在這場面他仍忍不住。他口氣中一直在維護郝柏村,例如「他最後是因義氣而參選的」。不知他倆有何協議?
民進黨的以臺語演講,有風度。
第一組陳履安不愧是學佛的,想投入公益了。可憐,每每有能使人心高尚之法,持之者人必以不同階層視之。
新消息:10:40,沒想到今天不知如何,非但日本卡通刪去了,原先中廣的聲樂節目也莫名其妙換上了日本歌及現代樂,真是可惜。
至於選後他們選的那些評論人員講的呢?喔……那又是另一番廢話了。終於,社會將回復4個月前的平靜了,真高興!晚上,現在,爸爸出去打球,媽媽則帶了她的兩個朋友。
1996/3/23
最近總統大選局勢越演越烈。我想選李總統的可能仍不少吧。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變化,自從第一任總統以來,政治上從未有重大「突破」,我自然懷疑臺灣是否禁得起「新任總統不是原來李先生」的大改革。雖然縱使讓李先生再做一次,恐怕4年後還是要面臨到這個問題,那畢竟將有更多時間使我們充分瞭解這件事的本質——若是能善加利用的話。我想這次選舉對臺灣人民來說可以說是種挑戰、投資或者賭博;我們不知道最後世界會如何,但總之有人說「危機就是轉機」,如何應付就靠2100萬人民了。
1995/8/29

2001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選舉開始倒數,選情也直線加溫。四周圍所見到的,總令我感覺選的是人情,而和「民主」沒啥關係。候選人到處跑,拉關係講勢力,從來不知道他們政見是什麼。一天晚上「噢!今天南區有十幾。」但盡是趕場。名片滿天飛,上面貼的是頭銜,也看不到政見。他們盡是利用心理學上「熟悉、合群就是好」(我想「合群」代表的是同一國的、「我可以理解你」甚至預測對方的行為等。這對自己較有利。)的道理來爭取民眾對他們的印象,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招牌,都是廣告。
百姓的心態更不得了,停在「天高皇帝遠,誰作都沒差。」重要的是,和我關係好的人當選了,對我較有利。真正的態度不是期望「當選的能為我們大家做出最有利的決策」嗎?卻都短視近利,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去了;不要大家,只要「俺」就好,也不看長期,就近期獲利,越快越好。結果羊毛出在羊身上,當上的到底是不是能作些事情,誰也不知道。就算真的做了事,大概也只是剛好踢到板子罷了。本來這種選舉文化就很奇怪,選出來的當然好不到哪兒。能夠做事的人,也許不太容易出頭吧。
所以,我不投票,至今也沒投過。他們的觀念好奇怪,就算不能改變,至少我還能選擇不去投。反正一是不差我一票(Freakonomics 幹麼投票?),一是起碼能說和大家的心態一樣,天高皇帝遠。關於不投票原因更詳細的討論……過去的筆寫日記提過了,不再贅述。簡單的說,以投票本身,真的想要改變結果,重要的不是自己去投票,而是去影響更多人。而更好的方法,則應該從其他方面著手(例如直接改變政制),而不是拘泥於投票。不過,現在所見到的影響方式及動機很多都錯了。「民主」在考慮到人性下,是不是最好的策略也有待商榷。
2001/10/21

看到今晚的電視,為了選個考試院院長,所有新聞臺中,只有一家沒實況轉播。而那些立法委員,足足讓全臺正在看新聞的民眾欣賞了十數分的鬧劇。他們投票就好像是投好玩的,幾乎說明了他們每天大搖大擺到立法院,工作不過是隨便揮舞一張紙。有時他們甚至不需動大腦思考應該壓在紙上面什麼位置…瞧!別人已經在旁邊悄悄告訴他正確解答(=黨團決議)了啊。事實上不聽話的小孩還會遭黨紀停權處分,他們也哀怨的說,身不由己啊。
2002/6/21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這次回去爸還是一樣,不斷關說我要投連戰,甚至有點半強迫的態勢。其實我這次並不是要來投票的,只不過隔很久沒回去,有些事累積一次辦好,加上為了躲人。假如投票的時候沒回去,會令人覺得很奇怪吧。所以為了讓人多少有「他回去投票了」的錯覺,才演了這齣爛劇。私はただの傍観者。
2004/3/21
看起來晚上沒時間遊び了。這次選舉開始被看好的是連戰,雖然說差的票數可能不會很多。19日回的車上,收音機聽著聽著,竟然就報導出「總統及副總統遭受槍擊」啥的。無論這是不是演戲,我想多少影響到了選情。最後變成那樣,著實令某些人驚訝吧。說實在我也沒想到差距會如此小。不過對我來說,卻捏了一把冷汗:因為我隱約察覺,假如最後只差極些微的票數(更甭提一兩票的情形),那沒去投的反而最是該死。因為,「你看你看,叫你去投不去,就因為你沒去投,害某某某沒上。」當然,話絕不能這麼說的。假如今天我去投了,那這世界面臨另一個因果,則其結果將很可能是另一個情形。簡單的說,連我都投了,其他的人難道就不會投嗎?そもそも、我之所以到現在都沒有投過票,有部分的原因算是在對現在臺灣不夠成熟的政治生態作無言的抗議吧(天知道我在抗議什麼)。人民實在過於容易被煽動了。而為什麼有人竟能為了政治的因素,只因為支持的人不同就反目成仇,這是現在的我所沒能夠經歷過的感情。就算政治生態已經成熟,我想對這次的兩位候選人,我也只能投下廢票。他們的表現實在不夠風度,既然都自願要出頭了,行事卻夠不上我的標準。
雖然國民黨的人依舊還在抗爭中,說起來他們真正要的並不是驗傷或驗票。他們需要的是連戰也挨一槍,然後重選一次。假如因為差距在百分之一二內就如此的不能屈就,要重新驗票的話,那未來我們的民主勢必將因為這次的判例而步上坎坷之途。若是果真(這裡是假設性用法,因為我雖然覺得驗票後票數多少有些出入,但仍不太相信幾萬票能夠就因為這麼驗就造成反轉。)反而變成連戰當選,我想這塊土地可能就真的不會安寧了:我們會很高興我們管制過槍砲彈藥。到時綠軍一定各個都神勇無敵,而藍營則有如狙擊手般神準。夾心餅乾當然是我們這些拿定主意但卻被他們認作無頭蛇(相對於「兩頭蛇」)的人(笑)。假如只是小型選舉,在差距及小時建立自動重驗票的機制還可以接受,但在這種全國性質的大型選舉,我們應該採取的並不是驗票,而是組成聯合政府。當然,比例多少時可以談條件,差距多少之下必須共同組成政府,而職位又應如何安排,是可以協商的,而制度也能建立。但「不能僅因為不到1%的差距就完全讓政府交給某個政黨」這個中心精神我想是有必要存在的。只是,他們都想爭王,從沒想過不管是哪一方,基礎都不穩固。
公投的部分,果然造成了預期中最壞的結果。早知如此,還是不公投的好。
2004/3/22
藍軍的非難又多了一個,簡單的說是為何以「為了國家」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能叫軍人不投票。在當兵那時候我就已經有點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因為和我無關痛癢(其實至今仍是),所並沒深究。其實以「絕對公平」的選舉來說,這自然是不公平的事。但這世上本來就沒有公平的選舉,當然這也就不在話下了。縱使我們計較到相差一票都要算出來,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容許許多的花招及手段。如上一次我們聽說到興票案:這種事是早就該在那時候了結了,每每到選前才聽說某某候選人又有什麼前科被暴露,這只是彰顯出我們的政治生態有多汙穢而不道德而已。(對對,我知道你想說,政治本來就和道德扯不上關係,道德頂多是政治的手段罷了。但假如選民們不把政治和道德扯上關係,那道德又怎麼能成為政治的手段呢?)只是這次綠軍不是做得太過分,就是撿到狗屎運。總之,我還是覺得藍軍要的根本不是追究驗票等等情事,而是要求共組政府。我覺得這倒是理直氣壯的,而且他們的政治利益也能顧及。只是這樣對我們小小平民百姓來說到底會不會比較有利呢?…哀、不如去問總統府前那些人吧。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2004/3/23

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選舉的季節又到了。看了看最近的新聞,總覺得臺灣的選舉會使人覺悟政黨政治不是民主,而是種手段。(為同黨站臺。沒加入大黨就不會上。委員投票時要看黨的意思。配票。)甚至於,連選舉本身都成為一種手段了。(讓我們的選舉熱起來。拯救某某某。)這種制度下,讓人很難不懷疑美國那種政黨政治恐怕在這裡行不通。
2004/12/6
持續上次的選舉話題。這次選舉的流弊(行政疏失)連在我們這都感受得到,雖說上次 320總統大選已經扯出許多弊端,他們還沒切身體驗的樣子。ま、そんなことは置いて。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這種地方,還真的有人帶著行動不便,甚至能不能以清醒的意識投票都令人懷疑的親屬來投票。整天下來比較明顯的就已兩例,第一件因為意識不清或眼睛看不清楚指到不被期望的對象而使帶人來的家屬氣憤,另一件則「訓練有素」指對了而令家屬欣喜,但因為選務人員以恭賀的語氣明指出這種手段使家屬頓顯不悅之情。當然這種稀疏的事件不怎麼會影響選情,但其中涵義與來龍去脈卻值得深思。
新聞報紙政治頭條大剌剌的擺出「全民拚立委」的標題,電視上政治人物也直指「你必須要出來投下這一票,就算是廢票也能表現出你對政治的關切!」(我選擇連廢票都不投的原因之前已述說過。假如選票上有「臺灣政治環境尚不成熟」的這欄,我說不定還會投。但特地加上這種選項,或是為此出門又有何意義?)看到有人自認要為配票失利負責。但配票真的就是民主嗎?雖然大家都以為選票代表自己選擇未來的機會與權利,可我真的懷疑,大部分的人對所要抉擇的所有候選人根本就還沒有深刻的認識。他們並不是因為理解候選人於未來職位上可能的作為而投票的,說明白點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投票真正的依憑與其作用、為何要有投票。於這種情況下還希望這些選民能怎麼投?昨晚看了一些評論節目,開票到後來新聞檢討我們這次的立委選戰,發現某些人能夠上榜,靠的是常常在媒體上露面。也就是說,常常搶鏡頭、曝光率高、擔任發言人或新聞主播等容易使人熟悉、知名度高的職務,自然就會有愚民把票給你。當然,也不是所有常露面的都上了,這還得看上電視或報紙時所附帶的評價是(道德操守、清廉度)正面或負面,形象清新程度、外貌長相如何(這點在要升遷時也很重要,尤其是對女孩子來說。大概因為人類更重視外表的天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實力。無論如何,他們的確說的不錯。其實,如此的見苦しい現実早在 Politicians' Uniquely Simple Personalities 這篇論文就提過了:選民只考慮他們的誠信度如何(有沒有緋聞),有多活躍(有沒有常常出現眼前)。而郭凱選舉預測這篇也提到,有著不錯準確度的 Ray C. Fair 總統大選預測模型,卻僅有簡單的幾項變數[補]雖然我後來曉得(這裡是我依據臺灣選舉的推論),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因素,諸如同情票或逼近選舉日爆發的醜聞等(基本上,政治人物應該都相當恐懼說錯話、桃色緋聞、健康問題、賄賂或是利益交換等等,使自己聲望跌落的不祥事件。),但這樣公式性質的基礎從根本打壞了民主制度的美意。許多選民並非視露選人的政見(方向)及能力(包括過去施政情況、領導統御與用人、政見實現能力)投票(因為大多數人並不真的具有精確到足以預測未來的準度),而是受意識形態(政黨惡鬥)、醜聞(趁人之危的抹黑)、親疏關係(選民服務之類小恩小惠而非大是大非、跑紅白帖搏感情)與能見度(候選人競相上電視螢幕擴張發聲權、跑造勢活動)操弄。因此就算能帶來幸福,沒被聽說過或是一個貪汙或婚外情新聞就能讓人中箭落馬。或者說得乾脆一點,現行民主的選舉制度壓根兒和未來的幸福沾不上邊。政黨政治的重點在奪得政權,而非公眾福利。就算能夠避免特定個人,或具有血緣關係的宗族獨斷專行;但終究不能避免結黨營私。說難聽點,民眾、甚至國家利益,都不過是附屬品、おまけ罷了。縱使他們樂觀的預測「這將對設計選戰策略有所幫助」,不過我卻只能想到應該改革這個不合理的制度。
在現代這種世界中,競選者想要拓展選票的領域、縮短與選民之間的距離,到底還有哪些有效的手段?有趣的是,後來我又聽到某候選人的說法,提到他雖然沒有常常曝光,但是卻依舊能夠上榜,靠的是選民服務。沒錯。在這種我們根本搞不清楚該投給誰、誰的政見比較能造成「光明的未來」,甚至連誰有什麼樣的政見、更有能力都不清楚地情況下,對人所施加的恩惠與認識的程度就成了重要的指標。「我欠他一筆人情」這種和大眾幸福似無關係的人際關係竟也成為影響選票的要因之一。說到投票率低落,昨天甚至出現這樣的比喻:我們就像具選舉機器,錢投下去,選票就出來。當然都市的人收到錢可以不去投、投廢票甚至是收誰的錢就不投誰;但會有人說「因為沒砸錢下去,所以有很多人就不投了。」不是很悲哀嗎?而選舉絕不是靠我自己的這張票就夠了。就算我擁有神之眼,知道投誰才是最好的,光一個小地方幾個人的選票就能摁住我了啊!人民的選票不真的代表一切。例如,泛藍過半,真的就表示他們否定了民進黨的政策,「人民的希望寄託在泛藍的身上」了嗎?そもそも、你們到底有沒有考慮過到底是哪些人,在什麼情況下投票的?他們的想法又是如何呢?何況他們說不定對候選人的政見根本就不知其然,更甭提知其所以然!這個國家的確有許多愚民,但假如不知理清頭緒教化民眾,反而聲揚自己的正統、正當性,並持續愚弄大眾(甚至包括自己),只會讓人覺得無盡的矛盾罷了。
好的政治,以我們直觀的定義,最起碼必須要能決策出全國(民),甚至是全人類(因為政治不可能僅止於一國內),包括後代的未來;引導出一條幸福的路。當然,這和我們所景仰並當作標準的道德倫理沒有絕對的關係,更和候選人與個別選民親疏與否沾不上邊。只是,說歸說,這些畢竟是理想。有哪些人有辦法看透未來,知道到底選哪位會得到最佳的結果;又有什麼理由,讓我們對於我有恩並道德高尚、形象清新且正義,以及能達成人類幸福未來,卻與我們毫無干係,加上私生活可能不值一提,甚至腐敗不堪的人,兩者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
ま、這些畢竟都很難落實。我還是安靜看戲好了。反正,大不了就人命一條,就算國亂、滅掉,於我來說,連個人以至整體的幸福都不在眼內了,提這種話茬兒也無濟於事。
2004/12/12

319事件

下午看了一下電視,看來去年 319事件還在發燒的樣子。其實如同去年所說過的,就算爭執真相,如今又能如何?人們所預期的,不外乎槍擊事件果然是某人的一時興起,要不就是內部還有黑幕,很可能是扁為了拉游離票的同情票而出的餿主意。今天調查結果顯示可能是前者,但無論如何,就算真相是後者,難不成你要叫扁政府當場垮臺?那樣的結果會比較好嗎?或是準備即席作一次改選?到底對這地方又會有什麼好處?或是說,這樣的舉動純粹只為下嚥不下這口氣,而不是以長遠的眼光站在最有利的立場?(雖然我並不怎麼在意利不利,但政治與人民的生活確實很需要這東西。)所以說,持續這樣的抗爭,真的有其意義嗎?
2005/3/20

連戰西安行

回家後打開電視就是連戰抵西安的報導。…啥?幾乎所有新聞臺都被這則新聞占據了。…這傢伙最近好像滿出風頭的。要不是現在的政治局勢,我想根本沒幾個人會注意誰到了大陸,更甭提高層級的接待等等。只是看到旁邊的走馬燈就是李登輝批連宋訪中造成臺灣去主權化危機,諷刺的是接著就是民調顯示大陸八成三認有助兩岸局勢臺灣4成3民眾認為大陸對臺灣人友善62%民眾盼扁當局與大陸展開會談,大多數覺得此行對兩岸關係有幫助。當然「民調遠不及博彩賠率可靠」(某報導),所以這些數字也不過是參考用,但多少表示某些傾向。他們(包括跳出來批評的副總統)大概以為大陸討好連戰是一種愚民手法吧,「你們都要被統治了還不自知!」不過政治本來就是種愚民嘛,你們自己不是?反正對人民來說,只要生活好過,誰統治都不是問題。何況,大陸正面且歡迎的態度,總比他們不聞不問來得好。
2005/4/30

2005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在本次選舉的意義上,這我就不想講了。在各種方面來說,最大兩黨都贊成修憲,其實就已經篤定最後的結果。雖然說人民的政治權利掌握在自己那寶貴的一票上,但這次這種選舉(任務型國代),選的是各政黨團體,再由他們自行推出代表,總覺得這制度怪怪的。而聽到行政院發言人卓榮泰晚間的表示,也令我懷疑民眾興趣不大和正不正確有啥關係。說實在的,考慮到臺灣人異常的投票瘋,我想還沒摸透政治生態就斷言「興趣與正確有關」不甚恰當。
我一直到今天有時間考慮,才想通賄選在臺灣為何行得通的道理。當然,都市中普通的想法是「就算你給我錢,我也不一定要投你啊。」這道理我在國小就知道了,但賄選有用的機制,可是到今天才推論出來。平常或許沒辦法,但以今天的選舉,因為沒有人出來站臺拉票,結果就突顯出民眾本身對選舉的立場與看法。在這鄉下地方,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要投什麼,又要怎麼投;還有不識字的婦人明白指出「我要投十號」,卻連數字都看不懂,從反方向算回來。連這都有了,更甭提那些到場翻遍選票後哀聲「怎麼沒有人頭(相片)」的選民們。這形同進了考場才知道考試科目與範圍的現象,明白指出我們的選民就算熱心於政治,卻不能準確的掌握住每次選舉的真意;他們純粹只是「來投一張票」而已,而非已經對政治局勢了然於胸。這種情況是最危險的:胸懷熱血,卻將激情投錯方向,難保不會出問題。臺灣政治能在動盪中生存,我想只能歸功於民眾沒有真的願意焚身以改造社會的奉獻精神吧。因為最後只會耍張嘴皮子,丟丟幾顆雞蛋或叫囂,這一盤散沙只要多加一點壓力就很容易一哄而散,甚至落荒而逃了。人們將選舉看作是廟會的態度,實在不怎麼好,卻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However, 賄選的作用就在打開知名度。再怎麼說,給錢的同時也會遞張宣傳單,號召一下「請投某號」吧。而選民並不是多麼想「報恩」,他們只不過是到場後,拿到選票,看到最熟悉(看得最順眼)的人就圈下去罷了;正如 2004/12/12 所言。政見啥的不是重點,對國家人民未來的影響更是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因此,對於這些起碼是老一輩的人來說,假如不是忠實黨員,他們投的票其實並沒有代表什麼意義。從這點看來,臺灣的選舉還真是悲哀,而且越選只不過會越使我懷疑「現行民主到底好不好」罷了。當然,因為民心開化,現在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但起碼在這地方還存在啊。
2005/5/15
也有人認為賄選買票有效是因為選民會認為發錢的柱仔跤有權勢,能夠提供保護,當然選他。
2011/7/22

總統女婿代言臍帶血收1700萬

陳水扁總統家人女婿趙建銘代言臍帶血的案子吵了超過一禮拜,從上週末就看得出似乎有發展成罷免總統的趨勢。對這件事,這邊當然多少有點感觸。看到生寶出面表示,給他們1700萬業績卻增長一倍,其實滿划算的。而市井小民卻覺得不可思議,我不禁噗哧笑了出來。在我看來,雖然廣大的民眾跟著新聞評論起舞,不過他們往往忘了自己是因為沒那機會汙錢所以今天才有閒暇在這邊叫囂。人的自制力可沒自己想的那麼堅強。別說「他們是政治人物,理當具有比我們更高的道德操守!」或是「假如我是他,我才不會那樣子呢!」其實沒有相當覺悟的話,落ちるのは当然だ。今天和人一起喊打過街老鼠,卻忘了方才與人為了一兩千元而生齟齬,箭頭總是向外指,這不正是世人的寫照嗎?另一方面,讓我們回顧那些為了親愛的流行歌手或是演員而不擇手段(例如即使知道無理還是為其辯解)的 fans,不禁令人想說,除非對名人偶像或權力領袖都能像對親人或陌生人、罪犯甚至是自己一樣一視同仁,否則我們也不過是另一些拿石頭丟人(約翰福音8:3-11)的偏見者罷了。所以,請別忘了今天有可能因為他們身分地位造成生寶業績變多的人是誰。若生寶真的是因為這樣才賺錢的話(雖然我很不相信光他們兩個的代言就有辦法「增到一倍」,全歸功於他們怪怪的。不過有效果應是不容否認。),那他們當然有不是,但看到駙馬爺在用就一擁而上,現在態度又180度大轉變的你們又算什麼?(抱歉,或許這是不同人。不過,就算這部分不同,不還是用選票決定出來的總統嗎?)
前天女婿入看守所可說是最新高潮,加上民進黨自己人也鬧內訌,一時之間竟有分崩離析之勢。不過不愧是還有點經驗的人物。或者,因為昨晚宋馬會談之故(馬英九言關鍵要看民進黨「支持罷免還是支持阿扁」),今天看新聞就說四大天王發言鞏固領導中心了。再者焦點稍微轉向翻車案,以及新聞播出地下電臺支持總統的聲音,以及各相關機關(如生寶臍帶血銀行與華航)堅決澄清與否認;結果似乎已有點降溫。
2006/5/27

2006年中華民國鄉鎮市民代表暨臺灣省、福建省及高雄市村里長選舉

螞蟻兵團前兩三天再度開始今年的活動。這邊已經陰雨連綿兩禮拜以上了,雖然間間斷斷,現在外面正下著(大概)連續三四小時的雨。
2006/6/11

從剛剛新聞對政黨的報導,終於發現我長期以來對選舉方式產生領導人的方法感到的違和感。重點之一在現在的政治領導者已經不是把職位當作一種使命,而是工具。之二在人民對政治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激情與精力投注。而這在現在的制度下都無法避免。下面的沒熱情監督(事實上也不應該要到那種程度,畢竟大家把精神放在其他地方對社會會更好。),上面的又沒那麼多事可作,因此可以變些有的沒的,這也代表事實上並不需要那麼多人在搞政治。因此,我就想到,オタク文化作品中常常有用超級電腦來治國的事,像是アップルシード。雖然這也有許多問題,但或許亦是出路之一。
2006/7/19

2006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因為星期五下午手機再度沒電,加上充電器不小心鎖在工作的地方,本來今天要去拿的,想想還是懶得動。這種事情太多次,也難怪爸媽以及親戚要說我「人難找」了。這種情況下我原先是與世隔絕的,但中午還是聽到了國務機要費案偵結的消息。其實對這半年來的紛紛擾擾,已經不怎麼想再多贅言了。或許是因為湊熱鬧的個性改不過來,看還是會看,但是說什麼似乎都還不夠。看起來儼然已成過街老鼠的陳總統似乎想說,他因為以私囊墊付機密外交費,所以也只好拿私人的單據核銷國務機要費;因為他自認這樣基本上不算貪,因此雖然這以法來說是不可放過(注:而他其實連這點都想以「制度不周」來推諉塞責。),但照情理來說也無須下臺?看到臺灣的這些紛爭,真的會興起之前在 CLUSTER EDGE 等文提過的,「現行民主真的是最好的政治體制嗎」、甚至「是否算得上『好的』」的疑慮。總統到底該不該下臺?民主制度妙就妙在這:陳水扁是因為民意而當上總統的,而不是為了讓大家過得更幸福快樂。因此很多人希望他也因為失去民心而自動請辭,而不是為了這舉動能讓大家過得更好。你也許會說我這是詭辯、咬文嚼字甚至強詞奪理,但我所要指出的是,不是自己以為怎樣就真的對自己是最好的。人的眼界總是狹隘的,否則就不需「蓋棺」方得「論定」,亦不會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或放馬後炮的必要了。況且又不是說人很多就一定是對的。
本來因為不太想說什麼,想說這次也算了,不過聽到下個月要選臺北市長的謝長廷表示,本案多多少少會衝擊他的選情就覺得很感慨。先說明,我不支持任一方。之所以感嘆,是因為這表示了臺灣的政治生態恐怕還不夠成熟。我很想問那些會因此變卦的人,選市長到底和這案件有什麼關聯。難不成扁珍涉貪汙也同時代表謝出了任何(如誠信操守)的問題?但事實上就是會受到影響。而這因為是人性,恐怕也無法避免。我猜想無論民主多麼成熟,不修改制度的話,就是有人會投同情票等,這是無法避免的。以這角度看來,民主不能稱作是完美的制度。現行民主的另一個問題在,雖然由人自己選擇,但選擇的卻是被侷限的、不能保證沒有瑕疵的對象(最佳的選項不保證在選票上)。所以才會出現「從一籃 bad apples 中挑出個比較好的」以及像我這種「天高皇帝遠」的不投票情形。(我的話,多少也包括無法確定哪個才是最佳的。)要改革的話,最起碼得先將「人」的因素去除,甚至連「組織」亦同;例如易之以制度。權力總是使人腐敗,人,包括眾人,是不可信的。我們只能在許多危機中嘗試找出個平衡。當然,正如之前所述,當今世上也還不存在所謂真正完美的制度就是。只不過,真的要實行民主,要重視的恐怕不是實行的手段,而得了解其精神;舉例來說,合議的落實。不是說「我們有做到多數決定」就好,因為這並不是真的民主。接著,當聽到第三次罷免案「還要有近二十名民進黨立委變節,倒扁陣營才取得足夠票數通過」時,我再度察覺到違和感。我並不是覺得,應該修改的是 ⅔ 的罷免門檻;而是想到,或許該改的是政治生態:別這麼強調政黨政治(減輕政黨對個人或選舉人的影響力),或是允許個別黨員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這次罷免案)可以依自己的理想(應該說是所背負的選民之期待)作出自己的抉擇,並且不被處分,這樣是不是也就能避免這些傢伙只能充當花瓶,或是說難聽點,工具。其實這在之前也提過了,只是還沒有人大聲疾呼的樣子。就事論事,我並不知道總統在這件事上到底是否有罪,他是不是真的在「玩弄司法」,也不知道臺灣的司法到底能相信到哪種程度。我並沒像檢察官陳瑞仁一樣親自調查,雖然那不一定保證能得到真實。我只能說,以我所見的,許多歡呼的紅衫軍都是因意氣用事而興奮。不過,我的確也不覺得那些力挺的地下電臺有什麼公正性。他們之中許多恐怕都過於信任自己所想相信的了。而且,說個最簡單的,假如今天不是總統的話,會有能力在居家週邊架起拒馬、著急那麼多人共同研商該如何因應嗎?這種現象本身就是特權了。更重要的,是否有辦法解決現在新聞中似乎每個都只是在維護自己利益的現象?まあ、反正我不會去投票,或許在我想出解決之道前,一直都不會。恐怕,我這一生都不會尋得答案就是,畢竟我自己也沒什麼趨力或動機要這麼做。其他要幹的事、要思索的太多了。更何況這不像是個修改或融合現存制度,造出個「三民主義」就能完成的偉業。就算是共產主義的出現,都沒能完成這項「豐功偉業」。
2006/11/4

總統陳水扁國務機要費案

由各大媒體的結果(我並沒看過總統府記者會,不過這應該相當於明天大家普遍會具有的態度。)看來扁非但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反而以柔情訴說「我不會這麼做」。但無知不能拿來當作脫罪理由,(我也是繳很多學費才學到,原來這是人之常情。)而且他缺乏誠心歉意的辯解還搞砸了,讓大家以為他並沒反省認錯。假如他不是老謀深算、別有用心的話,我倒覺得他似乎對最終辭職的結果已了然於胸了。就算歷史會還他公道,司法可不一定會還他清白。畢竟他這種辯解法與我有得拚(當然是指下手的部分)。民意這種東西是很奇妙的,如今被操控(不用懷疑我用的這兩個字。這邊不是說有人蓄意,而是指人們的思想被影響或甚至牽著走。),大勢抵定(?大勢已定。許多人只看到他「不承認貪汙指控」甚至還強辯「有更多機會可以貪」、掙扎「自稱被判政治死刑」的部分。)。這麼說來他之前也多有賭氣的表現,這恐怕也是其中之一?「反正最後大概免不了下臺…」「我也看開了…」大致上就像這樣子吧。本來應該注意的是公眾對本事件的態度,但現在因為扁有點自暴自棄故,大家可能多一面倒了。看完網路上的報導,我倒是發覺,哇!原來當元首的真的有許多不可說的機密啊。這麼說來,如說的一切都是實話,並且心理坦蕩蕩的話,這傢伙也滿可憐的。再次強調,我純粹就事論事,不站在任何一方。本來我就是冷血動物了,尤其碰上這種短期內不會和我有切身關係的事。
2006/11/5
昨天說到扁的去留應該視各界對其記者會反應而定,並且因此推出他在此狀態下可能得被迫下臺。今天從事件尚未釐清,以一位嫌疑犯的身分應該怎麼做比較好來談。許多人說,在被懷疑的情況下,不如先停職,待真相釐清再視情況作為。不過這對「總統」這種地位的人是否是適用,或是在「停職」這項處理方式會影響運作下可否照樣實施,以及在這麼多人不信任,加上時限因素之下是否還能僅以此應對等,我並沒深入研究過。推測當然也行,但我所掌握的事實太少了,這樣推測起來需要考慮太多情況,會既麻煩又不切實際。綜合說來,我並不曉得總統最近到底有什麼非作不可的事,所以也無以置喙。但從我所能得到的資訊來說,就算他將職務交接副總統,似乎也無不可就是。事實上就有民進黨新生代立委鄭運鵬建議他「改用比較像是請假的方式」,換句話亦可說是留職停薪等待判決。因為反對的人太多,我的確也比較建議這種方式。昨今的言論我似乎是站在扁的一方?思い做しだよ。
2006/11/6
這次國務機要費縱使扁想維護對外關係,但結果似乎卻造成美國卡西迪公關公司與民運人士王丹等的困擾(其實是不悅)。依照網路上對卡西迪公司的重要性評價,加上本次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較有利,這恐怕將造成未來更為重大的外交困境。只能說扁說錯話了。至於解決之道,大概最起碼得等下一任總統,視其表現而定吧。卡西迪對扁可能不會有太大信心了。
2006/11/7
晚上有關下午民進黨擴大中執會的新聞陸續出現。對於「靜待司法程序」這結果,倒是覺得不算很恰當。假如不是有什麼非留不可的理由,為了稍微弭平漸漸高漲的群眾情緒(應該超過一半了),休息一下可能比保皇更合民意。不論有沒有罪,到時使其停權總是比一直堅持來的好講話啊。何況副元首也還是他們黨的。或許,他們是擔心此例一開,就可能造成往後無法堅持吧:連你們核心的都這樣,還有誰會支持?大概因為,這是提前宣布民進黨的崩壞?不過,這樣若有朝一日真的無法支撐,屆時不會死的更難堪嗎?在網路新聞上看來,整個結果有點強辯的味道了,反倒令人為他們捏把冷汗。除非,「南部挺扁選民的壓力」這個真的夠力的話。看起來,假如反扁選民們真的把高雄市長選舉當作發聲筒的話,那就很好看了。啥?北市?當下情勢預估是國民黨的…まあ、也有可能我看的報導有所偏頗就是。只是連臺聯都強力支援,該不會有內情?這場肥皂劇不知還要多久。雖然高潮迭起,不過終有點懈弛了。
2006/11/8
結果又是無所事事的一天。追了點新聞,雖然如同之前所說,已經有點倦了。現在外面吵得沸沸揚揚的是,儘管當下全國可能有選民的 ⅔ 都寧可阿扁下臺,但其人就是穩坐高臺上。於是就傳出很多陰謀論啦,像是「馬英九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馬欠缺這時該有作為的經驗」、「就因為要輸,所以得擺出一副『我很有義氣』的面孔。」、「2012年再決勝負」等。表面上我們所見到的,扁是因運氣好,有受到因黨團精神感召而支持的立委;加上才在 2004 CE 組成的立法院中,民進黨席次較多(過 ⅓)而拉不下來。但是說「民進黨、國民黨分別把戰線拉到2012年跟2008年」,又很不巧的期間有個大象徵意義的北高市議會議員暨市長選舉;就怕這些市議員候選人們不肯輕易放棄機會。其實民主搞到現在民不能主的狀態,已經是變調的民主了。如很久前說過的,說不定正是中國人這種天性,才使得不論是共產或民主,什麼主義在中國都會變質。也正因為這原因,我們小小年紀(比起美國兩百年)就能看到民主可以敗壞到什麼程度。是的,我漸漸覺得我們的民主可能並非「不成熟」的。相同制度下,遇上我們這些會鑽漏洞的臺灣人,要杜絕弊端也困難啊。
當然,我們也不能就這麼說那些全力護航的人都是為了一己私利。只是,就算他們有他們自認為了臺灣前途的考量,是否那就真的能成為臺灣光明的未來,那倒也不一定。舉例來說,在這狀況下說不定還是有人在背後要貫徹自己的理想。這可能是和美國打好關係,可能是在美中之間交互牽引等。對他(們)來說,要陳水扁待著只是一種方便的手段(雖然他們可能已經沒太大的優勢),因之才如此不擇手段。不過,話說從頭,他們這種理想是不是就真的是最好的?遠景大家都會說,要讓臺灣發揚光大、人民安居樂業等等。這點對注在這裡的人們來說,的確是絕大多數都能接受的。但依附美國是某就真的能得到期望的保障?或是居間牽制,是否真有能力能如願以償?這恐怕就不是他們能保證的。當然,對這種情況下的他們來說,等著看好戲的普羅大眾、紅衫軍、單純聽從黨中央指示的大部分局外立委們,以至自以為深入了解局勢的媒體人都太淺薄了,這些人不會了解他們的苦心。只是,他們的冒險可也不見得就能導入光明的未來啊。ま、其實這也沒什麼。這一點就算是在昇平的年代也是一樣的,他們都在投注。我只是懷疑,是否真的有如同我說的,這種程度的幕後黑手,以及他們到底有多少把握罷了。臺灣人太少了,少到很是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有此等有志之士存在。而那或許也不是我需要操心的。
聽說了 Harry Frankfurt 的 ON BULLSHIT,南方朔譯作「放屁」。簡單的說(雖然還沒詳讀過聽說富含哲學氣息的原文),現代流行的「客套話」、「政治話」,這些謊不謊不是重點,重點在顏面顧不顧得了的話都是bullshit。像是「我們會嚴格恪守法律,未來也永遠不會變。」重點不是在真的會尊重法律或會不會變,而是要「請你相信我們很正派」。但是其目的在保全自身。「我們會虛心受教,接受所有的批評,提出改進。」重點也不在強調會改進,而是在「請你相信我們會改過」。但是其目的在贏得關係。「清廉救臺灣」救臺灣不重要,只要你相信「大家都討厭(別人)貪汙,所以要把貪汙的打下臺。」就好。但是其目的則是打倒敵人。而像「個人的去留微不足道」,這種自然就不用說了:「請你相信我不在乎」。其目的亦在獲取信任。如同以上所言,這些話都被武裝得歪七扭八了。最近甚至還出了更經典的:請媒體「回到正軌」,就是國務機要費沒有一毛錢流入總統口袋,不要再將焦點轉移到個案上。反正掰來掰去就是要講「我沒罪」、「不是我的錯」就是了。只是,在人民將選票投給他之後,這種表現實在有種「投資?你就把錢交給我就對了!」的感覺。就算真如其所言好了,也算是應對失措吧。其實也不只政治人物,正如 Harry Frankfurt 所言,大家都是這樣子,這已成為通病了。舉我為例,雖然之前也不是很會,但換過幾個工作後,要不會也困難了。這就是現實(臺灣)社會啊,不會戴高帽是活不下去的。
話說之前的新聞常常是單篇報導,但現在某些網站出現了系列文章。的確,像最近的紛紛擾擾,依照事情緣由,讓讀者解其奧妙的確是較體貼讀者的做法。雖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適合以這種方法呈現,但我相信若是能在第一時間搶先報導,而後又循事件演變深入分析,這一定能虜獲更多觀眾。
順帶一提,有關最近扁兒女在美置產的爆料,邱毅之所以會被眾媒體圍剿,除了臺灣大眾媒體喜歡湊熱鬧的天性外,我也懷疑是不是有內情。當然,實際上我了解不多就是了。只是為何各加總是要強調以「令人懷疑的」相稱,這點也頗為令人懷疑啊。另,我的確相當懷疑假如第一家庭真的會貪,錢可能放在哪(當然不會在臺灣吧?)。而像憲法第五十二條釋憲案,也過於瓜田李下了。啊、無論如何,以我所見片面來置說辭,恐怕也不能說是公允就是。反正政治評論就是這樣子的東西。
2006/11/12
對了,大家好像都把公投視為唯一手段(因為料到其不會自己下臺)?不過以我的角度來說,我本來就對人民不信任了。現在要投,也不過是讓人民發洩怨氣罷了。
2006/11/12
工作時聽到首長特別費的問題,突然想到,假如有一天人們發現只要是人就逃避不了「總是朝有利的方向看」這樣的問題,每個人都會犯下這種(照他們所言)沿用對他們有利的習慣的錯誤,(假如今天情形是當首長無給,每個月還得自費十萬,加上還搞成地位低下,撈不到油水的話,縱使過去也是這樣,看他們不哇哇大叫才怪;誰會像現在一樣睜隻眼閉隻眼?)那麼大家會有什麼樣的覺悟?所以我才想,現行的民主實在不是個完美的制度,他同共產一樣,若沒其他配套措施,還是會栽在向利看齊的人性上吧。(念のために一応言っておくが、這邊的利泛指「好」的東西,而不單純指利益或權力金錢。)因此,我也想到了,可以寫一部小說,讓大家紛紛揭露上位者的瘡疤。而當最後人們發現自己在相同狀況下也會做出一樣的舉動時(也就是說他們的告發形同指責人性,說極端點就是「身為人是種錯誤」),大家會怎麼想?而今,我比較有興趣的已經不是到底誰對誰錯或是誰應該受罰,而是這件事會怎麼被弭平了。想也知道,這些人之前只是隔岸觀火,但當燒到自己身上時,既然全部上位者都有份,到最後一定會大家都沒事的。臺灣的民主法治還沒到達所有上位者都犯錯,而能將其全部繩之以法的程度。就算是大眾媒體也會被操控吧,沒意外的話很快就不會有聲音了。所以說我們是容易被操控的愚民啊。現在看來大家可能會以「襲以成俗」來赦免這些上位者。說的更明白一點,就是「一兩個人犯錯,那當然是大錯。可是每個人都犯錯的話,那就不是錯了。」天知道這什麼歪理。假如有一天我們遇到這種事而能見到輿論要求所有上位者下臺,那我可真的就開眼界了。可惜,現行民主制度下不會發生這種事。
然後回來聽到陳致中「不排除會採取法律行動」。總覺得「前往某某法院(地檢署)按鈴申告」或「採取法律行動」這些詞對現代臺灣人,尤其是政治人物來說已經成為一種作戲,其真正目的是「非如此不可表明自己的清白」的心態,因為我們強調自己是法治國家,因此法律就成了最後一道防線。但事實上法律通常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更有甚者,因為人性使然,法律會變質,進而保護壞人。所以他們真的要表清白,可不應依賴法律啊。法律對現在這些位尊勢重卻有權無責的人來說,許多時候只是種工具罷了。這還真是矛盾啊。とんでもないお茶目だ。
2006/11/25
對於今天聽說丟臉丟到國外新聞,有種說法是該關的早就關了,在現在這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後腳剛出的時候動作頻仍,很容易引發人們的政治聯想。這種說法也有道理,不知為何事發至今都快三個月了,(對沒有很注意的我來說感覺上)才突然這麼大動作。只是實情對於外野的我們來說總是撲朔迷離。
2008/11/12
又聽說有人拿「歷史共業」來比擬特別費案,不禁要感嘆。所謂歷史共業,就是很多人看到路邊插著許多支冰,便躡手躡腳把冰摸走了。等有人過來東張西望,瞄到自己手上拿著乾掉的冰棍,卻大呼冤枉:「我不知道隨便拿冰吃不對啊!你現在才告訴我!不知者無罪,你的冰不見活該!」
2013/6/10

前天立法院又鬧出笑話,看了一下新聞,這次搞得中央政府總預算案(96年度共1.6兆)首次未能在會期內通過,也使得 GDP 可能降0.25至0.3個百分點。兩大黨互踢皮球,結果沒人負責。媒體態度基本上似乎兩方都不支持,他們不但丟臉丟到國外,辜負了選民的期望,還造成大家沒必要的損失。在我看來,治標方面我懷疑出了這麼大的失誤,他們怎麼能安心休會而沒想到隔天再拚,沒通過就不休假。(畢竟他們的立場不同,不能說「我也得休息的啊」這樣吧!)雖然院長王金平說29日要開談話會,那也是十天後啦。治本方面,我越發的覺得規範立委的制度不夠嚴謹,竟然讓他們有辦法搞出這種名堂。當然,這免不了又要提到之前 2004/12/12 提過對當下民主體制的疑慮:我們現行的並不是完善的民主。政客過於短視,且我們還有可以辦得到卻沒做的事。而在更基礎的立足點上,我甚至懷疑「民主」到底好不好。或是說,我們已經把所有想的到的好東西都貼上了「民主精神」這個標籤,所以「民主」已經變成一種理想了(反正你所看到不好的都不符合真正的「民主」精神)?
2007/1/21

無須統治者的政制

最近爭總統大選議聲又起,我不自覺想到為何我們只能作選擇,選項只有這些弱肉強食下的既得利益者。為何我們不能讓元首成為一種虛位,不管是誰來當,國家都能走在最佳的路?或許我們可以設計一種元首及上級(例如立法與行政院)只能完成眾人所同意的政策這樣的制度;每個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政策,而不只能選擇這種配套式政策的方法。這或許得讓每個人發言的管道更為暢通吧。對於上面,還有很多需要解釋的。
2007/03/03

臺北市長馬英九特別費案

這次換馬英九被起訴了。OK. 在開始今天的閒話家常(其實盡是不著邊際)之前,我想應該先述說一下我的立場。基本上我暫時是站在馬的一方。原因為經過這幾年的觀察,我覺得他跟我一樣的へたくそ(なにそれ)。我到晚飯看到新聞才知道有這事,然後就是不管怎麼轉,各家新聞全都在報這件事。看到馬所開的記者會,先大聲說「參選」,然後就吐一堆口水(假正義之名),我只疑惑不知稿子到底是誰幫他寫的,看到的有幾個會以為他這麼做很有誠意?馬與陳給予人的最大差別大概就是誠意問題;在中國上古史綱與前幾天日記中提過,民無信不立,馬大概就是要表現出這種感覺吧。不過,在危機處理 SOP 中,這時應該表現出的並不是以強硬態度抗辯,而是誠懇的道歉並負責啊!
晚上又看了一些評論節目。反應還是兩極,中間天高皇帝遠,不想管政治的一點聲音都沒有。文茜二重奏中陳文茜力挺馬,已到出現情緒性辯護的程度。至於偏民進黨的三立新聞臺大話新聞則一貫的批馬,主要方向如對照當時陳起訴時馬的態度與現在國民黨的表現,以及拿出起訴書明指罪證、舉檢察官侯寬仁的話責其不正。
以我所聽到的二手說辭,綜合起來情況大概是這樣的:馬當時市長任內其實和陳一樣,依循潜规则以私人用途納特支費,但這確實是於法不合的。而他在偵辦中途反覆掙扎,結果最後留下了個證詞前後不一的罪嫌。假如他真的想說司法不公的話,我想他搞錯方向了:警察抓到你闖紅燈就是闖了,沒其他話好說。他頂多也只能抱怨「為什麼光抓我」雖然這在罪證確鑿下算主張不法之平等;不可要求自己免罪,只能怪為何沒把其他人也一起抓出來。且我想這也不算惡法:你能想像每個人都不管紅綠燈嗎?但他的確還留了個特權,拉其他人下水(說「是他先闖的」),這在現實生活中可沒有啊!但我最期待的如同之前所述,是將這些遵從暗規的傢伙們(包括各級首長)全部繩之以法,然後人們才知道原來上面的沒一個可信,然後人們又知道,假如是自己當上那職位,那今天自己也會被起訴定罪。事情果真鬧到這程度的話,那就好玩了。可惜不會有人這麼做。今天就算最激烈,大概也只能把四天王拖下水吧,沒得讓人們了解到自己的人性有多矛盾,而中國文化的黑洞(參考醜陋的中國人又是多麼難以逃脫,黑到入境隨俗的美國人也像 Ethan Gutmann 在 Losing the New China 中的描述一樣。
因為對實情沒有深入理解(消息來源過少),我並不想對未來局勢作出太多臆測(大概也不會中)。不過我只能說,我終究不會投票吧。時候還沒到。假如是我的話,怎麼沒想過要一走了之呢?同潜规则中所述,現在已經不流行「反正都要黑的話,最起碼我不會那麼過分。」這種東西了啊。那麼,我們就看看大眾媒體接下來幾個月的表現吧。媒體可以左右輿論,而當下多數似乎都還是同情馬的。
假如我想再這麼評論下去的話,應該要將歷史、心理(這個倒是讀的比較多)、社會以及政治等數門學科讀通,並有辦法拿到一手資料再來說話。不過,讀過以後就很容易滿嘴都是他人之唾了,所以到底是要讀或是用自己野性的直覺,(好吧,我承認常常不準。)很為難啊。
2007/2/14
現行民主一大弊病是很多輿論漸漸代表的不是大多數,而是較少部分,卻勇於發言表現的群體。大眾媒體也是,說「過年出遊,處處人山人海」、「九天年假很多人選擇出國去玩」、「豐盛的年菜總是少不了大魚大肉,多數人過完年都攝取過多熱量。」其實都僅是指少部分人。雖然我們會用民調等手段來彌補這種缺陷,但範圍畢竟過於狹隘(不可能什麼都調),何況臺灣的民調還是有名的不準確。
2007/2/15

繼前幾天修改過 2004/12/12 選舉制度打從根基上絕望般的錯誤假定後,今天因為看到新聞,忽有所感。其實這也是很早前就提過的觀念:就算我們的制度允許我們選出有能者,也會很容易為多數所把持。多數不代表正確,愚民總是被牽著走。再進一步,就算都不是愚民,我們還是會受制於自己的短視近利或對局勢判斷的不夠周延,要不是多數犧牲自然或少數(利益總量固定),要不就是愚民被少數產生的輿論、大眾爲偏頗的現象牽著鼻子走;誰能保證自己做的決策一定是最好的?還要講下去的話,好的制度即使碰上意外發生的情況(如天災),都應該能考量到。雖然要因應不可抗力情況是有點強人所難,但確實是一個全人類規模的制度多少應該顧慮的。
2007/4/17

看了幾分鐘民進黨內總統初選最後一場政見會,發現他們竟然還在族群議題、協調島內各團體間利益衝突的低層次上打轉,就沒気力再聽下去了。如同前幾天所說的,既然是正式辯論會,重點應該在全島利益,矛頭應該是未來而不是把精力拿來攻擊別人。後來又聽說2007/1/21提過的總預算案竟然還是沒過,不禁要感嘆這是不是因為與大多數人沒有直接且顯著的利害關係,所以被他們忽略了。不過,大概怎麼說也沒用吧,最近幾年不知是錯覺還是怎的,臺灣民主似乎越變越糟了。順便一提,我想總預算案兩黨都有過失。國民黨要卡固然手段不佳,民進黨要堅持選舉既得利益亦令人不齒。我敢這麼說,今天若兩黨處境對調,他們還是會上演相同的戲碼。反正這些人現在已經越來越明目張膽了,接下來就看他們繼續耍猴戲吧。
2007/4/22

閒逛中發現本次2007年東京都知事選挙立候補外山恒一的問題発言,「こんな国はもう見捨てるしかないんだ、こんな国はもう滅ぼせ!」、「諸君の中の多数派は、私の敵だ!」、「もはや政府転覆しかない!」、「選挙じゃ何も変わらないんだよ」等的,再加上最後中指的手勢,可說相當令(絕大多數)人噴飯。像這種開口不留情面的的確容易造成他人的恐慌。不過比起來本地的情況並沒好多少啊,老實說。嚴肅的考慮起來,他的行為多少有點模倣犯的味道,與自稱「唯一神又吉光雄・イエス・キリスト」的脫線激烈行為相仿。更糟的是這種行為不能真正實行於現實中。就算如他所願聚集了一堆人,我很懷疑他能拿這個多數人所把持的社會怎麼辦。しかし、たとえ彼の言葉は出鱈目が、一つの問題を引き出した。現行民主對於少數來說是完全沒有保障的。不論怎麼掙扎,他們就是不能贏得選舉。因之衍生出了如遊行、絕食抗議、上電視影響輿論或武裝衝突等的手段表達少數派的意見,但這不總是有用。無論如何,如之前所述,最起碼多數的意見不總是對的,因此靠著選舉的民主還是有缺陷。一旦制度有缺陷,Murphy's Law 就有發揮空間;不求改變的話,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2007/5/6

看到五分之一的美国人仍然相信地心说這篇,加上最近公投的爭論,不禁想到先前曾對當下民主體制有疑慮,民主真的是好制度嗎?除了 CLUSTER EDGE 提過的,我們很容易選擇比較親近或認識的(而非最佳)人選(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何者是最佳,只能盲人摸象。)、多數決只能說是公眾的私心(更糟糕的就成為多數暴政),不表示一定會是最佳決策等等因素之外,人也過於容易被操弄(曾參殺人、三人成虎啊)。這篇文章還說了:我們要投票前,最起碼需要了解這些選項各有什麼意義。但現實是,我們容易被操縱、有私心(例如不會投「希望在家旁邊建掩埋坑」的票)也就算了,我們往往不了解內幕,了解了也不見得能預見最佳抉擇(那是極少數人能作的事),尤其在這些選項充滿利益衝突,或是被選舉人不具遠見時。看到各家新聞紛紛以長時段介紹今天的「焦點」,英國名牌環保袋一個臺幣5百元平價限量行銷時,我不禁更為為民主擔心。這報導是說 Anya Hindmarch 的 I'm Not A Plastic bag 購物袋一發售立刻造成搶購,人擠人造成 8 位傷者,微風廣場處置是寸步不離,讓傷患沒機會表述意見。這招似乎頗好用。從此例我不僅體會到,「名」牌、偶像明星以及吃氣氛的館子(光是裝潢典雅,一餐五六百的便宜貨:這種東西月領兩萬的怎吃得起?)都是把人耍好玩的之外,我們還看到,為了一個小小袋子就可以搶成這樣,又能期待我們有多少理性來選擇最佳未來呢?
2007/7/6

聽說 New Zealand 把 Police Act 草案搬上 Wiki 給人改,我突然想到,民主從雅典城邦全公民直接參與演變至今成為間接的形式,在網路發達後,是否有機會再次回到全民參與的模式?在某些地方或許可以讓人任意發表意見以及更改法律,並留下為何這麼改的理由;甚至可以在文章某段落席地(這裡應該改成即時)辦場投票,擬出大部分人較可認同的實行方法。而法律可能還不會永久定讞——最起碼改動的頻率會高些。現實社會不正是如此?但我相信要比民主的話,這種方法還會更徹底通融些。打個比方,現在的方式有點像經過經過大小中盤商在買貨,一旦自己可以掌握時,就可以擺脫剝削(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直接網路下貨(制定遊戲規則…不、法律規範)了。雖然這或許還得經過試驗,並且得有更高的民眾水平才可能完成(擾亂分子太多,或都沒人編輯也是很麻煩的事。),並且不一定能完全取代,但總是多了個可能性。
2007/9/27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一禮拜前喝完的茶沒清掉,回家時發現生黑黴了。なんて恐ろしい。今天精神不太好,很想睡了。
關於 DM,更準確的用詞應該說是型錄:"DM" 這詞在臺灣雖然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抓來問問,知道這是什麼的應該不多;倒是以為這是產品目錄之縮寫的可能不少?(最起碼我自己打從第一次聽說這詞之後,到現在追根究柢前都是如此。)要不就不會有人把線上型錄當作 EDM 了。[補]
雖然是馬後炮兼自言自語,但對於這次謝長廷會輸,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許多民眾覺得民進黨這八年執政臺灣每況愈下,加上馬英九令人覺得形象清新吧。只是他也不是非常理性就是。像是他說選舉結果代表人民支持他們「完全執政、完全負責」,我就很想問投他就表示可以「完全執政」了嗎?這不會是語病或是過於興奮了嗎?まあ、どうでもいいんだが。不會有人在意這種事的吧。 我的態度還是一樣,「只能痛定思痛,把目標放在四年後。」這種話只能讓我體認到臺灣民主的不成熟:大家都把政治生命看得太重了,但選舉的目的不是要執政,而是要給大家幸福啊。所以任何黨選舉失利一點也不值得遺憾,任何黨勝選亦不足以興高采烈(更甭提洋洋得意),謝票或許也是不需要的:重點不在選舉,不在「守護臺灣的民主」,而是大家的幸福啊!光有民主,沒飯吃有啥屁用?不是說民主不好,但我們已經過於偏離焦點了。若紅著眼眶「太可惜了」或大呼「好棒!」會是社會一般性的見解,那麼對這些心中選舉掌權、政黨比自身可見的未來更重要的民眾,我其實依舊不能期待什麼。雨、降り出した。もう眠い。
2008/3/23
接續昨天的話題。看了台湾选举的结果和意义,裡面「台湾选民期盼重振经济,同时改善与大陆的关系。」這句很像是說「臺灣人都(僅)強烈的重視與大陸的關係」,而且很是站在大陸立場的發言。事實上要說我們的關心,與美國的新聞說不定比大陸的還多,所以不會只考慮大陸。我們的經濟也不會因為只開放三通而好起來。應該說,內部的原因占更大吧。以此我想到,第一:我們常常不自覺的將自己的立場泛化成公正客觀的理性;最起碼在上文中,臺灣人對大陸的關係,其實沒有作者想像的關注那麼多。所以要把這當作「台湾选举的结果和意义」一般全盤性的結果,言過其實矣。這種過失在之前也提過,我本身亦復如此;但我現在還是沒法子完全脫離這種非理性的思考方法。第二,很多人都誤解了,包括當選者本人:今天某人會敗,某人會上,大多不是因為選民肯定了當選者所有的政見,而更大一部分是因為他是 bad apples 中長得比較好看的。我們無法見到誰一定能帶給我們完全光明的未來。而還有更多的,是選民因為自己的情感因素蒙蔽了理性,而不是為了全團體(或甚至是自身)的未來而投下票。雖然這事實相當悲哀,卻也無法在短期內改變。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先理解到,當選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甚至不能表示自己的政見已經被廣泛接受。人民是盲目的。愚民泛流,選舉的效用就不若我們所預期的大了。 啊、話說太重了。駄目だこりゃ。聽聽就罷,這種話太傷人了。很多人想說「我不是愚民」,包括我自己。但看看人云亦云——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云亦云 - 译言翻译)(原文I Can't Believe My Eyes。話說這一系列大多早在社會心理學就讀過了。但現在再看到,還是能回味。部分甚至還有新的體悟。),「愚民」或者說迫於人際壓力而附和他人說不定還比較正常。我直到今天還沒看到有哪位讓我熱血沸騰想要投的就是,雖然出了這句話肯定又有人覺得不以為然。(輕微一點的會說「政治冷感」。)
2008/3/23

八八水災口水戰

八八水災對政治的影響居高不下。對國民黨不滿的人(如部分民進黨人)恰好抓到一個天大的把柄,與認為對政府處置不當的人們一同大聲譴責。臺灣政治這麼一來就成了負面感情的口水戰。一堆人叫囂半天——當然不能說實質都沒做——但比起發聲的時候那種激烈感情(批評通常都是針對側面的對象,這次到現在是馬英九。),對實際上真正的目標(例如這次是災民)能發生的作用不大。(當然我本身也不好說這件事,因為我沒做什麼。但無論如何,罵了一堆卻沒實質效果不見得就是好事。…と言い張るしかないね。)看看吧,政論節目上個十回或網路上的漫罵怒斥來個十天,對馬與災民這兩者誰的影響會大些?我覺得很多人都把焦點放錯地方了。開始沒幾天,全島還在對災害的重大程度越發瞠目結舌時,就在追究這邊或那邊的責任。(例子之一,民代批劉揆「莫名其妙」。)我並不是說馬總統或政府官員就沒錯,但事情都還沒完,現在是搞秋後算帳的時間嗎?其實今天就算是民進黨的立委去探視災區,難不成就比國民黨好到哪去?甚至,我猜就算今天總統是謝長廷,小林村的同胞大概還是難逃滅村命運吧。也就是說,根本之道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好的機制,讓這種事情不會發生,而不是天天吵誰又做錯了。(這部分我的意見請見 2009/8/12)而當下民眾真正該去注意的則是,在能力範圍內,我們的行為有沒有建設性(能造成「良善的」、我們所預期的改變);以及假如有更具建設性的行為方式,我們是否應該先做更有建設性的。而不是隨風起舞。因此,縱使政府與官員有過失,在這緊要的時刻,比起把目光放在批判政府的過失,不是有其他更要緊的事嗎?我們是不是該把焦點導正到救援上了。或是說這些都是我的誤會,電視上所看到的只是大眾媒體所導出的假象?
話說政治口水還真是是容易源源不絕的東西。由這角度切入有你的道理,但從反方向又不能說錯了。每個人都有其立場,而說出來的話幾乎都有可被攻訐處。就算話本身堂堂正正,也難保被斷章取義,或有人從發言者其他時候的缺失下手。政治,就是人性啊!
另外,近來取材多偏向國民黨,主要因為我覺得救人比爭吵重要。但這僅僅是個人主觀,並非絕對客觀。不過我懷疑絕對客觀在這件事上面到底存不存在就是。能在蓋棺論定時說這些話也算公允,可能也就夠了。
2009/8/18, 20補

2010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

之前說過,我不覺得民主制度,尤其是以選舉為主要手段的民主,對人們是最佳的政治制度。看到電視上候選人們的謝詞,我依舊不住地感到彷如猴戲。其實當官是很累的,又有一大堆責任。之所以候選人們都能這麼熱,有利可圖是很大的一項原因。若當官是賠錢生意,看還有幾個人要出來(那恐怕得有被罵到臭頭還不改其衷的堅強意志)。但沒人出來又是麻煩事。或許未來有能力造出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生命後,我們還可以建起決策機構。他們能夠在做出決策的同時說明其理由,同時我們仍掌握有對任何時刻任何決策的最終控制權(「控制」對膽小而具有恐懼心的人類來說是很重要的。當然,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預防機器做出「人類的存在對地球生物整體有害」這樣的判斷——就算這若是真確的。雖然我相信在做出如此判決的同時,應該也能導出「人類的存在為宇宙帶來新的可能性」這樣的答案。)。以機器做決策的議題在アップルシードErgo Proxy 等文中提過。雖然這些「人造」意識不見得總是能做出最佳策略,更不可能滿足少數人、甚至多數人的期望(所謂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那個欲求。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人以至人類整體的慾望不見得就是對人類整體或個人最佳的決策。);但當每次其作出的決策都被證明是最佳、甚至能優於人類所做的時,那麼人類應該也就能放手了。屆時,民主、選舉應該都成為歷史,我們不再為選情激忿高昂,而再也沒有人能以同樣優良的效率擔任決策者——再怎麼說,沒有人能像機器一樣不用吃飯,自己也不需要生活費、零用金、交際應酬等。在那之前,則恐怕得先參考一下 2011/3/23 21:08:26 的說法,改造一下制度吧。想想現在的候選人其實大多仍不是為了群眾或人類整體才抱持熱情。也因此這些官員才是有給職。人畢竟有其人性以及慾望;若所有官員全部變成基本薪資,而制度仍能運作得很好,那可真是大同世界了。但機器還不需要對自身心理或物質上的慾望。
另一方面,臺灣人太會鑽漏洞了。而我們選民的基礎又是選人選黨(因人情)不選政策與政績(不依理性。或許許多人還覺得理性啥的沒有用呢?)。因此各競選方盡其可能以吸引注意力,而非推出政策的方式操縱選舉,到最後辦事只是附庸,跋感情、耍手段(在前兩三天至一禮拜出大事件)等才是真的。
2010/11/28

今天回來還是盯著電視新聞看,但已經沒啥地震新聞,卻多了些譁眾取寵。(ま、要說營養的話,其實都沒多少。)接下來的言論得要先加些但書:我不全然認同當下臺灣任何的政黨,無黨無派不信任何宗教;而我自己非但沒能力達到我批評所依據的理想,也沒那意願去實行。重複一句:我頂多只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不過,我知道無論加多少但書,反正都只會招致群毆罷了。不用提醒我。
剛剛聽到新聞面對面蔡英文談社會改革,提到應該要作「社會說服」。突然覺得以現下臺灣的局面,一個要大刀闊斧改革社會的領導人,恐怕得要很 dynamic(領袖魅力),並且具感染力。老實說我不覺得蔡英文有這能力。我也不覺得臺灣我所知道的哪個政客有。事實上就算有這樣的人,我還不認為出來對大家會是好事。舉個例子,Hitler。所以,我想在作「社會說服」之前,更曲折但長遠之計的方法應該是作社會改造,改造人心成為以理性而不是以感性為訴求的社會。改變使我們即使面對核災,政府也不需要做任何安撫人心的動作,只要清清楚楚把所有事實攤在陽光下即可。讓政府無論推出甚麼政策,都可以不必只提好處,而可以連其可能產生的衝擊也一併做出警戒;而政策依舊可以在認同中施行。我覺得,這才是重點。以當下的臺灣,就算有好的政策,還是會被容易受影響、以激情而非以冷靜來思考的群眾所攔阻。不過我相信這不會是簡單的事,即使大家都做到了,若矯枉過正成為機器人一般的呆頭鵝,臺灣之光運動明星也都不再發熱發亮,似乎也不怎麼賞心悅目。
另外,我總覺得更理想的政治體制是無論是誰有他的抱負,那麼就應該能協商,最終達到主事者接受其建議,或是他被說服的結果。說明白點,我的理想是選誰上臺不重要,不論是誰做總統都應該走到相同的路;甚至於以這說法,民主制度有沒有選舉的存在都沒關係,總統大選甚至黨派之分其實是多餘的。若都是為了大家,那麼不用等到自己做總統,現在就可以提出這些建言了。但他既沒能詳細的提出(可能是因為他沒想過,可能是因為他認為提出了也沒效。或者是實際上確實也沒效。),也沒能被說服,而只能期待自己當上總統後能夠完成這些壯舉,並提出對時政的批評。批評無法解決事情,只能把人拉下來而已。臺灣的人們還欠缺理性思辨的精神;就算資訊再透明化,就算再有理,很多人還是很難被說服。畢竟政治有很多賭注都放在未來,每個人都能夠出一句「你怎麼知道一定會那樣?」。是啊,沒人知道事情會不會真的那樣。無論是哪一方都沒人知道,包括支持與反對的都一樣。以這邏輯來說,根本沒人是對的不是嗎?說實在,我覺得以為當上總統就能如何如何是不切實際的,現在的臺灣人權觀念(更應說是偽個人主義)高漲卻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大商賈以公司利益而不是以整體(包括眾人與環境)未來為重,大家都不容易調整。因此,我不覺得就算是他上臺,能達到我所期待的結果。當然,我也不認為現在所知的任何人或黨派能達到。大家都只是在說漂亮話而已。果然是 bad apples。不過,重點是沒有人知道該怎麼成為好蘋果。這真是不太妙的事。
2011/3/23

政府的功用與人類對自身的過度保護

睡了二三十分,稍微好一點。今天提提關於公家機關存在目的的另一項感觸,以及似是而非不成熟的批評。法令提出要職員要辦那些事,然後職員告訴上面的人說,我們做好了。但這些事其實對組織機關真正的目的或許沒啥關係。也就是說,有些事,應該說有許多事就算沒做,其實下面的單位都還可以自己運行的好好地。直到可能每十幾二十年,意外發生。這麼說好像上級機關不過都在打混摸魚,那我們到底要政府這東西做甚麼?看起來主要就是預防萬一、支援運行或讓下級機關運作更為順遂。上級總會不斷來文要求下面做這做那,但許多是提醒性質的。要知道下級有沒有完成,除了從例行成果報告發現異樣(例如沒交或做得太好)外,通常有兩種方式:抽查,以及真的遇到「萬一」發生。抽樣不用說。當有朝一日問題發生,這些事沒做的時候;上級就能拿這些東西,說我這已經告知你啦,那已經跟你宣導過啦,你沒做是你的問題,種種好聽的脫罪辭。當然實際運作上,上級長官在當代民意為大的潮流下,也會一起被要求負責,沒做好要下臺之類就是(所謂概括承受或許會讓某些首長不以為然);雖然其好歹在良心上沒那麼過意不去,可以說我可不是「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該做的我都做了啊;我問心無愧、君子坦蕩蕩、一片冰心在玉壺等等。然後多一次教訓學一次乖,改改法令或是再一次大舉動員(例如本次地震後各機關加強複合型災害防救演習。要知道這東西在以前可是連聽都沒聽過啊!),然後過幾年沒遇到萬一、看似不重要,大家又攤下來了。
我的重點在,現代社會組織與過去有很明顯的區別;我們有太多事都有規範,其實也都是因為自己或他人遇過而學到的教訓;但我們花了這麼多精力,甚至比花在組織第一目標(組織表面上的招牌,像外交部要打好對外關係)更多的精力在上面,是否就如預期,總是值得的?或者有沒方法在某個方面、某種程度的減輕這種負擔;除了減少社會成本,也讓大家(公家機關的人之類的,或是為消防法所苦的夜店老闆←笑)心甘情願去做?或許有些時候,我們經年累月所付出的成本,已經超過意外(不可抗力)事故所能造成的損失。像建築這種一拖數十年的固不用說,沒在一開始規範確實容易造成之後的災難(因為橫亙時間過長而遇上「萬一」的機率相當高)。但不是所有情況皆如此,尤其是那種很久才出一次的「萬一」,碰一次雖然大家馬上會很緊張,也花了許多資源演練;不過下一次出現時大家都已淡忘,造成之前所花資源白白投入的狀況?上位者當然會說「這還有啥好溫存的?反正該做就做,該就殺,沒啥好說。」但我考慮的是人性:對這種不常出現的風險,就算上面苦口婆心,但在長年沒做也沒出問題之下,總是難保出現陽奉陰違的虛應故事。於是隨著要注意事項變多,最後甚至可能到檢討之下,會訝異於為何這項業務這麼嚴重,嚴重到一個人依常識不可能完成(例如每天幾十幾百項例行檢查,與為預防意外設置的業務)。但更多的情況是根本等不到那天,承辦人員就開始打迷糊仗渾水摸魚,以致換職位了。真的督促太嚴,造成的結果就是人都跑光光,沒人要做。換上一般企業,過嚴苛的工作環境與不相配的薪資會招不到人,是一樣的道理。但沒後臺的小公務員不能隨便跳槽,更沒資格請人關照工作量。這種情況下,鑒於人的惰性與能力所及,有時要歸罪下面的人沒做是很殘酷的。當每天面對大量辦不完的業務(好吧,或許不是每個都這樣。但這裡就是要討論長久下來,日積月累,這種例行公事只增不減之下出的問題。且以「辦不完」脫罪不是重點。沒聽過視神經適應嗎?),卻又不曉得哪件事民國幾年幾月幾日(本地成句,指天知道哪時候)出亂子,加上沒做也不見得會無法交代下,這種可能性是上級組織與制度必須考慮到的成本,而非一味怪罪下面的人沒做。所以應該如何改善這種弊病?此外我們喜歡講人權、正義,但「正義」不見得總是我們以為那個。例如郭凯提到最近聯軍仰仗「正義」進軍利比亞的問題。現代的戰爭其實還是那老套:只要師出有名就好。但到底要多有「」才夠支持進軍?其實大家都是一丘之貉,自己擁護著自己的正義。而我們還沒提到假如是人類當前整體價值觀無法圓融的狀態。例如人類對自然的侵害,造成近幾天柴山獼猴的問題。但人類總不能忍受為了生態,自己縮衣節食甚至(達到實際上應該的)篳路藍縷。於是我們為了「人身安全」砍樹殺熊虎並打著「迫切糧食需求」之名開發原始地。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要維持這種例行公事嗎?別忘了前面才說過很多 routine 都是以「安全」為至高無上不可侵犯之理由。所以為了用路人安全,把山地林區道路旁樹木全砍掉是他們的義務。你可以說這是觀念上的錯誤。但在人沒學得教訓之前,又有誰知道那不可以?又有多少沒見過棺材的人,就算知道那不太好,卻仍然說「有那麼嚴重嗎?生命比較重要!」的?
所以,公家機關的存在目的之一雖是為了避免這些可能遭致傷亡的「萬一」,但我絕對不能說「所以,我們不需要把人權(甚至是人命)看得這麼重要。」這除了招致圍攻,不會有其他的結果。因為,會吵的小孩有糖吃,而自然向來是不講話的。決定目的的固然是評價(見人生的意義),但人們總是如此短視。
2011/4/5, 2011/4/6
罗辑思维的骆驼策略和兔子策略也提到類似的問題,認為在現在低風險的社會,某些過度保護或許已不合時宜,不如把資源放在發展而非萬中無一的未雨綢繆上。冒險遊戲場也讓我有類似的感觸:有時我們太過保護孩子,不見得是好事。
2019/3/8

譁眾取寵媒體的危害

下午又想了一想,發現急功近利(說好聽點叫積極發現弊病)、譁眾取寵大眾媒體不一定好。

這些年來,我們屢屢(從媒體上)發現災難一發生(天災人禍皆不缺),政府似乎就出一次漏洞補一次。補到最後信用破產,讓大家覺得不管誰上臺都是 bad apple(這句是誇飾)。所以有人沒感覺變好,就要支持另一個;自以為換人做做看就會變好,卻沒想到根本就是因為每一個都爛(另類的劣幣驅逐良幣:好的上不來,只會被推下去。);無論哪一個上都不會變好,甚至還會變差。(不是說裡面一定有頭獎。有可能把籃子全倒出來一張張檢查,卻發現全是下下籤。)就算不是災難當前,也常常出現急就章、為了應付輿論而生的傑作。官員之所以會急著要推一些政策或做亡羊補牢的措施,舉凡反霸凌條款、退休軍公教人員的18%優惠存款限制、政務官不能擁有雙重國籍規定,更早還有為解決能力編班造成後段牛頭班之問題等;其中很大的因素是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光會治標不知治本。其實像雙重國籍會出問題是因為大家對臺灣本身的不安定感。當我們國家叫做「美國」時,誰會在意他們持了綠卡或擁有永久居留權?光會限制只是要人地下化罷了。我們既然認為對小孩子來說人本主義很重要,要採行愛的教育正向管教、尊重每一個人的主體性,長大了又不相信他們,到底持的是甚麼神經?或者想以「孩子能改,大人已經改不了了、來不及改、改變的成效過低!」作為藉口?而常態編班這觀念,應該是改變升學主義、考試導向的風氣之後,家長自己就會要求要這麼作。若我們能從根本矯正,有的問題會自然減輕,有的嗟怨則會自動消除。只是我們同時也該看清事實:要改革教育制度,若家長們看的是結果,那我們就改變實質結果。快樂學習、避免考試導向啥的,都不及讓人人理解「不論考試分數高低、會不會讀書,只要努力,都能有好的出路」來得重要。但當前我們總是急著補破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結果常常不能容易的達到理想,而只能雷厲掃蕩、嚴刑峻法。

這問題(習慣)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很遺憾地發覺,或許這要歸因於民眾過於重視伸張自己權利的行為。或許,這其中媒體也得負起一點責任。
因為一些人說這現象不好、那現象不好,在輿論發威之後,政府便緊急開會。但在事態不容延宕的情況下,政府能做甚麼?自然是先把輿論針對的錯誤現象本身消除掉。這種沒馬上處理就會被罵的情況下,因為時間急迫且資源有限,沒有人能夠針對其根本原因下手。結果就是爆料一個解決一個,搞得好像永遠有補不完的闕漏一般。
的確,理想情況下應該計畫性的把問題消解,而不是等人爆料再出來道歉。但並非每個人都是未卜先知或者全知全能,能夠曉得何者為最佳選擇,戮力以赴還使命必達。我認為批評政務官(包括經理、主管等辦事的人)的作為應有其底限,例如:
若沒有其他更好的已知可行解決方法,那麼還要人負責這叫無理取鬧。
之前提過這個的簡單版:假如今天連自己上去都不見得幹得比較好,那又有啥資格批評人?當然,因為自願要上臺幫人辦事,多少得肩負點責任,因此不能就這麼問。畢竟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要上去的就得有做得比人好的覺悟。但假如窮極人類智識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要其無中生有未免也太強人所難了。
需要注意的是,解決方法可能各有各的見地,有可能短時間內難分高下。這情況可能使得群眾叫囂勝過蓋棺論定時才知道的真實,因短視造成遺憾。不可謂為‎與人肉搜索類似之群眾暴力乎(見 2008/11/11)?而有時即使塵埃落定也還不見得能有定論;或者其實都是大家歡喜就好的問題,可我們卻花了太多精力在將對方千刀萬剮上。例如此次紅十字會處理日本震災捐款,姑且不論‎勸募收支透明化問題(竊以為,這點是該做沒錯。),但分次交付確實也有幾分道理。紅十字會「憂讒畏譏」怕事(說好聽點是迫於壓力)就一次交付了。(使用之措辭當然也可以更委婉的說成「暸解心意」,不過這就會被批是傲慢了。)若一次給錢能好好運用也就罷了。但假如這款項從長計議其實能對日本造成更大幫助,那我們這些憤憤不平的不是自討沒趣麼?
重點應放在解決問題,而不是翻舊帳或對人不對事。
除非是為了學得教訓,否則光是鞭屍、人身攻擊只是浪費時間精力。舉例來說本次蔡英文參選總統,要上綱到陳水扁未公投停建核四似乎就不是很恰當。
不論是不是該未雨綢繆;我們這邊要討論的重點在就算今天要彌補過失,順從輿論不總是最佳解決法,甚至不能達到圓融(參考人生的意義)。說通俗一點,就算我們要訂政策,也不乏現在實行一套,幾十年以後才發現「啊、那時鑄下大錯了」的情況;例如重工業、石化工業不知節制的發展,改變了全球的氣候,也大量消耗了地球某些資源。人類過於短視了,很容易三人成虎、為權威名嘴牽著走(參照媒體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而眾人也不敵政商大頭等暗著來、矇騙世人的既得利益者。這點即使在美國也一樣,否則就不會有人出來說 The Story of Stuff。在臺灣,大家又很容易過分激動(或者大眾媒體讓我們覺得是這樣),熱熱鬧的指責政府不能馬上處理掉問題。未經提醒沒多少人在意問題是不是還有深處的毒瘤,也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要求是否真是最佳策略;大家重視問題本身更甚於這些病根。

所以,若是大眾媒體的暴衝競逐,對政府策略造成的主要效果為這種暫時性的敷衍了事,而非根本改革;那麼就算在短期間似乎很有效,但以長期而言我並不認為是好事。這種個人主義文化甚至可能教壞了民眾,以為什麼都要爭取、什麼都不可放過。圖蠅頭小利,卻可能不存大體,也學不到自己找資訊分析的方法而容易隨媒體起舞。

這邊當然得再度強調:我不屬意任何一黨,也沒宗教偏好。基本上我所能做的最多不過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西藏生死書ペルソナ)。
這種民逼官跳牆的問題還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一個缺乏自信的人,風評原先就不怎麼好了,我們自然會比較注意他。原先我們只是抱持好心,但越是注意,越使其手足無措,惡性循換下最後導致這些關懷適得其反。因為我們並沒抓到事情的源頭,而僅僅是從表象下手。
2011/4/11-12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本次立委選舉,兩黨徵召了一些歌手、運動明星與公司小開等競選,令我想到 2004/12/12 的討論。雖然這種現象古今中外都不缺,但近來漸漸頻繁,還是使我有些失望。不只是對這些投其所好的政黨,也因為我們選民不爭氣,光挑自己的偶像或熟知(卻不一定表示適得其所)的人投。政治職位是麻煩的職位,明明重點在責任的,現在卻常常成了利益分配的戰場。我知道有人可能會以「輸了只是妄想,贏了才有理想」來刺我;但我在 2011/3/23 21:08:26 就已經提過,這是制度問題,而不是非要由誰來作主的問題。如 2004/12/12 11:39、2008/3/23 0:49:40 所言,是人、是黨根本不是重點。說非贏不可,我倒想反問,這與非要打勝戰爭才能得到和平果實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精神,或者說更難聽點,弱肉強食,有何不同呢?不都是贏的才有主導以強迫另一方遵從嗎?當以不正當(不道德、不符合政治人物該有的風範與精神的)手段,例如相互抹黑落氣求誰退步退得比較少;就算贏得勝利,難不成還想說這是光明正大?根本連競標資格都不符了不是?今天制度真正的問題是在選贏了才能(或是就能)主事,而不是無論任何時刻,正確而有利眾人的策略就能馬上實行。但是會說「贏了才有理想」的人,我想沒幾個真的有個鴻鵠大志,上臺之後的重點是先改造制度的。因為長輩慫恿而躍躍欲試的倒是不少吧。
2011/6/5

接下來好段時間,可能會看到我更頻繁的發出政治囈語。まあ、所謂夢話就是說出來一點價值也沒有,專門討打的話;明明沒有用處,卻又不吐不快。比雞肋更不值。
方才聽說了對蘇嘉全農舍問題的解析,突然有種危機感。其實我起碼在個把月前,尚對這次選舉有種期待。相較於之前大多空具政治掮客嘴臉的傢伙,這次的兩位(應該不能說上第三位,一出江湖,人就被玷汙了。這點就算套用在馬英九身上也漸漸合宜了。)看起來都比較清新。反正都已經推薦了,現在抬轎的也拉不下來。我個人比較期待這種配合。不過不知為何,直到現在我還是看不出他們準備怎麼帶領臺灣社會,反而一堆抹黑的還是永不缺席。
今天的狀況是,早上才聽過馬英九的總統國慶談話。邊聽還邊想找碴,其部分的發言口號太多了:說「未來我們還會繼續蓬勃發展,繼續發光發熱!」之類的是應景的廢話。「脫困而出,大幅提升國家競爭力」這句屬於個人觀感,以總統的身分別這麼賭定斷言會比較恰當。「每一項協議都做到了」這句得看標準放在哪,最起碼得考量我們的國際地位(不見得每個人都認為簽了果真就優惠了)、我們與其他國家簽訂時條約等價與否、對手是大陸與其他國家會有那些不同的議題需要考慮、是否果然能說是「每一項」等等。基本上,要負責任的講法最好還是別那麼武斷。但身為領導人,有時候不得不施點善意的謊言,這點我倒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以享有免簽證或落地簽證來推導到國家受到肯定、人民有尊嚴之類的,我想就有點問題了;若簽證與尊重間沒有那麼明確的關聯,卻非要將之拉到一塊,這將使我懷疑他是不是開始有點辜負良心、政治化了。
而到晚上,又有人說蘇嘉全就算一切合法,無論如何不能說自己是高尚的。對此身負監督責任,又一定知情的蔡英文其實應該出面解決這事;危機就是轉機,若能矯枉過正說不定還會塞翁失馬。政治——或者說很遺憾的,當前愚昧人心下的世界政治(人類畢竟還不夠成熟)——就是這麼回事,說來說去表面功夫最重要了。可蔡英文卻琵琶半遮,未強硬表態。我感到危險的是,若連這一件相對於國家大事來說還算簡單的都沒辦法處理好,恐怕他還沒有擔任總統的覺悟吧。まあ、說實在此種覺悟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就是。或者對她來說,為了最終勝利,過程中有所犧牲是必要的,而這還算皮毛小事,不值一提(表態)?
以我過去幾個月的觀察,這兩位勢必任大位(大概有九成以上的機率,最後就任的會是兩者之一吧。)的政治新手(相反詞:老獪)本來就已經沒有足以大刀闊斧改革的魄力了。說點難聽的,我看不出兩人的「熱情」:馬已任一屆,雖然說不上是坊間許多人評價的「無能」,但起碼也是庸才,普通而無突出表現。當然我們都是平凡人,我確定我上去一定會更差;可既然有那麼多人才,何必又特地挑個PR 值70或偏差値55、無非凡作為的上去呢?而他看來也有點疲態了,我不確定他到底是看在捨我其誰之下的壓力(不論是為了憐憫人民、黨員或是樁腳;抑或不想辜負之前對自己抱有期待的人。),或者只是下不了臺(樁腳如金小刀相逼,以及情勢危及時不我與、失去脫身良機等。);總之若我是他,應該可以找找更有能力的接班人了。
在我個人的眼中,蔡英文看來也不是非常具有救世熱情與實際謀略的。(這邊「謀略」指的是正面意義。)既然我們看重的是辦事的效率以及身家清廉,而這次農舍事件暗喻得要打掉前面那項,那麼剩下的就只有清廉(的期望)了。但這並不是好事。在我看來,一個領導人就算不能具有更高的道德標準,或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熱情(見東のエデン,簡單的說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盡其在我的堅強意志以及犧牲奉獻精神。別說這標準太高,因為這還只是基本資格;所以我在包括 Justice 之類文中才說,出來任這職位根本是自討苦吃呵;沒事誰想做頂真的領導啊!),但最起碼該有引導整個組織(有遠見擬訂計畫,並加以實踐改革)的能力。我還是看不出他們具有此般意志。
拿這標準,若他們兩人有自覺的話,都應該自己下臺,別再蹚這攤渾水了。哀、問題就在,就算他們退下,檯面上也看不到更好且上得了相(聚得了足夠票數的人相)、能用的人選呵。可惜李敖就是上不了啊,雖然就算對他,我還有點懷疑其執政,包括推出有效政策並使之順遂完成的能力就是。這麼看來,宋楚瑜在三個之中看來還是最正經(王道)的,雖然我不曉得其使命感到底有多強、是玩真的還是出來攪局的就是。
呀、別作人身攻擊啊。上面講過,我只是廢材罷了,連平庸都稱不上。我希望做的,頂多是以矛攻盾罷了;雖然我常常連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2011/10/10

2012總統大選第一場電視辯論會

這次 2012 第13任總統選舉候選人第一場電視辯論會,網路上直播的頻道變多了,連 YouTube 也加入聯播;科技的確在進步。不過第一個上陣的馬英九卻先是主打「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實在令人遺憾,對我來說也是個失分。照理來說,要攻訐也應該針對對方政策中不實際的部分。光會拿其他部分開刀,說難聽一點不是沒認清真正該作的(他該不會以為今天是要來當東道主,為自己的治理辯護?),就是沒品。重點不該是「若當上總統,該有何具體作為」嗎?希望這三位別都以攻訐他人、挖人瘡疤作為主線了。也希望別打高空,滿口好聽話、支票開太多沒有用。我更希望的是,不知道有沒有媒體能當場戳破這三隻都是紙老虎(汗),這樣才會讓人們更知道反思。まあ、反正真正能幹的恐怕也沒幾人。要不是出不來,要不就是有先見之明,不想出來。
2011/12/3
結果我ぶらぶら、竟然把辯論會看完了,還包括後面部分電視臺的評論。電視直播比網路快了幾秒,所以我開電視、從 YouTube 看評論。話說妙的是,網友評論到後面贊同宋楚瑜的言論變多了。まあ、的確以這次來說,乍聽之下蔡英文表現出其經驗不足(談過多理想、理論而不夠落實,甚至空洞。),馬英九光是會攻擊;反而是宋比較平民化一點,舉了不少貼近人民的例子,而不光是國族主義。雙英連在結論部分最後都在拉票,太不知道重點了。可惜的是,即便是宋,我還是看不太到領導者的眼界。在整合性上到底夠不夠,也還有疑慮。怎麼就沒有人能就當前局勢,簡明扼要的推論我們當前應該怎麼作呢?非要使用這些動之以情的伎倆,激起人們的憤慨心。我有時會想,這種辯論的意義到底是真的表現出領導者的胸懷與抱負,或者只是在測驗候選人臨機應變的能力。真正聰明的,是不是該拿出另一套面具,以打動選民,待真能上臺後才來大刀闊斧呢?
惟宋現階段畢竟勝算較小(不知未來還會怎麼發酵就是)。以我看來,若我是宋,當前階段我參選的意義可能會是利用候選人的地位,提醒一下兩黨別模糊焦點,該把高度提升了。不過我總覺得,更好的辦法是我之前 2011/3/23 21:08:26 提過的:想想無論誰擔任總統,都能夠作相同事的制度。使我們不必擔心到底誰是總統,都能夠說「我們已經盡力改善我們自己的生活了」;不論誰上臺,都應當是最佳選擇。
這令我回想起在筆寫日記時期,我曾經(天真的)懷疑投哪個人不都一樣嗎?倒不是因為我認為天高皇帝遠,而是因為當時的我以為,無論是誰上臺,該做的不還是該作?不還是那些事嗎?直到後來我才又想到「該做哪些事」並不一定都能有共識,也不一定都能做到。其一,在人生的意義提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同的決策。其二,真正的遠見還得要能考量到未來整體(世界)情勢可能的發展,並能藉以作出最佳選擇。尤其是後者,並不是一位平庸的領導者所能親一達到的。特別當有些政策還不能說出口時(簡單的說就是「我這是為你好,你還不懂事。」)。
2011/12/3
看到剛剛,不少政論節目上的名嘴對於昨天的電視辯論雖然有其獨到見解,卻多是限於比較侷限性的視野。像是相較於平常表現,蔡英文這樣表現已很好;或是馬不牽拖的道歉,很有誠意等。你們真的覺得一個頂級的領導人,需要的是這些旁枝末節的品德,或者這些才是重點嗎?但更多的卻是先有立場,再找證據證明自己的論點;而我們總不缺乏片面的真實,而後再度落入各說各話、沒有真正理解的窠臼。明明這些人理當負有影響,甚至引導一般民眾的責任。残念。まあ、這已經是常態了,或許也不好單怪他們。
2011/12/4

2012總統大選第三場電視辯論會

稍微瞥了一下下午的總統大選辯論。覺得應該讓這些發言人言論的根據全部公開才好。例如聲言某某人做了甚麼事、國人如何如何,應當讓大家能自由的取得其依據。除了能證明其非空穴來風,還讓人可以驗證其推論。畢竟在這種僅有短短時間論述的場合,就算直接說明結論,外人卻不知其間論斷的理據。
此外,我有點好奇這次有機會出面的公民團體到底是怎麼推選出來的,以及其問題是否有預先公開。想問總統問題的一定很多,但最後能出頭的就這十二個,其中存在資源分配的問題。而我只能期望這些是真正具有代表性、符合比例的議題。其實我覺得,辯論不是為了要以各團體的政策性疑問來對這些候選人考試,而更應該是測試在危急之時、需要即時決策的情況下(如國際會議上、外交場合),候選人的臨機應變能力。因此就算非要在這種場面逼其提出政策,也應該讓其先具有充足準備。比起公開辯論,我更傾向於開設一個管道,讓有疑問的團體都能夠提出議題,並讓每位參選者(團隊)都能做出經過深思熟慮後可行的定奪。
當然,說到底我還是期望之前提過的,無論是哪一方上臺(因此選舉無用),無論是哪個時候(因此不必急於一時,不必等到選前才來激情、宣揚自己的政績或算總帳。),都應該能解決問題。
2011/12/17

這些日子看了些政論節目,對本次選舉的意見和之前(例如 2011/12/3)的沒有太大偏折,但還是有些改變。細的就不說,較大的感觸一是蔡英文不見得有我當初以為的…清廉,或是說足夠矜持自制。當然,我不否認原因之一可能與我所接觸的資訊源有關係。雖然,以這兩天的情況我猜他上的機會頗大就是。另外則是關於李敖;他看起來似乎就想親民黨多爭點立法委員席次,縱使國民黨下臺亦在所不惜;畢竟這樣或許還有點改造政治生態的機會。他(們)打從頭就沒打算讓宋楚瑜上;至於放任民進黨執政,部分可能是為了換他們來也不至於會爛到哪裡去。這不是說兩方一樣好,而是兩者皆為 bad apples。聽起來還是頗悲哀的。
以我聽到的言論,國民黨可能會比民進黨重視財團與大公司(即有錢人吧)。但我不能因此確定民進黨真能比較偏向中低階層就是,他們看起來還沒清楚地覺悟。
2012/1/5

2012年中華民國中央公職人員選舉

本來還想把數據抓下來,分析每個鄉鎮市區的三種選票之政黨契合度、投票率、與上次選舉之偏移度、前後任變革等,但後來想想沒那精力,還是算了。可能的話,我想先解決以 JavaScript 控制準確到村里界的行政區劃地圖上色之問題。這可能要直接找看看有沒有相關 GIS 圖資才能完成,不太想用 hack 的方法,畢竟是一大工程。(搞了一早上,地圖數據是到手了,就不知道何時有精力做。[補]
要隨口說說對於本次投票結果簡單比較之下的想法,主要就是原先還覺得蔡英文(與民進黨)機會很大,沒想到國民黨贏那麼多。這可能與我常常看偏向國民黨的新聞臺與政論節目脫不了關係?或許他們危機意識比較強?聽說主要就是北部大贏、南部小輸。國民黨主要經營北部、民進黨主要經營南部。因此才會有「濁水溪以南」的說法。事實上以總統副總統得票數,兩者在臺北市、臺南市與新北市、新北市兩組的比率相當於倒過來,從這角度來說他們的認同度竟相當;但蔡在前一組得票率卻相當。而北部就是人多,就算比率相當,卻勝不少。蔡這次可能就敗在臺灣共識九二共識的問題上?至於到底這多出來的差距到底是因為游離票(首投族、年輕一代政治無感族?)、臺商或是僑民,這我就分析不出來了。展望未來,我想國民黨恐怕得想辦法處理貧富差距、住房問題,並在經濟的維持(主要得面對景氣寒冬)、朝野協商與南北平衡等議題上多下功夫。我實在不能期望他們能改革產業,達成新加坡或是韓國那般的長足進步。(韓國雖是財團壟斷,好歹還有點成果?)民進黨看來會有番暗潮洶湧,但負け犬的這些人除非有個胸懷大度、或者能帶來新氣象的出來,否則四年後出頭的或許會是面目猙獰的傢伙(這句言過了。不過現在看來可能出頭的蘇謝…)。其實這次蔡這個非典型民進黨敗選,若是造成民進黨未來走回過去鬥爭的老路子,在我看來會是非常可惜的事。
對於各方對本次選舉的基本反應,與對結果之解釋;除了歡欣以及消沉,還包括有:勝方國民黨說要繼續努力,他們真的得因為歐債危機頭痛好一陣子。但有些人說選民「肯定我們過去的作為」,甚至「作了正確的抉擇」,我覺得這中間其實大有問題。何謂「正確」?選你才是對的,不選你就是錯的?在過去好幾個月看到電視上很多人,包括名嘴以及候選人、甚至發言人都喜歡把自己的話說成是(代表)全部人的意見。但個人所見到的世界,就算四周的人都這麼說,也不見得是整體真正的境況。當然這決不是他們才有的缺漏,需要我們共勉之。
民進黨典型反應除了自我檢討、維持自尊(說「我們還是不錯的!」)之外,還有要國民黨別趾高氣揚、得意忘形,甚至說國民黨不中立:以行政資源幫助選舉;以及認為大陸、財團恐嚇,影響選情。除了檢討之外,後面這些找外在理由的行為都不令我欣賞。
至於宋楚瑜,因為缺乏媒介,沒機會理解。只能說很可惜啊。
2012/1/14

政策制定須注意點

近來一連串的「利空」政策造成民怨四起。我想若這些東西其實都應該改變的話,那遲早會改的。但還是得注意一下以下要點:
檢討是否真能達到目的、有無更好的解決法
就算想要使有錢人多吐一點,達成公平正義;但蠻幹下去,不代表就一定能做到。有時候有錢人與權勢者精明到知道該如何遊走法律邊緣,甚至操控體制。而換個角度,用其他方法說不定效果更好。
是否可能帶來的新問題
像是油電雙漲或許在比較其他國家後,算是該做的。即便如此,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或許會成為更燙手的山芋。希望就不要走一步算一步,頭痛醫頭脚痛醫脚。
注重輕重緩急
資源有限。是否有更重要的事需要投入?
適應期
是否需要調適期?考慮一次到位,或大幅改變可能造成的衝擊。
拿出誠意多溝通
當然這類剝奪權益的事情本來就會惹來一身腥。但既然要做,光是姑息逃避、含混其詞(如美牛議題不講明白、有點一意孤行的感覺)不是辦法。而應當多討論,盡可能達到共識。並且把將要推行的整套決策以及用意解釋清楚。要把精力投在宣傳、解釋政策內容,更不如把決策執行後可能帶來的好處說清楚。例如漲了油電價,或許可以減稅或是促成調薪之類。此外在這過程中,或許還可找到新的方向或方法。
透明化決策制定因素以及體制營運機制
例如為何需要開放美牛進口、中油的管理、購油成本問題等,近來的遮遮掩掩已經造成政府談判籌碼與形象大損。
整體配套措施
商人還可以靠漲價而多少來點隨波浮沉,即使得擔心客源減少。但受薪工作者的收入就沒那麼快能反應過來,而看似只能任人宰割束手無策。
做完之後可能新添的社會不公義
如台塑石化已經賺很多了,現在聽說更賺翻
無論如何,由於這些政策的推行以一般民眾的角度來說,許多是壞消息,卻又僅能遍嘗無力感。加上操控自己的上位決策者看似誠信不足;我想,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感觸才是這些人所在意的。
2012/4/4

逃離爛蘋果

最近馬英九的政績越發令人民不滿的樣子。但光是愛之深責之切無法解決問題。…好吧,有人會抗議誰愛他了。不過既然是這團體內的居民,總得「愛呆丸」吧。就不說這是不是強迫民族主義,一定程度的向內凝聚力與犧牲,被人類廣泛認為是身為團員的義務。因此我們總得希望這塊土地變好一點。順帶一提,或者說非提之不可,要不會引起口水戰的;我當初可沒選馬,也不認為馬多好多好。惟亦不覺他有多糟糕。最起碼我得承認,一點也沒準備要治國的我,當上那位子只有更沉淪的分。(說來有幾個具自知之明的人,又能真正誠心地說說換做自己會更好的?)謾罵、怪罪能解決問題的話,臺灣早就是世界第一了(本句為誇飾)。真正的問題在,我們選誰都不能達到我們的期望。再怎麼換人、拉人下來,問題也不會解決。我覺得就算當時是蔡英文上臺,縱使現在我們遇到的這些問題不會出現,整體說來不見得就會好多少。我想說的是之前早就提過的:到何時才會有人出來省思這個讓我們只能選 bad apples 的制度?(這是因為我們素質的低落嗎?)為何我們不能夠有更好的人選以及團隊來挑?為何只能等到選出來才幻想破滅,頓時發現天下烏鴉一般黑?更重要的,何不乾脆採行一個無須依賴個人或政黨特質,無論誰執政都一樣,政府都能採行最佳政策的政治體制?雖然最佳選擇不能人人如意,卻應該在回首時,使人能認同當時的已是可採行之最好的策略了。正如(還是)之前說過的,我不覺得共產制度有多好,但現行民主制度到底是不是最佳政體,我還有些疑慮。
2012/9/30

天災與領導人口碑

近幾天所看的許多節目都在探討 Hurricane Sandy 對美國以至全世界的影響。まあ、未來一周確實很關鍵。有個現象引起我的注意,而我不甚了解的:為何風災對美國總統來說是提高支持度的助力,但對本地總統來說卻常常是票房毒藥?是因為領導人的作為、民眾素質、大眾媒體報導、或是其他的什麼原因呢?
另外對於證所稅與奢侈稅,據我個人理解,有些老闆階層的特別提出這東西來(真看到有人只講這兩個,其他二代健保啥的都沒提到。)是有點怪的。若我沒搞錯,其依據是這些限制會讓資金與富人逃離臺灣,反而使人們變窮。相反的,不徵的話,富人有錢了,自然就會釋出這些獲利,刺激經濟,並讓員工們也有錢。但我們現在的問題之一,不正是老闆們釋出利得的水準過低嗎?說誇張點,例如美國的老闆以為賺了錢,該把8成分出來給員工,然而臺灣的以為5成就夠了;以這角度來說,要政府停徵證所稅與奢侈稅,不是對經濟沒啥助益嗎?或是我的理解錯了?
2012/11/04

民主投票制度的未盡之處

早在十年前,我已經開始懷疑現行民主與投票制度恐怕不理想,也沒許多人所宣稱的那麼好。是時候該提出些理由了。我想,民主投票制度極大的問題是,這方法(最起碼是現行制度)不見得總能達到我們期望的理想狀態。舉例來說: 民主的根本問題是邏輯、真理並非多數人說了算。就算投票決定了什麼,眾口鑠金,也不見得真實、可行。即使選民的眼睛都已經是雪亮的了,還是不能避免上面許許多多的問題。或許如同人生的意義中的討論,我們應該捨偏好投票(選己所愛),而就真正能帶來整體幸福的對象。或最起碼如 2011/3/23 21:08:26 的冀求(不如說是妄想吧…),找出一個在任何議題上,能及時協調出最佳結論與做法的制度;使我們可以拋棄現行投票政制,以至毋須倚靠寡頭、獨裁或政黨、代議民主制。說到頭,就算我們真的每次都能選出最正直、最有經驗的個人或寡頭,但那終究是人,短視、容易因壓力屈服、有人性缺陷的人。若真是為了長遠之計,一個好的演算法配上機器甄選的機制或許才是未來我們應致力發展的方向。
2012/11/20

行為當下警告勝於嚴刑峻法

如法家之嚴刑峻法,在事後才嚴懲並不是好的規範,尤其在最近「方興未艾」(哀)食品安全事件之類,督察不周的情況。我們說預防勝於治療。更好方法的是在抉擇當下,就將利弊關係說清楚,並嚴格依照其執行。例如本次民代特別費除罪化,與柯文哲醫師所提「有沒有超過兩千個人涉案?」的研究費問題;若是在行為當下就有東西跳出來,解釋清楚公款公用的精神、這行為將造成的影響與後果,並確保相應處置(罰鍰、入獄等)必會執行;那麼無論是存心添加料、有意喝花酒無心之下買(與研究無直接關聯的)家具恍神酒駕(其實我覺得降低酒精濃度標準需要科學證據支援:多高的濃度才會影響駕駛行為?若是連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等都不能在外面吃,或者提神飲料如「維士比」與「保力達 B」也不可喝,似乎還不太合國情。比起這個,改變制度如不得易科罰金、共乘者與商家連坐、加重確信犯的刑責至兩三倍等,或許更有效?)等,都應該會縮手吧。這下連刑罰都免了。
當然,這種想法於當前環境下,已經超越「過於理想化」,根本已流於妄想。
哀、不過我真正想說的是,之前談民主投票制度的未盡之處,就提過我們臺灣選舉政治,最好的情況也只能從 bad apples 中挑出個比較不糟糕的。這次不過是第 1001個例證:每個黨都很爛,人天生就不可信任。就沒辦法哪天可以不用再挑爛的嗎?就不能採用哪個不仰賴個人或少數團體的政體,使每次出來的都是可行的最佳決策嗎?哀、在採行理想的政體前,恐怕只能期望每個人都把自己當主人翁,不光是只會批評、口水戰,而是自己想想「我可以做甚麼」,甚至「若我是當權者,應該怎麼辦」。
2013/6/7

我想,「有毒就不要去吃」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沒辦法簡單認出啥是有毒的吧。我們都不具化學分析眼,在被查出之前,就算有毒的也只能當作沒毒啊。甚至連本國檢測過的也不代表完全不含奇怪成分。另外,吳敦義的回應方法也稍嫌激動了。
2013/6/12

大概因為民進黨開始對年底七合一選舉布局,近一禮拜各大政論節目都開始炒作選舉議題,也預告著臺灣人民再一次開始進入狂熱昏眩的季節。まあ、對選舉這僗什子貨我早不抱啥熱情,說難聽點連希望、夢想也沒了。不過刺激-反應機制仍在,未來近一年多少還是會有些囈語吧。祝大家新年快樂,每天過得愉愉快快,不為俗務煩心還是比較重要啊。
2014/1/1

天高首長遠——影響民眾對首長施政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回程時一面走馬看花、觀察著市景的變化。雖然多還算認識,大概太久沒回來,果然有些地方我已經不大熟悉了。突然想到,近來新聞中常常出現執政滿意度調查,說民進黨大勝國民黨的。像是臺南市長賴清德連獲天下雜誌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 2012、2013 第一名。但人們到底是怎麼決定滿意縣市長施政成果與否的呢?
由於新聞媒體報導時,常常僅以滿意或不滿意程度的排名來反映。如此我不禁要懷疑,若是當前的調查方法,多採用單一向度,那這樣的調查可能會有很大的問題。我設想,當電話響起、拿起話筒來,只問了我對當地首長滿意不滿意,頭腦裡面浮現的會是下列幾個評分依據: 因此,我想這類型的調查,應避免僅用單一向度(如「您有多滿意、滿意程度為?」),尤其是只採「您滿意、或不滿意」這樣的是非題來調查。
若採用問卷調查,則不說有問題而不及格的誘導式設計;問卷設計時,應該從多個面向探討,儘可能使受訪著察覺到自己可能因為偏見,而非基於理性,而產生這樣的判斷,並進而即時修正不切實的認知。
為此,我簡單查閱了些市面上常見調查的調查方式。果然全國性民調,大多不是簡簡單單僅拿「您滿意、或不滿意」來詢問受訪者。以新新聞 臺灣指標民調2013年縣市施政民感度大調查來說,除了縣市長信任度、施政滿意度、施政有感度之外,還包括施政面向認知評價:
這算比較正經的了。像是 2012 臺灣幸福大調查除了幸福感,另外調查了數項指標
本次調查除了詢問民眾的幸福感之外,更透過家庭關係、經濟收入、工作狀況、人際關係、健康狀況、環境品質、治安狀況、宗教信仰、政治權利、地方政府、未來發展樂觀度等十一項指標,進行滿意度評價
由於今年的詢問程序沒有對受訪者直接提供五個選項,而是先詢問受訪者「幸不幸福」,若受訪者回答「普通」或「還好」時才列為「普通」,這使得今年的回答「普通」者比例大幅下降;幸福和不幸福兩端的比例都增加。
但由於題目過於簡化,竊以為不能因此就明確指出實際調查到的是甚麼。
TVBS 民調中心 2012年21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大調查詢問了滿意度、城市進步感(進步或退步)、光榮感、快樂指數。2013年的更剩下滿意度、快樂指數;另外就是政治(選舉)導向的「2014 縣市長選舉可能人選」了。這樣就會產生我上面提到,民調設計不良造成失準的疑慮。
不過,真要列出複雜的向度,我卻懷疑受訪者會不會煩厭,因而影響到調查的準確度呢。另外,我還很想知道的,是選舉前、選舉後兩次施政滿意度與選舉結果的關聯度不知如何。可以的話,最好再加上選舉結果與二十年後蓋棺事定的全盤論述吧。
2014/1/31

政治人物的紅包

每每到農曆新年,就能看到政治人物在廟宇、人群匯聚處送紅包。在位的總統、政黨主席就算了。但在選舉年,往往連前一年看都沒看過的人物都會出現。我不禁要懷疑,這最起碼有兩個可能:第一,他們平時就是每年都會送,只是媒體大細目,忽略了這些當時不夠出名的未來之星。第二,真的就是候選人們確定自己有野心之後,才出來送紅包。有人能解釋真相到底如何的嗎?
2014/2/7
我覺得,候選人們應當盡量少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競選時才會做的事。尤其是當這些行為具有廣告推銷候選人、造勢之嫌時。競選時會做的事,平常就應該盡量做了。
2014/8/18

习近平打貪反腐的認真程度

最近大陸官方,主要就习近平吧,持續打貪反腐,祭出嚴厲打擊措施。但回想前一陣子 ICIJ 离岸金融解密数据库披露中國菁英的海外資產,卻被搞成陰謀論而未深究。我不禁要 wondering,這些措施到底最後導致何種結果。會這麼問的原因,是因為我個人覺得(警告:純屬臆測,並無實證。←唉、這種說明法向來都是招致災難的捷徑。越描越黑。),习近平反腐的根本動機,並不真的是出於憫懷蒼生的覺悟。不說為了政爭(打擊異議者)的可能性,最起碼也是為了深怕失去天下的恐懼。但這麼一來,重點就會放在「表面效度做好,讓民眾看到我們不一樣比較重要」,而不會是全面性的改革,更不可能打到自己人。其結果就會是把財富更集中的匯聚到頂端的少數權貴手上。不過是把州官貶到百姓,或公僕的地位。原先天皇老子(如习近平的 in-group)的權威不但不受影響,政權甚至還更穩固、更不可一世。若是這樣,我只能說能有進步當然很好,不過恐怕還是達不到非軍事獨裁國家的平均標準,更遑論我在上述文章中所描繪的理想。但話又說回來,當前本地的政壇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啊,沒幾個是真正站在這個立場來做事的。幾乎都變成選票導向了,一個個高喊著「能選得上才有用」,甚至成了「只要能選上就好」。到底你們是為人們帶來幸福,還是只要當上官就好呢?這根本就是倒果為因、本末倒置了嘛。
2014/2/23

习近平‎打貪 part 2

之前提過习近平‎打貪反腐的事,我懷疑他的真意如何。現在連他的政敵周永康都掛了,但我還是不能確認這是打貪或是政爭。我確定的只是,現在的領導人都比較擅長輿論操控(媒體抹黑)手法了。對於他是不是如他表面說,玩真的,也不是我一個人存疑就是
我得要說很遺憾的,現在若沒有看到他連自己的家人與親信都能像周永康一般開刀(最起碼也該大公無私、做出符合比例原則的處置。);那我恐怕還是得相信他主要用意在穩固政權、肅清反對者,而不是打貪反腐。而這還不是一兩個親信就能罷休的。最終我可能會等到五六年後,才有辦法來蓋棺論定。就當前情勢,我的看法依舊沒變;习近平的重點該在使共產黨穩固吧。打貪腐只是藉口。若意外地事涉自己人,那他就會左支右絀很為難了,甚至盡可能把事情搓掉。當然,我想他自己也有一籮筐事件;只是他應該會把自己的問題藏得很好,除非被西方媒體爆出來了。但即便如此,也不過使他得場感冒罷了。公眾觀感向來就不是決定中共領導人作為的主要因素。檯面下的鬥爭才是。不曉得接下來會不會輪到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泽民了,這恐怕端看习到底已去江羽翼去得如何而定。若要玩到底,江是一定會頑抗的,而且他勢必已經有所準備。或許他們會形成妥協也說不定,但這都不會在表面明講。
不過我也得說,幸好习近平‎沒韓國領導人金正恩那麼莽撞,否則大陸人民恐將遭受更多痛苦。或者該說,他所處的環境也不允許他動作太大呢?那我反倒得稱讚這制度的此部分了。只是,若還有後續,就不知人民還會遭遇怎樣的苦難了。
至於這波打貪反腐的成效,若习的用意真的是為了公僕能廉潔自持的話,我想多少能殺雞儆猴。但醜陋的中國人向來善於陽奉陰違。現在風頭上不好太明顯,過段時間,搞不好又故態復萌了。
2014/7/31

「憑什麼非投給連勝文」?

不知為何,明明是七合一的選舉,新聞媒體卻都只聚焦於臺北市選情。最近連勝文宣布參選後,飽受各界批評。大家的重點似乎多放在對其身分定位的質疑:憑什麼我們要因為「你是連戰的兒子」這區區小因素就投給你,讓你白白貴上加尊?因為你比較有錢嗎?比較有權?政商關係(人脈)比較好嗎?話說你有什麼實績了?你看清全局且對大眾誠實了嗎?假如今天連戰的兒子是我,是不是今天披掛上陣的就變成我了?假如你爸爸不是連戰,連戰與對岸領導人關係沒那麼好,企業界還會這麼支持你嗎?(例如郭台銘堅決支持連勝文的理由「他最起碼了解經濟」,到底是從哪看出的呢?因為「政治替經濟服務」嗎?到底服務的是經濟或有錢權貴呢?除了連勝文有個好爸爸,能為鴻海之類大企業帶來賺錢的機會外,我一點也看不出有何道理他能說「連勝文是對人民來說最好的」。)然後各家名嘴就見縫插針,把連家許多家世內幕挖出來批評,指其為富不仁。
我個人對連勝文並不持有先入為主的意見(無論正面反面),但對於上述現象卻覺得有些無法視而不見:雖然當前人民至上的氛圍中,我們都喜歡對權貴大小聲。可惜我們都忘了,當我們說「憑什麼你比較有錢,我就要對你卑躬屈膝?」時,仔細想想:咦?我們人生失敗組若非高風亮節不怕死的,還非得在他們面前阿諛奉承、自稱賤民吔!因為人家只要眼神一使,就能讓我們有好日子過。得罪了人,我們就可能諸事不順、生不如死了!很明顯的,我們的社會制度還沒發展到能保障人權高過權貴、所謂「總統」名副其實作為公僕、「總裁」犯法與庶民同罪的階段。這也難怪在官逼民反的情況下,共產主義當時會在大陸崛起了。(警告:本人不完全同意共產主義,在此純粹作道理論述。)
既然大家質疑連勝文,那我就要問了,難不成大家就會轉投哀號「無奈牆上的優秀立委評鑑獎狀,卻無法成為參選市長的入場券」的丁守中(人家好歹還有立委實績);大家都會選擇有才者而非自己熟識、或會照顧自己的人了嗎?不會嘛!別以為自己說得出「對啊對啊,怎麼有人這麼笨,因為他與某某人有什麼(父子)關係,就讓他來掌控自己與大家的未來?」這樣的話,然後即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了。就以「政黨政治」來說,其實這與「怎麼有人這麼笨,因為他是某某黨就投給他!」相當。但有多少人是為著「沒辦法,他總之還是某某黨的啊!我再怎麼樣也沒辦法把票投給另一黨的!」而心不甘情不願的投下這一票的?問題就在這兒了。我以為理想狀態下,不應該有「深藍深綠」、「只問顏色、不論是非」這樣的東西。但事實呢?本地有太多死忠黨員了。我們選民也該自我檢討,既然我們知道不應該因為人家有錢就投給他,但為何有人會因為「他是某某黨的」就投給不認同的人呢?或者我們還得問,為何制度會讓我們不得不這麼做呢?
唉、但我真正想說的是,我們都把靶心瞄錯了。重點不在人家是不是權貴、什麼黨派的吧!說實在,柯文哲要批「庶民與權貴的戰爭」,就算不說是五十步笑百步,他自己也是臺灣中高階層了。該重視的並非有沒有錢,也不是連勝文到底有沒有「庶民感」或「庶民認知」。甚至,最重要的還不是鄉愿了沒(是否符合人們的期待)。我們真正該認清的是,領導者不是順應民意就好了,而該帶給所領人員長期持續的幸福。理性的選民不應該因為候選人身屬陣營,或之前與自己人的私人恩怨情仇,而影響自己選擇。不知為何,我旁邊有的人認為,柯文哲現象只是曇花一現,到選前又會變天;「別開玩笑了,他有甚麼(選舉)能力?又沒政黨後援支持,誰會投給他呢?」而「我們的民調根本不值得信任。」但我們真正該關心的,不是候選人到底能為我們帶來怎麼樣的前景(治理能力)嗎?怎麼連我們自己眼中也唯選票是瞻,而無視候選人身為領導者的資質與遠見了呢?最起碼我們站在第一線的選民本身,還應該保留適度的理想吧!這點不但令我不勝唏噓,也使我體會到,或許我們離民主政治的理想還很遙遠啊。
2014/2/28
總覺得這次就算市長選舉翻盤,也不是因為民進黨優秀,而是國民黨搞砸了啊。真的要大家一起來比爛嗎?(汗)
2014/7/14

最近看到一些事,有幾句話欲講,想說一次吐完吧。

立委的情緒問題

有名嘴分析,說這次11監察委員提名人出局,多少與立委情緒問題有關,好似另一次馬王政爭
但我在意的是,立委諸公不是應該站在為全民以及國家的角度,而非結黨營私嗎?若真的只是心裡面暗想可以順便報王金平之恩,卻藉這些監委本來就都有疑慮之名,這也不是好事。假若哪天表面正義與心理相違背,這些人還是會想辦法找其他藉口,來支持自己想達成「心之所向」的理由。所以重點就變成心中的欲望,而非真正應該怎麼做了。而人是很會來這套的。本來邏輯就是拿來說服別人的工具,而不是為了達到真理啊The Righteous Mind 3 大象是主人

所謂「國際正義」

歐盟以及美國檢討要經濟制裁俄國。我卻不自覺要聯想到以色列。固然俄羅斯總統普丁態度強硬,過去的紀錄也不佳;哈瑪斯過於囂張;但以色列並沒好到哪去。假如拿相同標準,並考量比例原則來檢視以色列,難不成就不該有點行動嗎?以色列以「自衛」之名行保護邊緣行動,要消滅哈瑪斯武裝;卻提不出沒有誤傷巴勒斯坦、加薩走廊平民的證據,或是導致這些傷亡的正當性。這波衝突已至少造成1224人死亡。仇恨的循環不能解決事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巴勒斯坦人或將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寧為玉碎(敢死隊)不為瓦全。相對的,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空難死亡298人,但普丁並非故意,也不希望造成空難。且我懷疑經濟制裁主要受苦的是人民,而非權貴。
當然這兩方都稱不上正義。歐盟許多國家對以色列這次攻擊並不贊同,因此在道義問題上不提他們;就不論他們是因為正義感,或者國內也有伊斯蘭教信徒(參閱 Eurabia)。但既然要制裁,為何對以色列似乎就軟弱許多呢?而美國連吭都不敢吭一聲,這能說與他們國內猶太人掌控太多資源,以及猶太人更勝於韓國人的內聚力沒關係嗎?更糟的是美國不但愛出手干預,還掌握世界主流媒體。這相當於球員兼裁判,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全包了。
我只是很無奈的覺得,所謂國際正義,搞到最後或許還是藉口多於實質。

偏見與公義

有些名嘴很好心,會幫風雲人物(如某些被批不長眼的政府官員)找退路,說「那你不如怎麼做還比較好」。但我轉頭想想,他假如真這樣做了,你還是會有意見,甚至問題更大啊!我覺得,在發表批評前,或許還是先回答一句:假如你是他,你會有何感覺(想法)?你會、且你能怎麼做,會更合適?若想知道有沒放入私心,想想若發生的是自己的親友,或仰慕的人,那自己又會怎麼想、怎麼做。批判謾罵很容易,但身為當事人可能卻遭遇的是想像不到的狀況啊。聽說復興航空曾要求改為有儀降系統的02跑道降落,遭空軍高勤官荊元武拒絕。回想之前民航局副局長李萬里表示,「飛行決定權都在機長」,其中或許也存有類似的問題:雖然一般說來確實是機長能決定「要不要降落」,但一般不會想到機長可能在與塔臺溝通、「能怎麼降落(在哪降落、權限問題)」層面發生困難,而這可能發生,確實也是個問題啊。若是話別說那麼死,考慮到「自己不是他,他有可能遇到我無法想像的 trouble」,可能話就不會說那麼滿了。
不過,我想其最根本的問題是,許多人都是先有立場,然後才來為這立場找理由。正義啥的,只是偏見的藉口。因此只要有偏見,就很難反轉。今天某某首長做不好,對於支持他的人來說,總是能找到理由為其辯護。最常發生的情況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其他人身上,就舉出規則法條、道義責任等,說明其不是。但發生在自己擁護的人身上,就搬出「設身處地」的思考法,認為就算自己是他,也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實在不能苛求。有問題的是制度、外圍屬性,而不是這個人或團體。還可以舉出之前的例子,說其他不欣賞的人做得更糟,或欣賞的人能做更好。此外人總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舉出部分的事實,而不做整體層面的檢討,也是人們常會犯的偏誤。就算到最後這人真有點問題,自己也受了害(例如自己擁護的人當了總統),屆時恍然大悟、「早知道我就…」也就算了;若是這種心態依舊不變,那其他一開始就看不慣,以至一開始就看得很清楚、做出接近事實評估的人,也只好摸摸鼻子自己走人了。至於若我們不想全然接受某個多數人決議,是否有權利拒絕之?這問題參見 Justice §04-2。
順帶一提,有部分政論節目主持人(如前進新臺灣的阿勇仔律師)常用不安好心、明知故問的方法來主導議題。我覺得若要批評,還是明講吧。這種充滿諷刺的語氣,在我這種沒經過大風大浪的人耳裡,聽起來實在很不舒服,往往只能聽一半就轉臺。就這點來說,我覺得民視新聞臺(53臺)挑戰新聞的陳雄威與伙伴們,那充滿相互挖苦的歡笑討論算是模範了。幽默是建立在消遣自己、開自己人玩笑(互)上的;當譏諷的對象是他人,內容又尖酸刻薄時,氣氛就完全不一樣了。不過挑戰新聞往往比較偏國際新聞,而前進新臺灣則以國內政治議題為主就是。

擺錯焦點

便當(臺北慕軒飯店下午茶套餐)問題吵了一陣,大家更看重的多是花絮,而非蛋黃。前面 2014/5/21 提過,媒體應該長進點,別把焦點放在了與候選人能否帶來大眾幸福沒那麼有關係的地方。舉例來說,評論其政見,不是比便當、下午茶多少錢更重要嗎?不過,我們電視觀眾或許也得自我提高格調才好,畢竟收視率決定新聞節目的方向,而決定收視率的,則是我們手上的遙控器。
2014/7/31

年輕貌美只能坐櫃檯不能做市長?

前一陣子柯文哲陳以真「年輕又長得漂亮、坐櫃檯差不多,不適合當市長」,這與我們當前「性別平等」的價值觀相悖,引發歧視女性的批評。
柯文哲 年輕又漂亮(指陳以真),做櫃檯差不多,最厲害可當觀光局代言人,做市長,我看還是算了,以後當市長,公文會自己批嗎?我明白問你,不可能,年齡、智慧還是,只要智商超過70的,誰當市長比較好,你們應該都非常清楚。 我們也不用去講人家的壞話,是個水姑娘,要當個發言人、觀光代言人沒問題,拜託,妳是要來當市長,她有辦法當市長嗎?公文有辦法自己批嗎?市長要選一個自己可以做決定的,的確有那能力的,我相信她是個水姑娘,但不適合當市長,這個我講得很明白。
我想人們根本的想法是,沒有人應該為自己無法改變的事物負責。外貌正是其一,何況我們對男人很少重視外觀更甚於內在與能力,因此以貌取人是不道德、不正確的。也因此女權人士才會抗議物化女性的作為。相對的,服裝儀容以及內在美是我們可以自由改變的,因此讚美這些資質就不那麼猥褻、不道德了。まあ、即使我們常說不應該以貌取人,但潛意識可不一定這麼的高尚;而職業也不見得真的不分貴賤,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教授的社會地位高於妓女;此點按下不提。最起碼表面上我們以為人人平等,能達到一視同仁是我們的理想,以及應該達到的標準;公開違逆根本是不長眼。尤其對一個公眾人物,言行更應如此。因此柯的言論有問題,這點無庸置疑。
但我又考慮了一下,歧視女性事實上並非他最大的癥結點。柯文哲真正想表達的是「當市長要有應付危機處理能力」,「更應該投給涂醒哲」,惟他這些話無法達到此番效果。在邏輯上其最大的問題在,就算陳以真年輕漂亮,也不代表他不適合當市長,更不能推論出他比涂醒哲更不適合當。為了達到柯所欲開示的結論,他需要用其他的證據來推論。關於這點,可能得調出前後的影像,來確認他到底有沒有做了足夠的陳述。若這句話只是他在已經提出足夠證據下的結論,我反而會說媒體這樣的擷取算是斷章取義。至於在情感上,這句話造成的問題已經很明顯了;不但加不了分,倒是造成反效果。
無論如何,我們期望一位公眾人物的發言,已經成熟到即使被章取義,也不會扭曲他的原意。嘿、別說這標準太高,許多人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別以為公眾人物好當啦!可以說,這話柯確實說得太快了。只是就算他道歉,我懷疑這致歉行為比較接近「不得已之下被逼的」,而不是「打心底反省檢討後,心服口服下定決心不再犯錯!」。說來他心直口快的行為根本是本性,又不是今天才開始;連他道歉也不是第一次,不容易改的。話說在前面,雖然說這行為不好,但不表示我強烈鄙視他啥的,因為我自身也有類似的缺點。我們就事論事,討論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具備的,該改善之處。
不過話說回來,「說話不經大腦」與「市長當得好不好」,可能在面對重大會議、會面時會不會失言比較有關。在市政推行與帶給人民幸福這些要求來說,或許關係不那麼大。唉、重點在我覺得會因為這樣的新聞,就左右投票支持行為的選民,其實政治素養還不成熟。我以為他「想到就說」的習性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到現在才把這當新新聞(新的資訊)看待,「我到今天才發現他是這樣的人!」,那表示知之未深,則之前又有什麼資格大言不慚,主張支持他才是對的呢?
2014/9/14

造勢晚會的實際效用

選戰接近末尾,近一兩周(或一個月)終於浮現其他候選人的新聞。這兩天最後的「黃金週末」、超級星期六,許多新聞媒體都預計要報導大型造勢晚會。雖然從來不參加這種對我來說是浪費時間的活動,但我突然好奇這樣的搖旗吶喊,到底對選戰有何實質效用?或許是見識淺薄,我總以為會去參加這種活動的,多是原先已經決定要去投這位候選人的選民們。因此即便現場沸沸揚揚,也無法吸引到太多新的人來投票。或許是因為,有樁腳會拉原先尚未打定主意的人來聽,來感受現場的熱烈氣氛?我也不太相信,經由這樣的高聲呼喊,能夠獲得足以動搖原先信念的資訊。何況造勢現場的一家之言缺乏檢驗,多少容易流於偏頗。因此會因為參加這樣的熱血沸騰,因此改變投票行為的,反而是種悲哀的象徵。就不知道是否有人對此做過研究了。
2014/11/22

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即便選前就依稀覺得連勝文有點垂死掙扎、以致困獸之鬥的感覺,卻也沒料到會輸這麼多。但柯文哲的勝選不表示一種光榮。(聽說柯學習了朴元淳「讓市民成為市長」?)在我看來,與柯勝選感言所說的相同。接下來是嚴苛的苦戰,要負起的責任非常重大,比起過去一介逍遙醫師來說。
國民黨大敗,固然可以表現選民對過去六年生活上的不滿;事實上應該不只六年多,而更為長久。包括薪水停滯、物價高漲、高房價、許多弊端(炒作房地產、黑心食品)、財團坐大(貧富差距拉大)、政治寡頭(選上後就)為所欲為缺乏品格(不說玩弄人心)等,都是許多人已看不過去的。外媒倒是頗想將此結果與臺灣人,尤其是年輕人對大陸不耐煩的心理拉上關係。政治版圖大變天,但我一點也不覺得這能夠代表反對黨受到人民肯定(因此自鳴得意的,只能算小丑。),或是未來臺灣有救了啥的。許多人只是因為厭惡而選了另一個陣營。不是因為確信有更美好的未來,甚至不是為了憧憬。就算民進黨2016總統大選的贏面頗大(不說躺著都能選上),我不認為民進黨真能做得好到使多數平民讚賞,頂多是「嗯…好歹比國民黨強多了」。縱使較能與過去的政治權貴與公務員分割,但他們還是受制於財團,真正的金錢權貴,以及其他既得利益者。說國民黨與財團站在一起的話;民進黨在平民與財團間,依舊無法率性割捨。此外,我們選民的素質也還需要提高。最起碼應該到不會因愛恨而投票(投好友熟人,或是因傳言而不投連勝文等)、或是投提出僅有利於部分選民(選民自己)之政見者(反之亦然);而是到第一個念頭是考量這個人上臺到底能為大家做什麼的水準。會因為造勢晚會、握握手甚至給點小利就改投人選的,不能算是及格。而選票事實上也不應該拿來當作懲罰、或者制裁政治人物或教訓政黨的手段。看到新聞媒體大多主要把眼光放在政治算計(這對國民黨、兩年後會有哪番影響等),我還知道連我們的大眾媒體都還有改進空間。或許柯的上臺可以帶來一點新氣象,讓大家些許覺悟到過往國民兩黨,以至臺灣政治的腐敗,但我還不確定他可以與民進黨切割到什麼程度。柯的肩擔沉重,他可以視作一個指標:若是沒能使人們滿意,往後人們連對「無黨籍」、「政黨大融合」之類的招牌都會產生疑慮,甚至已經不能再信任任何候選人。候選人們最起碼應該把國家人民擺在政黨、以及選舉之前才是。無論是民意代表、首長等,任職不是為了選贏就好,重點是之後做事情的部分。那才是這職位的本分啊。
2014/11/29
之前提過我對民主的疑慮。就我看來,最起碼現行民主並不理想。包括代議士選舉制民主、政黨政治,都有些本質上的弊病(參考上述民主投票制度的未盡之處)。但若論到那到底該怎麼改變,我卻還拿不定主意。何況我並不贊同戰爭或革命之類的內耗式改革。當前的臺灣應該有更好的方法,最起碼我願意這麼相信。前一陣子我突然想到,或許我們能先來個小小的起步。例如實驗性的靠著網路眾志成城。雖然老一輩的人還沒那麼適應網路,但我想這畢竟是趨勢,未來可預見的是情勢將越發晴朗。若是我們能實行公民參與,並證明這機制可以產生更靈巧的政策以及決策,不但更有效可行,還更「民主」(符合眾意)的話,或許就能為現行民主帶來點不同的新氣息。之前 Obama 開通美國政府網站 change.gov現已荒廢)、政策由下而上柯 P 新政g0v 等,我想都有點這個味道,希望能即時反映民意。但我的目的並不是藉此輔佐當前政治體制而已。我還有個更遠大的幻想:或許我們最終(基於人性,這過程勢必艱辛!)能以此造出個更理想的政制,一個不需要選舉投票的制度。或許是一個能協調溝通以達共識(讓反對者也能非被迫理解「如此作法是不滿意、但最佳的解決之道」這點很重要,否則就會出現アップルシードPSYCHO-PASS 之類的情形。),但基於純理性(邏輯程式)思考的世界,由機器擔任執行、裁決者。簡單的說,兩軌並行,優存劣汰。若某幾個機器擔任總統的國家總是生活更舒適,人們自然會用腳投票,以致改變自身的政制。まあ、當我說說也行,畢竟我缺乏執行力,喜歡耍弄嘴皮子。
2014/11/29
聽說這次的民調似乎不是很準確。不知道參考國外的做法會不會能更好一點。雖然我知道國情不同,他山之石不見得能一股腦兒全盤吞下。
2014/11/30
前面其實沒仔細分析檢討這次國民黨與上次相較,大敗的原因。光是國民黨員因為厭倦於黨的表面工夫,或是對生活(執政結果)失望,因此不想再投;在我看來理由還不足夠。聽說國民黨員高齡化嚴重,我突然想到,該不會是因為這次年輕族群(廣泛說來)政治參與意識變強,出來投票的比率突然升高,又因為他們大多對執政的國民黨不抱好感,才造成如此現象?不過這猜想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才行。
2014/12/3

2015年兩岸領導人會面

不知為何,不,或許該說是理所當然;馬習會完後新聞、名嘴們多將重心放在了一些旁枝末節上。看看新聞關注的一些焦點,像是事前黑箱作業、握手幾秒鐘、媒體工作者擠爆會場等,根本不應該是重點。協議內容比到底要不要開會、什麼時候公布開會重要多了;雖不是沒有優質報導,但映入我們眼簾的卻多是這些東西。更有太多在報導中加入價值觀、是非對錯以及道德陳述的新聞(對此我的意見見媒體與社會責任)。照理來說,臺灣人大多只是怕會不會給大陸吃了。因此就算想攻擊馬英九與國民黨,要注目的不是這點嗎?可惜的是電視上多數人似乎都不是這麼想的,反倒見樹不見林。而 ptt 上也多是些沒有深度的文字。以 ptt 的媒體特性來說,因為每個人都能發言,又常常是隨手拈來,也就算了。不過連 Wikipedia 上的記述都有所偏頗,令人難以卒睹(雖則主要只有我看不慣)。只好請求大家避免細微末節,將重心放在本會議對海峽兩岸未來的影響。
有些人追究導彈問題,我只能說當前這並非我們最應該糾結的。就算江西铅山导弹基地撤了,我們也不見得更安全;現在科技那麼發達,就算沒辦法一天內改回來,搞不好從北京都能打了。何況我們也有自己付錢、給美國用的鋪路爪雷達,還有許多方面更是美國的影武者;以對方的角度,說不定還想吐苦水「我光防你溶在血中的美軍都來不及了」。要是對方要求各退一步,我們承擔得起嗎?
在我看來,不只是成堆報導,就算蔡英文光是抱怨的發言也不及格。站在未來領導者的角度,照理來說應該好好分析本次會議的影響,並擬定出策略,而不光是攻擊。講白話些,就算馬再爛、馬真的爛(這是假設性問題),你罵完他也不會因此直接或間接出現具統計差異的變好。論起他的爛攤子,不還是你要收。那這些怨言是要說給誰聽的?又是誰聽了會變爽呢?

不論各方背後的企圖,例如习近平可能為了鞏固他在國內的地位、在南海主權問題上更順遂,李顯龍或許也是為了自身地位;我想臺灣人民真正要問的,應該是本次會議對我們未來的影響、是否有利。まあ、糟糕的是罵了人一堆,我自己也沒抓到重點。說到頭昨天下午還在做題目,本來就沒打算評論;純粹是之後看不下去,也出來瘋狗亂吠,隨聲附和罵幾句。硬要說比較吸引我注意的,首先應該是既然馬任期已屆,關於海峽兩岸的協議,包括兩岸領導人會面為何不能交由下屆總統安排,而非趕在現在開不可?假定善意,就當作馬一片冰心只為臺灣人民,而非為了自己所謂歷史定位吧;我只能想到幾種可能:馬大概不太信任民進黨上臺後能比自己更快速的推動與大陸的關係,因此想要多做一點;或者希望藉由自己這臨門一腳,增強我們一蕞爾小國遊走國際、扳倒大國的實力。只是後者我不覺得他有這遠見以及氣魄。有這能力做的話,我們在南海主權以及釣魚臺問題上也就不會如此姑息苟且了。至於前者,若是真如其所言,只是設定好框架,讓未來的領導人們都能「大船に乗った気持ちでいられる」、放千百個心安安穩穩照這路走下去,我會覺得他越俎代庖了;因為新總統很可能會有其他打算。姑且不論(呼聲最高的)蔡英文的策略到底行不行得通,既然他的這次會面會造成蔡覺得綁手綁腳,那就不該這麼作,限制了下屆總統的決策選擇權。除非他覺得即使掣蔡英文後腿,還是該搞下去;因為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這樣才能為全民帶來幸福。對此我認為這樣的做法不見得真對臺灣有利,是以要認可他有必要開展這次會面,就我而言頗困難。
另一個我較有印象的,是馬在記者會中只提到「九二共識」及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未當場正式提到「各自表述」;周玉蔻有注意到,並隨即提出抗議,卻並未獲得回應,因此我猜測是有意為之。就不曉得到底是權宜之計,或者是國民黨已經決定未來都這麼走下去;無論何者,我不覺得這選擇會是自願的。只是國際知名度、國家尊嚴之類,終究還是比不上人民利益。

臺獨願景

回到上面的可行性問題,亦即部分民進黨與臺獨人士心目中理想的情景:若是臺灣獨立,我們如願拿到與日本韓國一般正常國家的國際地位,並且與大陸維持正常國與國關係,那對我們有利嗎?事先聲明,我個人不贊同也不反對臺獨,不認為中國政治環境適合自己;純粹只是想搞清楚可行性以及可能的演變。我認為真想要的話,我們當然有權力能自行宣布法理上的獨立;重點在好或不好。就舉理想狀態,今天我們全民都覺醒了,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是臺灣人,具備全地球最強的民主精神了,臺獨了,那有甚麼好處?請注意:我認為國族認同導致獨立,而不應該反過來。但問題是每個人都認同自己屬於某個團體,是否就能帶來生產力提高之類的正向效果?雖然我覺得當前的我們其實已經具有實質上接近獨立的地位了,不過正式獨立後多少會讓臺灣能在國際上獲得更多資源,發語權加大,參與國際組織並能與他國簽對等條約,這幾點我想應該無庸贅言。但說要好,到底又有那些實惠呢?是因為我們一獨立、生活水準就起飛,或者為了國際場合上,能挺起胸膛光明正大舉出「臺灣國」的旗子?縱使好處一定有(不考慮得失相消後剩下多少、值不值得我們這麼費勁去與人發生衝突。),我總認為問題的癥結不在此:就算大陸心甘情願放手,面對比鄰這樣堵住自家大門的國家,他不會與要求日韓一樣要求我們嗎?不會拿對付他們的手段來對付我們嗎?中國成了另一個日本或菲律賓後,我們於其他國家遇到的問題,就不會發生在我們兩國身上嗎?
不論大陸的算盤怎麼打,殘酷的國際現實是要世界強權美國支持臺灣建國,先決條件不能激起大陸採取美方無法控制的反撲。底線還是「不會損及美國國家利益」,而且他更期待臺灣以七上八下的地位與「中國人情感」牽制大陸。就不說其他國家的立場,中美其實打心底都不支持我們自決建國,這不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我想,比起主權、尊嚴啥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實力,有沒有自立自強、達到人家不得不對我們刮目相看的地步。過去四小龍時代,或許我們曾有這般實力(不管是否該歸功於領導人);當時就算大陸已在國際上處處打壓,我們沒有獨立,但我們依然一步一腳印。不說豐衣足食,好歹國境小康。只可惜現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外,今日的中國已經強大到有錢有閒,還有強大意志來牽制我們。對內,馬的政績我們歷歷在目;若我們的生活每天香車郵輪,遊山玩水都來不及了,政論節目大概不會那麼風行。但恕我直言,如之前所述,我不覺得蔡上臺會好到哪裡去。我們當前檯面上並沒有足以與李光耀、蔣經國相較,有魄力又全心為國的領導者。這不是說他們兩人就沒有缺點,只是我們甚至連這標準的人才都沒有。宋楚瑜或許在三人中較有能力,饒是如此我不確定他是否真能強到中興國運的程度。
讓我們加入點真實感:就算大陸真讓我們獨立,多少也是出於無奈;每多掣肘、要求我們吞下不利條件、「要不要是你家的事,我可沒逼你」是可以預見的。國際地位一樣艱難,也不太可能在中國任常任理事國,兩國間又未簽屬協定(大多會是我方需讓利吧?)以解決的情況下加入聯合國,以至增加邦交國。中國對我們的打壓不會因為我們建國而鬆懈,反而會變本加厲、文攻武嚇。在這情況下我們還會覺得尊嚴比較重要,面子勝過麵包、不含瘦肉精勝過 TPP(可以吃美國的虧,不能饒恕大陸?);或是強烈抗議對方不公,而後無疾而終(默默接受)嗎?既然如此,不埋首先提升自己的實力,而到處計較人家尊不尊重自己,不過是種作態虛榮罷了。我想若要天天論戰臺獨,恐怕是沒分清輕重緩急,不如把精力放在更緊要的事物上。我們的首要目標應該放在加強技術與經濟實力吧。先使自己有談判的本錢,會比理想高掛嘴邊,甚至衝撞國際體制有用。在我們還光只著眼於這些末節細行的一天,我們是不會進步的。
2015/11/8, 2016/1/29
除了僵持、擱置之外,另一個替代方案,是鑒於大陸當前國際政治與經濟實力依舊強大的情況下,我們務實的行為可能是在其「海峽兩岸同屬一中」與「不是國與國關係」的前提之上,加上我們的條件。例如我們同意兩政治實體之間屬於區與區關係,但我們兩區擁有對等地位。既然大陸走得出去,也請大陸尊重我們這邊這區,以中國某區的名義參與國際組織,並幫助我們解決國際組織僅能容許單一「國家」參加的限制,而修改所有組織之章程,使我們兩區都能擁有對等之地位。在這前提下,我們或可納入一中框架。但雖然同屬一中,我們之間存在分歧也是歷史以及當前實存的現況。因此就算我們不主張臺獨,但大陸不可箝制我們包括政治、經濟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關於是否要統一、時程問題,也不可插手,正如我們不會插手大陸區的政治。當然,這在臺獨人士眼中或許屬「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流;但時勢比人強也是我們所不得不認清的事實啊。務實進取或許是我們更好的策略。
2016/3/26

2016年中華民國中央公職人員選舉

這次沒看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忙著讀生態相關的文章。何況聽說今天大家似乎把大部分時間放在攻擊他人,而非建設性提議,格調不高。為了評價候選人在辯論會以及政見發表會中的發言,我想我們最起碼得列出發言切合問題或主題的程度,非實問虛答或逃避追問,以及切合的比例,把主軸放在抹黑或是有格調的選(應該用不著搞出加權分數了)。此外還得加上具體程度與其可行性,而非牛肉端一堆出來,開的卻都是空頭支票,也不曉得該怎麼達成。雖然沒興趣電視機前從頭守到尾,不過想到有電視臺為了轉播問題吵到不可開交,然後本次幾乎每個新聞臺都直播電視辯論會現場,基本上看哪臺都沒啥差別;突然想到若是有內容即時深度分析,而不光是現場轉播,或許也能做出差別性,吸引到一些觀眾。另外,雖然蔡英文勝算頗大;但與「憑什麼非投給連勝文」那時相同,我還想問的是「憑什麼非投給蔡英文」?與有個有錢爸爸因此我們討厭他一樣,我們會不會因為主要有個「非國民黨最大在野黨(最可能勝出)參選人」頭銜而投他,而不是因為其身為領導人、民意代表的能力資質以及政見拔得頭籌才因此選他?這也適用於這次立委候選人身上。很遺憾的,現在我還是只能看到選民們在 bad apples 中掙扎,抓住任何樹葉或小樹枝當救命繩。
題外話(然則這才是我真正想說的),我很懷疑最近美國要求臺灣在南海主權爭議節制一點(說好聽是與他們同一陣線,可惜他們對我們虛情假意,前科不良。),暗指要放棄11段線,不知蔡英文會怎麼接招。當然依附中國不好,但美國算盤可打得不比中國差,再加上有雄厚實力加持;屈服任何一者都只能當砲灰。依我看來,不論藍綠基本上都對美國俯首稱臣,光看美豬美牛議題就知道。綠搞不好比藍更親美,不可能搗蛋反美;這也不能全怪他們,一定的敬畏是必要的,時勢比人強。其所造成的結果是,我們最後(兩三年後?)恐怕真會把苦果硬吞下去;最終幾乎得放棄太平島以至南海資源,讓那成為我們一個若有若無的美麗幻覺。就算有人挖到石油、天然氣,臺灣也分不到一杯羹。但我很好奇的是,已經聽說像印尼、印度等國以其外交手段遊走在各大國間、討得利益,為何我們就是沒有玩轉出來,反而唯唯諾諾,深怕得罪大國呢?是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沒有那種地位以及實力(擴編太平島?別發神經了!打起來美國會出兵保護我們?別傻了!看看伊斯蘭國學點教訓吧!),或者即使有點能力,實際上我們就是沒有任何使出招數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手段(臺灣已經從裡到外被滲透殆盡,完全傀儡化了嗎?);抑或僅僅是我們太嫩太蠢了,不曉得要耍呢?說點難聽的,我們不能擺爛一下麼?雖然自主研發會受人牽制,不過總能不屑買軍備吧。不可以任美國著急時自動提供軍火,如同他們在中東所為嗎?反正他們為了國家利益,不可能任由中國與臺灣統一,遑論臺灣被搶走;卻又不願被牽累,因此也不可能放任臺灣獨立。任憑我們多不聽話,他們在危急之秋總是會出手。同樣的,就算我們百依百順,他們也勢必會等我們撐不住、損傷慘重後姍姍來遲。用意也非拯救臺灣,而是坐收漁翁之利,藉此稱霸西太平洋。既然如此,連採購個武器都得聽人說這應該買、那不能賣;要出自己的錢,還得拿顧忌他人眼光聽命行事跟人交換;有曾經平常擺人家那、戰時才提供給我們的 AIM-120,甚至還有買回來也不是自己用、只能交給別人操作而我們被拒絕入內的鋪路爪雷達,實在太窩囊了啊。這樣的情況下依舊吃虧吃到成習慣,硬不起來,再對南海議題放手不管、任人魚肉,真的是執政者應該做的嗎?不如想辦法多增加點自己的分量、談判籌碼與技能吧!
2015/12/27
選舉大致依之前猜測結束了,只是國民黨敗得較慘。究其根本,新聞上面已經有太多無法否認的負面報導;經濟、薪資、偏袒財團、食安問題及無合乎民意的制裁,都是肇因。至於選戰失敗的直接要素,或許年輕一輩出來的多,其中有不少反對國民黨;而國民黨支持者想說反正出來投還是輸?這也得怪國民黨人怯戰,或是說「不打沒把握的仗」,還搞內鬥、週週上新聞,結果越搞氣勢越差。但因為一些歷史因素,國民黨在老一輩淡出前應該還不致消滅掉。而其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們,還有不少偏好指責多過實事求是解決問題的。雖說就算其他政黨也無可避免這種缺陷,或得遺憾的說,真的只打清廉、不攻擊招牌的反而容易上不了,這是人性;只希望他們能有點自覺,在挑民進黨毛病的同時,也舉出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別都是謾罵、掣後腿或打高空提不可能實行的夢想了。題外話,他們不會利用這空窗期開始收拾行李、打點財產了吧?
雖然民進黨大勝,蔡英文上臺後要面對的問題依舊沒變。蔡對黨內的制御力還滿高(通俗說法,跛腳度頗低。),加上國會席次過半、首次「完全執政」,他的旨意起碼未來一段時間內,當能代表民進黨以至國家的政策。我預期蔡對一些議題的立場與發言會改變,例如為了與大陸維持必要的穩定關係,有時發言得更節制點;這些改變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就算有部分成員沒遵守蔡於當選感言中的「命令」謙卑、謙卑、再謙卑,也不是問題,不該拿來大做文章。重點在作為執政者的努力程度、作為與結果。由於本地人對非「腐敗國民黨」之憧憬,就算民進黨沒做到理想,或許也不會遭到相似的批評。但這不表示選上的就能開心清算前朝,各山頭有力人士就能爭權奪利、開始分贓。總之,接下來就是考驗的時刻了,只能看新的這批人執政能力,以及眼界如何。較意外的是第三勢力崛起的速度頗快,除了年輕選民,是因民進黨員分票嗎?這點本應可預料到的,但近一兩年太懶散了,沒用頭腦。是說也沒啥太大問題就是,畢竟我沒負責啥大任務。接著應該預測一下未來情勢才對,要我的話,得先好好考察蔡過去的行誼才行。這點就煩勞高人分析了。畢竟不用功的我,現在對蔡還不能說很了解。
另外,有人很在意蔡以「憲政體制上沒有空間」沒接受多數黨組閣。我想人比這種程度的制度來得重要,若以臺灣未來為己任,一定程度的合作應該是必要的。但蔡的考量也不是不能理解。只是就算不想落了馬英九的套、因控制權不夠而無法歸責等等而不想接,最起碼也該熱身一下,並在未來這幾個月表現出他的溝通誠意,例如將公眾議題與公眾討論;選上才是挑戰的開始,不需等520上任才發光發熱。
2016/1/16
這兩天許多政論節目大多在談國民黨與臺灣未來走向,小弟也來任意猜測一下各大黨未來走向吧。
國民黨輸到不想做。有人開始敢歸罪馬英九,考慮要藉此次大敗的教訓全面革新,讓年輕一輩與人才出頭。不過我對此並不抱樂觀,因為與民進黨不同,即使同樣遇到致命打擊,黨機器的包袱還是太大了。國民黨人至今仍然有太多在權力階梯中爬到一半的,會認為下面這些人憑什麼爬到我上面,要我優退改顧問職輔佐他們。他們就好比 Games Primates Play 中提過,大組織中的上層階級,「虎視眈眈伺機而動」的既得利益者們。若大家真的這麼容易體會到棺材的話,藍營就不會分裂了。可惜這組織並不是靠自身拳頭能夠決定一切,而是他人的靠選票。因此這種心態反而是自取滅亡。
依我看,即便可以繼續像蔣萬安般號稱堅持不打負面選戰、打乾淨選舉,但只要一有些聲勢,就得面對有前輩想分一杯羹的窘況。除非自己是政二代,本來就有能力插隊的,才能無後顧之憂坐電梯直升。因此,若是真的有心要為全民奉獻,但資歷不過是在中後段班的,不如趁著這股第三勢力興起之風,想辦法拓展自己的好名聲,當然也得配合上務實的行動,這樣會是比較有效的做法。就算現在爬得上去,可能爬到一半選民的基礎就崩掉了。不是不可能,只是不值得浪費這麼多精力在權力鬥爭上。身在其中都已如此,還沒加入黨但也想從政以奉獻的,就甭加入了吧。除非哪天黨內出個像蔡英文一般,能大幅世代交替的有力領袖。
民進黨的部分,聽說蔡英文有氣度能用人唯才,這樣倒是還可期待。只是這消息我不確定,另外關於黨內派系的動向也尚未明朗。若有人想開始占位分攤,例如當前耳語的立法院正副院長,這就不好了。為了收爛攤子,步履闌珊是一定的,還得視其施政的努力與誠意而定。可惜非泛綠派人民恐怕不會給太久的蜜月期。再說即便是民心所向,很多時候也不能照單全收。蔡英文的政見中,產業轉型方面尚不清楚他想怎麼轉、轉什麼方向,不好評論。希望不要再成為另一次兩兆雙星。更重視、鼓勵下一代選擇技職教育應該是必要的,雖然這樣又走回頭路了。許多人關注的海峽兩岸關係,蔡應該會先試探幾個月吧。其本身雖然看似較傾美,而無意輕易屈服大陸,卻也沒有意思要莽撞行事的樣子。只是若有機會,何不借力使力,檢討是否有更皮一點、遊走於大國間的可能性?
至於其他政黨,我想這次新勢力大勝,正是個「天下大亂、形勢大好」看似可延亙數年、黃金年代的嚆矢。年輕選民漸漸覺醒,接下來幾年應可以此支撐一些能迎合年輕人想法的政治勢力。若媒體效應夠強,還可以洗幾輪牌。未來想走上政治這條路的,也應覺悟到不能像過去那麼混了。即使如此,我想交際手腕還是很重要的,很快地甚至比「會不會做事」更重要,尤其是當有個領袖魅力魔頭出來時。當前檯面上還沒有 Hitler 那種程度的傢伙,但依莫非定理,時間一久,會抓住機會的黑天鵝必然出現。
2016/1/17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

十點看了下美國新聞,覺得苗頭不對。但當時許多 Swing state 都還沒開出來,又想說記得西岸似乎有不少民主黨的票?所以就沒那麼在意。(我得承認我對美國選票分布狀況可說完全不理解。)然而後來情勢確實越來越明朗。這次美國總統選舉 Donald Trump 獲勝,共和黨「完全執政」(掌國會與總統位);這匹黑馬…這隻黑天鵝接著上次哥倫比亞公投英國脫歐公投,都跌破專家眼鏡,更讓一般人大吃一驚。很明顯我們民調的估測方法還需要改進,要不意外與驚嚇還會持續不斷。而公投也應該用在內部議題,而非會影響到外部的情況,否則許多人都會因為短視近利、只看到自己而忘記大家都這麼作時的後果;例如每個國家都寧可拒絕難民、把給歐盟的錢拿回來用在國內,結果可能造成世界動盪,反而不利安定,與初衷背道而馳。
關於這次選舉結果,我猜 Trump 本身也沒怎麼覺得自己能上吧。聽說這次是地方包圍中央;都市菁英們、有錢的多支持 Hillary Clinton,但鄉下已經隱忍很久、這些年日子越來越難過;平常鏡頭攝影不到,乃至不表態、刻意隱藏的沉默選民,卻寧可支持非典型政客醜惡嘴臉的 Trump。或許正如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那時所言,這些聲言支持、甚而打心底信奉 trickle-down economics、亮麗光鮮的傢伙,他們無視於螢光幕背後、鏡頭照不到的社會中低階層所受的痛苦;最後雖不到血酬定律發動,卻也讓他們自食惡果。回頭看看臺灣,我們的富人權貴還沒有什麼自覺的樣子,不把窮人、受薪員工當人看。不過我倒怕若是他們運用起更優秀的心理戰術,鑽前面民主投票制度的未盡之處提到的漏洞,那即使號稱是民主投票,卻同樣坑爹。有錢人畢竟更有能力影響選舉結果;雖說一人一票,不過有錢人、權貴的那一票硬是更有價值。
話說回來,我相信 Trump 可不見得上臺後就毫無節制的恣意妄行。他畢竟還是有過歷練的。就算報報小仇、兌現部分荒唐而使人不以為然的承諾,我想他終究會採用比較務實的作風。連同黨黨員都不見得完全認可他的意見,不可能輕易放過;更甭提有些實際上要實現,就是準備開打。(搞不好還是得罪國內人民,演成內戰…)另一方面,我原先就設想這兩位候選人不若 Bernie Sanders 那麼社會主義,別忘了他倆終究都還是富人權貴的朋友,說實在他們本身就是有錢人,怎可能拿磚頭砸自己的腳。例如 Trump 說要改善中低階層的生活,那就不應是減稅,而是多可富人稅來轉作社會福利與基礎設施、投入新領域與新技術研發。若確實如此,則那些底層期待救贖的人們固然這幾天爽到、感覺為自己滿腹委屈出了一口氣,言之鑿鑿「大明星再怎麼支持也不能拿來當飯吃啊」;可惜或許未來又要再失望一次。並且,政治也將因此動盪不斷。他們雖然期待有人能平衡一下財富,但諷刺的是檯面上竟然沒有一個符合期望、可選而有希望當選的對象。更糟的是,當他們發現連不同於傳統政客嘴臉的傢伙也是騙子,這使得未來選舉時,人們或許將不再期待任何類型的候選人,也不期待政治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既然民主投票行不通,只好採用不同的、體制外的方法來打破現況了。
這次選舉可說是近十年世界各地國族主義崛起的註腳。放眼國際,包括歐洲、美國、日本都變得更加排外並極端,政治屈服於短視而偏激的民粹,排外仇外被美化成愛國愛鄉與向心團結。其背後則是對生活不穩定、經濟條件每況愈下產生的恐懼。沒有工作沒有希望與尊嚴,飯都吃不飽了(或者該說就算有東西吃,也得要借助政府或他人施捨,一點都沒社會地位。),還談甚麼慈悲心、關懷別人呢?我才是應該被關心的對象啊!就算候選人態度公正、再有風度,也抵不過飢餓與恐懼不安的壓力啊。這對世界未來數十年都不會是好事。Trump 故步自封的部分鎖國政策若是能間接避免衝突,或許在減少美國插手干涉他國事務、使衝突弱化這方面有其好處,但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勢絕不可一概而論。何況就算真有好處,也不是一時半刻清楚可見。
回到本地,我們在意的是臺美互動與支援。正如之前所言,我們倚靠美國老大哥狐假虎威,但手段拙劣反被虎欺。連菲律賓都比我們高明。聽說有人敢稱臺美關係不變,我不禁啞然失笑。確實,Trump 再怎麼改弦更張也不敢搞到把所有制度打掉重練,大方向有可能不變;但如何能說小地方也維持原狀?若 Trump 堅持把軍費移回本土刺激經濟,AIT 官員們搖頭歸搖頭,他們能說不嗎?我倒寧可說這些承諾是政治語言,不靠譜的。老話一句,我們的未來終究得靠自己自立自強,別太過奢望老大哥的垂憐了。尤其現在美國本身也因為花費太多精力在外國事務,疏於照料國內部分(依本次選舉結果看來是「許多」)弱勢,不得不把手縮回去的時刻。
2016/11/9
這次競選的兩位都有些忌諱全球化。我想全球化不是不好,畢竟資源就是該互通。問題在當前的全球化實行方式,實際得利最多的卻是本來就有錢的財閥們The Price of Inequality 全球化貿易之問題
題外話,我想到若是我們今天處在一個必須及時預測結果可能性的局勢,例如股市操作員在陸續開票途中;則一個比較完善的應對策略並不是呆呆看高低起伏,而是預先對各個可細分的單位事先做預測,並在局勢演化途中隨時比對真實情境與事前預測的差距,若有不同則即時演算出新的預估模型。例如隨著每個州開票所之狀況,隨時對照之前預測之得票率。若發現 Trump 得票異常的高,就應該馬上做出應對,例如買入黃金。這應該是比較靈活的策略。
2016/11/9
本次選舉的另一個啟示或許是,身為稱職的領導人,若不想下次選舉被自己的作為反噬、把政權交給反對黨,那就得要主動為夕陽產業選民找出路,幫他們做轉型。人們只會期待留在溫柔鄉,因此沒幫他們找到好過的環境,那他們就是只會怨懟的抗拒時代潮流、如痴如醉的聽著「我會讓你們死而復生」的甜蜜謊言,如同溺水者般期望抓住任何一根浮木。
Trump 若是想排除同黨的杯葛,或許可先從推行與多數共和黨掌權派同路的政策做起,等他們不好說自己逆天時再推動其他法案,這些人就不好說話了。
2016/11/13

2018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這次九合一大選綁公投和之前的選舉相比,這次候選人送了很多小禮品,如防空汙的口罩、垃圾袋還有小型記事紙條等等。早一點時,記得有請吃飯的。但是自從30元的補助競選費用上限規定以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到今年卻大幅流行起少量多次、給非特定人士送禮,只不過禮品上還會印有候選人的名字以及選票號次。這算是種增加知名度的手段。但理想的政治制度不應該是這麼運作的。
2018/11/17
雖然自2004年起就有選舉綁公投的例子,但本次選舉公投票特別多,領票時需要簽許多個名,又得耗費時間閱讀公投題目(許多人不熟悉,拿到票才開始理解相關議題。若讓他們在排隊時就先研究好,在不會造成秘密投票疑慮的情況下、允許輔助投票的小抄,或許會更順暢。),圈選處過少造成許多投票所大排長龍以致放棄投票的情況。感覺這樣子出來的效度恐怕不太高,還可能降低投票率。下午4點後還在排隊的人甚至可能還沒投票,就能(用手機)看到開票直播狀況或聽到隔壁開票結果大選最多8票箱、領15張票已創紀錄;士林區有 19:46 完成投票作業的鳳山區王生明路百姓公福德正神廟投開票所投到 20:35鳳山有人 20:35 投完10分鐘後陳其邁就登臺宣布落選;而中壢區660投開票所直到凌晨 2:39 開完所有的票全部開票作業 3:2 才完成,皆可說是中華民國選舉史上最晚。要避免本次的亂象,或許該事前先增加圈票處。因為有些投開票所場地狹小,還應該換成比較大才能放下更多圈票處與票匭;但這又會造成人們不熟悉地點的問題。下次應該減少公投題目,事前於大眾媒體宣導公投議題、投進票匭的方法,並且將題目縮短、使之更明確;若是能夠改電子投票應該會更好。往後模擬投票時也該多考量對投票程序不熟悉、閱讀文字能力不到一般水準的民眾。
2018/11/24

2018年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

看到這一次全臺性別平等議題相關的公投,大部分人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接觸這一塊,也不願意接受同性婚姻,不禁感到臺灣民風還是滿保守的。
2018/11/25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

又到了4年一度的美國總統大選。臺灣國際新聞對本次大選的報導,相較於其他事件,比重大很多。不只環顧國際(わかしお座礁石油流出事故我竟然只看過一兩遍),就算僅限美國的新消息,除了 COVID-19 pandemic 與颱風、森林大火等天災外,也看不到其他的;George Floyd protests 的訊息幾乎都銷聲匿跡了。說實在的,比起攻訐 Donald Trump 哪裡沒做好、宣傳這是民主危機,我更好奇的是,為何我看到的新聞都直指 Trump 沒資格當總統,但現實中還是有大批群眾願意支持他。或許我的(臺灣的,以及民主黨選民的)新聞管道過於偏頗,不符合實際比例;當然我可以相信,平均說來共和黨選民的消息管道恐怕更偏頗,但光攻擊別人不能使自己進步。另一方面,恐怕是因為我們缺乏全面性的視野,因此沒看到那些票投 Trump 的群眾到底為什麼這麼擁戴他。如此當然就會造成預測偏差,甚至跌破眼鏡、驚愕於自己竟然沒料到。除了一般民族主義的見解,前一陣子聽說美國白人對於非白人的崛起有危機感,不論是在人口比例或經濟上,不曉得這個因素的影響力有多大。
2020/8/29

2021年高雄市第九選舉區市議員黃捷罷免案

這次罷免黃捷沒過,但這麼頻繁的罷免,許多人漸漸看出社會有種「報復性罷免」的氣氛。我倒覺得,難不成罷免韓國瑜那次,就沒有人是因為報復心態去投票的嗎?更糟糕的是,我們哪一次選舉,選民都完全沒有報復性心態呢?再說有幾個人認真看待選舉,不看黨派,只檢討候選人的政見、過去參與政治實際績效來投票的?要研究透徹再來投票,對多數人來說太累了。人云亦云、看新聞和政論節目說什麼、看看我喜不喜歡他去投票比較快。人人任性而行,不努力了解對立面的人怎麼想,於是臺灣的大眾媒體越來越語不驚人死不休,社會撕裂也越來越嚴重,幾乎每一次投票都少不了對立謾罵、抹黑手段。相信的人把證據丟在他面前依然相信,還會挑你語病;不相信的人,裝睡的人叫不醒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作者序。我們自豪於臺灣的民主自由。當然我不喜歡中國大陸那種壓迫下才和諧的假象,不過我們也不能說美好到哪去。對生活真實的滿意度,我們大可自信滿滿的說,比中國高很多很多;可是到底高了多少?有到我們以為的程度嗎?在看過 Prius or Pickup? 之後,我認為要說所有人都痛恨和諧社會,不樂意見到自己國家發展壯大,可能太過武斷了。中共政府不是光靠鎮壓所有百姓,才讓社會不起暴動的。假如把事情想的那麼簡單,例如以為我們軍力足夠強大,就能消滅共匪解放大陸、人家會舉雙手歡迎我們,到頭來恐怕吃大虧。
話說回來,有些政治人物應已考慮要改變制度,提高罷免的門檻。可惜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完善、造就時事#1遊戲驛站軋空事件一樣,我想問題癥結在現行投票式民主本來就有許多缺陷民主民主投票制度的未盡之處,不是小修小補就一了百了;光拉高罷免門檻治標不治本。就我看來,民主(大家想怎樣)不一定是最佳決策。誰說大家一起決定的就必然是最好的選擇?這或許只能用在個人偏好上,例如早餐要吃什麼。要政府給每個國民100公斤黃金也可以是民主,行不行得通可就不見得了。當然這個例子只要稍為討論一下,大家都知道不可行。但現實世界我們有太多太複雜的抉擇,幾乎都沒那麼簡單明瞭;要不然也不會搞到今天大家急著要節能減碳救地球了。更不用說無數明知違反公眾利益,卻圖利自己人的例子。
縱令現行民主有其弊端,若要改造民主制度,那恐怕是傷筋動骨的大工程,並且許多規範將是現代人難以接受的。簡單的說,以多數現代人可接受的價值觀,不存在可實行的完美政治制度。想改進現行制度,大概得加入機器輔助公共決策,以及資訊公開;但透明化這點侵犯了現有的個人隱私界限,而人工智慧與演算法的發展也尚不堪用,只好等共識隨時間改變、機器有能力輔助決策後,再來想想該怎麼實現(參考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第3堂課 自由:大數據在盯著你World Without Mind 第三章 馬克.祖克柏對自由意志的戰爭PSYCHO-PASS 當人的個人隱私完全透明化。關於其大綱,我曾於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社會體制改革Sapiens 好社會體制的綱領提過一些想法,遺憾的是那顯然不容易。只能說想一勞永逸,時機還不成熟。
必定有人懷疑,既然我所謂的理想規範抵觸普世價值觀,那就不可能、也不應該實現。然而共識確實是與時俱移的,即便是隱私這個神聖領域。好比說現在假如有人抗議老闆要他隨時帶著智慧型手機,是侵犯了他的個人隱私,因為手機會記錄他的行蹤,大多數人恐怕會把他當怪胎。改成十多年前這麼說,或許很多人就點頭稱是。人們為了生活方便,漸漸放棄了隱私Homo Deus 第11章 信數據得永生?。基本上所有公序良俗都隨著時間改變。五百年前,全世界有幾個人聽說過全民普選呢?可今日已成大勢所趨。只不過這種共識的遷移速度緩慢,有時得要等到牽到北京也是牛的這一代逝去,下一代或下下代才看得出差異The Great Divide 第一部 觀念Prius or Pickup? 6 「你不必再害怕了」
2021/2/6

所謂政治考量

許多人總說事情不該有過多政治考量。我想了想卻發現,假如政治是選出最好的決策(如何決定最佳決策,可參考 Justice 共識裁決說。),那所有決策都有政治考量。不論是正義、營私舞弊,差別只在時間長短、所評估的受影響者、受益者範圍大小罷了。理想情況我們應該納入所有現有生物,並將時間拉到最長人生的意義人類/人生價值寓於評鑑說佛所謂「有情眾生」。問題是這樣又會有人拿私交來說情,說不照顧自己人卻把胳臂往外彎算什麼。(這裡所指「自己人」可能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全人類,外人可能指的是花草蟲鳥、萬千年後的世界。)所以政治考量不是不對,甚至可說難以避免。只不過如何取捨,讓現有的利害關係者與既得利益者接受,這很重要。
2021/6/10

光鼓勵人出門投票適得其反

總有人擔憂現代人政治冷感,投票參與度低。我卻覺得光是教人投票日出門,根本不是辦法,形同一種民粹主義。會因為這樣出門投票的,有多少深入研究過,了解投票議題的前因後果與利弊得失?我想鼓勵人參與政治討論、尋求共識On Tyranny 第七課 若你是軍警人員,請時時反思,讓人們有投入心血的參與感,讓人們自然而然覺得既然都付出心力討論,也願意出門投一票,這樣更有價值。
2021/10/28

2021年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

我們投票選擇的不該是選項,而是其帶來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先辨明每個選項可能造成什麼結果,才有辦法來依照自由意志揀選。遺憾的是,在臺灣,我們的投票、選舉幾乎都變成單獨挑選選項,不顧後果。而下決定的原因,看似受所支持的政黨或意見領袖左右?很少深入理解後持有自己主見,且能據理力爭、對於反駁都能講出番道理的。連這次本來與黨派無關的公投,也被操作成藍綠對抗、黨派之爭。光是看四個選項同意或不同意的比率皆如此接近,不禁讓人懷疑多數人都聽從四個不同意或都同意的「指令」。而政治人物眼界又不夠廣闊深刻,甚至為著自己人(自己派系或所屬政黨)而非全體民眾的利益。我始終覺得臺灣的選民與政治環境還不夠成熟,只是人微言輕,不想說什麼。當然我的標準或許太高,畢竟我還覺得連美國民主都不夠完善。
既然這次結果已出,只能接受與想辦法因應。相較於部分國家考慮以核能為過渡期的減碳良方(核能排碳量比天然氣少,可惜這部分的貢獻未受重視,連美國的核電前幾年都漸漸被天然氣淘汰。但近來又漸有支持核能的趨勢。),民進黨政府看來似乎想以天然氣作為主要過渡能源、完全排除核能,藉以轉換到清潔能源(或者更該說永續能源)。天然氣排碳量大概不會多環保,僅能期待政府加緊腳步讓陣痛期短一點,空氣汙染少些,別因天然氣供需不穩而出錯。可惜先不說理論上能不能做到(有些再生能源不適合當作基載電力),就當前政府「2025非核家園計畫」的進度,實在令人有些擔心。接下來電費上漲大概不可避免。假如過兩年停電更頻繁,電價過高,那不只企業出走,民生用電、經濟以致物價與民眾日常生活也會受影響。
2021/12/19
雖然人們以為投資再生能源、永續項目就能夠拯救地球脫離危機,但人類過去數十年的行為不可能一朝一夕扭轉。就算我們立即改用核能以過渡,甚至現在就停止使用化石燃料、轉型至再生能源,這些行動投資的是數十年後的未來。短期間內,人們仍將持續遭逢淒慘的天災。成效並非立即可見,頂多只能延緩惡化,這恐怕是我們得覺悟的。而下一坡經濟發展的熱點,則可能是碳捕捉之類的環境回復產業。
2022/1/4

2022年環臺軍事演練

最近中國軍演使國內議論紛紛。每個人都知道中共壓霸,將臺灣當自己的沒道理,更不用說多數臺灣人都沒與中國一統的意願。美國為打擊中共造勢,急忙把雷根號開過臺灣海峽助威。(聽說這是假消息:美國只能審慎處理這燙手山芋。)但另一方面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2022年南西·裴洛西訪問臺灣這一連串行動對臺灣到底是好是壞言人人殊。
我想關鍵是固然美國有辦法擊敗中國,但美國與臺灣某些當權者沒認清臺灣自身沒能力,也缺乏足夠強大的大腿可抱啊!想伸張自己的正義,就必須捍衛正義,要有能力且有意志貫徹到底,否則都是空談。實力弱小時光叫囂反而會招來滅身之禍,白白犧牲算不上勇敢。美國就算足以打敗中國,卻不代表願意與中國全面開戰;畢竟就算打贏也會消耗自己極大國力,反而讓漁翁得利。真打起來只會靠臺灣先消耗中國軍力,再依國內容忍度與國際輿論看何時該介入;就算出兵也不可能像攻打美國本土一樣拚命到破釜沉舟。成為炮灰的終究是臺灣人,這和美國所宣揚的正義背道而馳,自相矛盾。現在這些挑釁行為只是口惠而實不至罷了。固然中國有如黑社會流氓,但在配套措施尚未完善前就貿然行動絕不聰明。假如真為臺灣著想,就不該一直嚷嚷著大家都該支援臺灣(卻給予臺灣人不實的想像)、每個人都有訪問臺灣的自由,結果卻挑動中國敏感神經、使臺灣面對更危險卻無力解決的局勢。就這點說來美國的做法不太公道,畢竟這些不負責任的話所造成的痛苦非由這些發言者承擔。高聲叫囂不如廣積糧、先提升實力。美國假如真的在乎臺灣人民、視弱小的臺灣為不可或缺的盟友,推銷武器不如讓臺灣有自造能力以壯大起來。
臺灣想態度強硬,必須先思考怎麼應付強硬起來後的局勢。現在我們最需要考量的,或許是我們到底撐不撐得住中國封鎖海空交通數週以至數月。
既然能力尚不足,臺灣當權者應想辦法說服中共,維持現狀比起強攻臺灣對中國大陸更有益。畢竟中共也不希望損兵折將、悽慘勝利後國力大減,甚至拿到一個百廢待舉的臺灣。當然空口無憑的說服沒用,要伴隨著相應的行動,例如擱置爭議,多與中國溝通、尋求共識,非採敵對態度、批評責難。激進一點、為著兩國與世界著想的話,或許能站在願意統一的立場,想辦法改變中國的體制,例如說「我們願意回歸祖國呀,不過你看你這邊這麼做讓我們的人民都很害怕,假如改成這樣子會更好。不改的話回歸的主力會很大哦!」還必須協商,「這在中國窒礙難行?那改成這樣如何?」至於是否真能改變中國,還有賴大家一起努力。當然這是太理想化了,但無論如何,拒絕交流與敵對的態度不能解決事情
2022/8/6; 2022/8/9補

臺灣共識與海峽兩岸的僵局

依據昨天兩場和傾向不與中共交流的人們討論RE:【問題】有那種反對政府又能說出突破臺灣政治的18歲朋友嗎?RE:江啟臣:夏立言做吃力不討好工作 已經盡力了,發現這些人基本上持有蔡英文對等、不設前提的立場,並認為中共現在就是仗著兵強馬壯吃定我們,要我們硬吞他們各表一中的論述;讓人汪汪叫、自認是狗再來聊,無法談判。

就我看來,蔡英文於2011年提出臺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作為談判基礎,且選上總統之後不斷強調此論述,迫使其他黨派無法採取模糊的立場、不得不釐清九二共識的內涵。我認為臺灣民眾之所以大多接受臺灣共識,除了活在民主制度下的我們習慣「體制就該符合民意」,根本原因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想活在言論管制、較缺乏人權的環境。當九二共識被說成矮化國格追求終極統一,則臺灣共識的確符合人們的期盼。就中共角度來說,臺灣民眾越來越不可能同意與大陸統一。這讓中共對海峽兩岸統一的評估更不樂觀,提出更明確也更強硬的條件。但我想既然是「各自表述」,中國怎麼可能承認臺灣的表述?這就好比臺灣也不會承認中共的表述。中共不贊同各表,臺灣也不認同各表,但他們難不成能封住我們的嘴、禁止我們把中國說成中華民國嗎?故意戳破緩衝區、去搞得太清楚,捨棄原有基礎弄出個自己的共識不夠思前顧後。你要把話講那麼明白,人家不也要講明白了嗎?再說時空背景不同,現在中國實力不可同日而語,有底氣說大話了。結果搞到中共把他們的版本端到檯面上來,冷眼看你接不接受。於是你有你的政治前提、我有我「四個堅持」的臺灣共識,一拍兩散不談了。
過去十年臺灣似乎悠然自得,馬照跑舞照跳。問題是這效應逐漸發酵,搞到今天兩岸局勢不說劍拔弩張、也極為緊張,中國軍事訓練跨越中線成為常態挾貿易以令政治,執政者卻提不出什麼有效的應對方法,反而屢屢表現出無可奈何吞下苦果的醜態。也不曉得蔡英文政府是否有考慮過將來會怎麼演變,願景是中國在「自由世界」民主陣營威懾下不敢出兵?或者中國出兵,各國在臺灣被破壞前就成功攔下中共?由於位居中國大陸要衝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要中共拱手放棄臺灣恐怕是奢望。(我相信同文同種啥的不說是藉口,也不過次要原因。)既然情況不樂觀,中共甚至不想把這個問題拖到下一代才來解決。把比你強大的人逼到狗急跳牆,反而妨礙交流無端起爭議,說難聽點是自掘墳墓。我們又不敢真的和人對幹到底。

我個人認為當前的臺灣共識就是維持現狀,和平幸福賺大錢。一般艱苦人可以不在乎政治論述到底有何內容,不論統獨,反正無論怎麼搞,政府讓大家過好日子就對了。身家性命缺保障、沒飯吃還要抗中保臺是本末倒置。務實的做法還是得擱置爭議、實質性的交流,不是相互喊話。民主自由不能當飯吃,中國再強大下去就會開始動手動腳了,這是我們該認清的現實。
話說這篇雖然站在臺灣的角度,卻把海峽兩岸都得罪了。該上份不自殺聲明書嗎?
2022/8/29

民進黨的弊病也會是全國的禍患

昨天林智堅論文門導致他退選桃園市長,換立委鄭運鵬接手。看來民調低落,加上中華大學學倫會認定論文抄襲,民進黨中央覺得大勢已去,才迫使蔡英文忍痛割掉這位愛將,可謂不見棺材不掉淚
然而這些撤換林智堅的原因,都無關乎民進黨自詡的正義公道。黨中央是因情勢相逼,迫不得已才下決定;不然蔡本來沒打算陣前換將,還要「全黨挺一人」。換句話說,現在民進黨權勢者的決策,最重視的並非他們嘴上所稱許的價值觀;而言行不一屬誠信問題。假如這樣鄭運鵬也能上,則代表的民進黨民意基礎深厚,就算不是拿出顆西瓜或者普通人都能上,最起碼也用不著推出最佳人選;這政黨推薦的光環非常有效。只不過我始終不認為,所謂民主精神就是就是選黨更甚於選人。
回顧這幾天,縱使現在看來高嘉瑜、王世堅算是看得比較清楚地,但由於未與黨中央同進退,卻遭到綠營支持者批判側翼打壓黨內異議分子會造成寒蟬效應,就算有不同意見也不敢公開講,要講只能跟要好的志同道合者私下說。抱持家醜不可外揚心態、打壓異議分子,目的固然是營造團結對外形象,但其實際效果將促使民進黨割裂、黨內山頭林立。缺乏能規勸的人,還會導致黨中央看不清現實。此外支持者對黨中央唯命是從,同樣會讓他們偏離事實真相。就和當初國民黨腐化親中形象一樣,民進黨這番操作也會使其被打上「只問立場、不論對錯」的雙標標籤,而成見很難改變Not Born Yesterday 先入為主的成見如何形成,怎麼造成確認偏誤
假如這是民進黨「網內互打不用錢」也就算了;我想最大的問題在蔡不但是大權在握的黨主席,更是現在臺灣的領導者。內外團體偏誤已令其不能看清民進黨的局勢,如何能期望國家決策不偏頗?
2022/8/13

Tweet


Perl by kanashimi, 2000/12/10 05:10PM-2005/7/5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