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Steven SlomanPhilip Fernbach 這本 The Knowledge Illusion: Why We Never Think Alone 算是當前手上最多人推薦、最值得看的書,趁過年讀一下。

前言 無知與知識共同體

人類思考事情仰賴於外界資訊,必須隨時與周遭交流互動,不能完全只靠自己本身思考。個人大腦無法記憶並獨力應用所有人類社會知識21。缺乏與文明知識網路的連結,我們不但造不出看似簡單的馬桶,連構造細節都畫不出來23
有人會說,只要抓到重點就好25,所謂領導就是用人唯才,用對的人做對的事;人本來就不該也不能事必躬親。我們在思索事情、解決問題時也是這樣,顧好自己的本份,專門領域讓專業的來就好。不過就算我們自己的本份,也不見得人人精通。好比說,有人可能自以為了解二次大戰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攻擊美國的原因。但仔細探討起來,卻不是真的通曉來龍去脈。原來珍珠港事件前日軍步步進逼、美國準備防範,多數美國民眾就已預料美日可能打起來。與其說珍珠港事件被歐洲的戰事引爆,不如說是東南亞勢力長期對峙的結果。許多歷史事件的脈絡太過錯綜複雜而難以理解,隨著時間消失、被簡化以利消化,或為服務特定利益團體26、正如我們津津樂道說歷史是由勝者所寫就的。我聯想到 Sapiens 第13章 成敗的祕密提過的歷史事件偶然性,原因之一在即便身為當事者,各種交互作用下當局者迷,也無法看清全貌,只是有種瞭解事情真相的錯覺

從演化的角度來說,思考能力的出現、存留以至強化,都是因為能促進個體的生存繁衍、使基因勢力日益茁壯。所以理性思辨主要是為了找理由說服別人,而非用來探究真理The Righteous Mind 3 大象是主人。我們能了解因果29,主因也是這能力讓人類族群發揚光大,不是人類生來就有追求真善美的天性。外來資訊太過龐雜,我們必須懂得過濾篩選29The Inevitable 7. FILTERING 篩選統整、及時做出反應,只要能抓到幫助生存的重點也就夠了。結果就是我們只靠有限的資訊來下決定;或許為了避免認知失調,還信誓旦旦、自信滿滿的以為自己知道了真貌。
個人能力有限,人與人必須團結合作、分享知識技能,才能在這殘酷的世界存活下來(準確的說是活得更好,而今更該說是生活過得太優渥了,壓迫到其他生物。)。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理所當然的運用他人與外在的知識,並認為這些都是自己知道的31;這造成人類心智習慣無縫接軌大腦與外在資訊,並高估認知理解程度32,以為身外知識也在腦內、隸屬自己。
舉例來說,民主社會選舉時,各黨派的支持者往往互不相讓、認為對方沒有看清事實,原因之一就在他們都高估自己所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一般人往往把思考的任務交給社群34,認為同儕說的就是自己獨立思考過的。加上人類認知時會簡單歸因並合理化(以成見虛構理由)以利理解、忽略真實情況的複雜性與專業程度Blindspot 第1章心智臭蟲,因此發言太過武斷33

認清知識共享、心智與思考是團隊合作的本質,能減少認知偏誤、造福社會34。既然每個人都是社會文明知識共同體的一部分,那麼相較於個人記憶力、隨機應變的聰明程度,和周遭知識體系的互動、應用貢獻能力更顯重要15, 35。自以為具有主見、理解關於某事物的所有資訊、決策時對任何相關資訊瞭若指掌;諸如此類想法,容易使我們忽視自己其實依靠與外界(尤其是周圍熟悉的資訊源)互動才能下決定25。而我們的資訊源又往往淪於偏頗、相互依賴而自成近封閉小團體;團體內自以為是(這並非我自己想出來的、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麼認為,是大家都這麼想!200)、自我強化的結果,也使群體意識容易走偏10, 214
這令我想到近來看的許多穿越劇本,往往以為自己挾著現代科技優勢,到了古代就能有番作為,恐怕是太天真了。別再說穿越能怎麼厲害,事實就是缺乏身處的社會網路連結,人萬萬不能。另外我們也必須降低對個人能力的看重。不是他很厲害、我景仰你、牛頓可謂偉人34,而該拋開基於個人資質(包括身分地位與才華天賦)的評價;改成如基於事實(實際發生的證據、不推測)與現實(物理法則)的探究Sapiens 將探索的邊界從權威擴張到物理限制,如何如何做會產生什麼結果。
2020/1/27

第一章 我們具備的知識

Frank Keil 做了一個「解釋深度的假象」實驗,問人認為有多理解拉鍊的原理。發現請人盡可能詳細的描述拉鍊怎麼運作後,人們普遍會降低得分,也比較謙虛。原因之一可能是首次問問題時,受試者可能解讀成「腦海要浮現拉鍊的印象有多輕鬆(我和他熟不熟)」。另外我們向來有認為所見即全貌的天性人的理性脆弱到了什麼程度? | 《快思慢想》,不曉得自己不知道、並應該尋求更多資訊。這讓我不禁想到傳言 Milan Kundera 說過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猶太諺語?)。實際想過後,則會依照所描述的知識分量來評分41。對腳踏車踏板與鏈條的了解也類似,讓學生從幾張圖中挑出正確的,有不少人會選擇鏈條同時繞行前後輪的錯誤圖片43只要請人仔細解釋一下自己真正知道多少,即可讓人減少偏執,我猜這其實也有點緩解認知失調的意味:要不怎麼解釋自己連簡單的問題都答不出來?這或許就是我們說要知行合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原因之一259,用想像的不準,沒實踐不曉得自己會遇上什麼困難,去做過才真正知道。
人類非完全理性,思考方式不同於電腦47,我們至今也沒搞清楚大腦如何運作49。想知道我們對腦袋有多無知,一個方法是問問自己,能不能手工打造出個人腦。大自然充滿許多大腦般、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複雜系統,相互結合產生無窮可能性組合爆炸53,我猜還要加上不確定性原理;但人類卻可以自信滿滿的說,自己理解當前正在發生什麼55。正是因為我們沒辦法理解一切,只好拒絕思考、假裝我們其實懂了,以避免認知失調。科學固然一步步探究著現象背後的運作機制,但遠遠夠不上全知的標準。我們探究得越深入,卻發現我們不知道的遠比知道的多。即便是看似簡單的現象,也得聚集成堆專業人士、耗上漫長時間,方得窺豹一斑48。所以說,別再幻想某個(或某幾個)瘋狂科學家就能造出驚世駭俗的成果,例如 STEINS;GATE 中的狂気のマッドサイエンティスト。世界沒我們想像那麼簡單。
2020/1/28

第二章 我們思考的目的

生物會演化出神經元,是因神經增強行動能力62, 71Life 3.0 第2章 東西變聰明了 智慧:達成複雜目標的能力)。大腦能從現象抽取出抽象模式,進一步處理更複雜的資訊70,例如臉部辨識67–68。將所有事情記得一清二楚,像超憶症59–61,可能不易篩選出想要的資訊、歸納出模式;記憶不具選擇性、不能自主遺忘,成了種負擔。
2020/1/29

第三章 我們思考的方式

人類與老鼠、狗之類的動物,都學得到有因果關係的事件連結。我們學到的不是單純尋找事物的關連性81,因此記不得非特定連結;對此巴甫洛夫誤解成動物能記得不相干現象的關聯性76。當前件後件確實有因果關係時,我們就比較不容易犯上肯定後件的謬誤81。這點我倒認為有待商榷:以書中所舉的例子,我想更可能的原因是我們天天洗澡,洗澡對我們來說是個很熟悉的事情;但我們通常不會因為跌進水溝才洗澡,生活經驗讓我們倒果為因或不容易肯定後件。
人類擅長找出某個變因對環境將造成何種結果的因果推理78, 83,不熟悉形式系統81。我們習於演繹推理、從原因推論是否有結果,可是不精通溯因推理、從結果分析有沒有特定原因成不成立;這是因為人類大腦可在不同環境辨認出共通的模式(特質)78第二章 我們思考的目的、建立起因果順序、並簡單模擬演變流程84。諷刺的是這種快捷推理能力,卻造成我們一旦認定某個因果的機率後,就算原因作了無法準確判斷影響力的變化,也動輒被我們忽視、認為機率不變86。診斷式的推理就沒有這個問題87。看起來是因為溯因推理時,我們會從頭考量所有因素的影響力;這固然降低了推理速度,不過也減少情勢變化時的誤判?

人們從說明書、知識交流與經驗分享、教學相長中學到許多因果分析88–89、經驗與教訓,但最普遍的要算說故事、寓言89, 93。故事架構起虛構的平行世界,模擬各種因素將如何相互影響與運作91,是人類理解因果關係的自然方式90Think Like a Freak 第8章 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Sapiens 第2章 知善惡樹。只要能引人共鳴,故事甚至會抑制人的邏輯思維、讓人「降智商」。故事之所以容易打動人心,或許是因為虛構的平行世界能幫助我們,使人快速找到有用的替代方案91–92。好故事寓意深長,同時適用於幻想與現實世界,能潛移默化改變人的行為90。故事與虛構秩序也形塑我們的社會、每個人的身分地位92Homo Deus 第4章 說書人。故事由社群所共有,具備特定認知體系背景。為了方便傳達與了解理念,故事總會簡化繁雜的現實狀況、僅留下必要的因果關係,無法鉅細靡遺呈現世界景況93

2020/1/29

第四章 思考假象的成因

人類習慣一遇到新事物就用過去熟悉的現象來類比理解,但不見得都符合其運作原理205。許多現代生活遇到的現象,其運作機制太過複雜抽象(如經濟學)、細微(如量子力學、奈米技術100。當所套用的原理不相符、因果模型有誤時就會出錯205,是以直觀第六感不見得準確99–100。若可能,應先了解事物背後運行道理,再依情況下決定。對於新技術造成民眾疑慮,有時純粹改變技術名稱,或提供另一種例子來做比喻、增加理解,可讓人避免錯誤聯想206, 208
感性或許會引起直覺,但直覺不一定都能激發感性107Thinking, Fast and Slow 提過,直覺隨時影響著人類思考,造成人類許多認知偏誤人的理性脆弱到了什麼程度? | 《快思慢想》。相較於直覺,慎思者會蒐集自身已知知識與外部資訊112、尋找規則、用到因果推理與邏輯辯證,比較接近所謂理智、理性思考103–104。預測時使用 guesstimate 而非第六感。例如採用 Fermi 估算將大問題化整為零,分解成若干個相關的次一級、小而易解的問題,再逐個估算,得出近似值。可結合事前驗屍法未慮勝,先慮敗,分析假設相反情況的機率,並應用貝氏推論隨時調整估算值用科學知識打造一名諸葛亮Superforecasting
個人化的直覺不容易傳達給其他人。相較之下,懂得反思、深思熟慮不但正確度較高、較不易陷入解釋深度的假象(說明前後自評變化小)111,更可化作語言文字與他人共享108。而人類的理性思考,資訊來源事實上也不僅限於自己的經驗與知識。
2020/1/30

第五章 藉助身體與環境來思考

符號人工智慧 (GOFAI) 必須預先設計好所有行為模式。但世界太複雜、不是所有狀態都清楚明確,這種機器非常臃腫笨重120,也無法臨機應變120。我在 Physics of the Future 第二章也質疑過舊式的人工智慧實現方式。Rodney Brooks 主張採用具身認知122,隨時修正機器的行為,以適應多變且不固定的環境123。這種機器只要簡單的規則即可運作,無需事先規劃好一切。
大腦將世界簡化以利處理(合理化)Blindspot 第1章心智臭蟲,並以為世界就是我們簡化過那般126。我們只能觀測到世界的一隅,但因為左看右看都符合這簡化過的規則,因此歸納並向外推廣,認為這世界就是如我們想像那般運作。可輕易取得資訊,也讓我們有種錯覺:我們已經知道這些資訊,他們全部都在我們腦中;事實上我們並未內化他們。例如當我們環伺房間、有了大概的印象,便以為家具擺設大致都已經在腦海中127。當閉上眼瞼仔細回想,才發現自己沒那麼清楚128,中了解釋深度的假象。人類亦非採用 GOFAI 的方式思考,完全謀而後動129,而是隨時經由環境的反饋修正行為130。可說我們有些資訊並非放在腦袋中,而是散布於周遭環境,將唾手可得的環境資訊當作記憶庫162。能夠靠環境幫助思考,例如實際彈鋼琴來作曲,能降低思考的難度135。我們甚至靠身體、例如情緒來幫助思考,所以追求快樂、迴避痛苦的事136。直覺如此,當我們理性思辨時,同樣會拿可獲取的材料,例如筆記本、網路來當作自己的外腦132BALDR FORCE平面媒體的未來未來式學習
2020/1/30

第六章 藉助他人來思考

李夫·維高斯基主張心智是種社會實體;人類和其他動物不同,能團結合作,共同狩獵比自己身軀大許多倍、力量也強大許多的大型動物142, 149The Inner Level 第五章 演化帶來的心理遺產Homo Deus 第3章 人類的獨特之處 Harari 認為關鍵在團結、Sapiens 第2章 知善惡樹
縱使人類的聰明才智相較遠古祖先有所增長,個人單打獨鬥終究是力量微小143,我們必須互相依賴144、每個人負責自己的專業。例如親友間往往會記憶分工、各自認領自己擅長的領域,至於親友熟悉的就交給他們,不必花太多心思154:既然他知道,我何必浪費腦力再記一次?不如把時間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物上。久了就用進廢退,一方熟能生巧、一方不用則忘293。人類習慣腦力激盪集思廣益以有餘補不足152、三人行必有我師,分工合作才是人類崛起的主因145–146The Inner Level 第五章 演化帶來的心理遺產。能互助合作的情況下,我們會不自覺的認為「你知道的就是我知道的」158–159。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的生存需要倚靠你,你的生存也需要依賴我。

人類這種特質有賴於理解他人意向的能力147、可專注於同一件事(具有共同意向性148, 160、共同相信虛構的存在Sapiens 第2章 知善惡樹,形成行動與知識共同體、開啟知識傳承。這特性亦使我們極為在意他人眼光:能和其他人和諧相處、參與組織活動的,才能存活下來The Inner Level 第五章 演化帶來的心理遺產

由個人經驗口述傳統、圖書館至網路167知識共享機制越來越發達,今天這種知識共同體更擴張到整個文明社會。許多人認為網路上有的、某個專家知道的,就是我也知道的261。完成任務的參與者都提供了拼圖一角,不過人們更多記得自己的付出,認為自己的貢獻高些156, 172。人類溝通、尋求共識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維護一致的知識160。這也是一般人盲目相信專業權威的原因:專家確實掌握了他們熟悉領域的知識,我們把他們的專業領域當作我們知道的,有需要會向專家索求,當然只能依靠他們。當我們認為某個資訊難取得(例如屬於機密文件),就不會產生自己擁有知識的假象159。或許能用這種方法來檢測人對某個領域或某種知識的心理隔閡程度?
反過來說,有時我們會驚訝於自己曉得的,人家竟然沒聽說過;畢竟我們以為自己腦海中的,也是人家知道的163。這種以為共同所知也是個人所知的錯覺,固然非常方便使用,卻也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與人性弱點(認知偏誤164
2020/1/31

第七章 藉助科技來思考

當前機器尚無能力理解意向性,這和第五章 藉助身體與環境來思考所述、機器設計尚未到位有關,因此只能是工具;人類利用機器,不會和機器合作175。然而功能日益強大的機器,卻使人越來越依賴他們;連原先必須由人來應對的突發情況,也可能因沒學過、不熟悉(全都還給老師機器)而不知所措178。越來越複雜的運作機制,甚至使人就算想學習、體驗,也沒能力學好或理解原理與事態181;機器故障停擺時,即便有人監管,亦只能嘗試安全停機177。機器如此可靠、有能力又準確、比起自己更值得信任,最後機器反而成了指導人行動的綱領,令人不敢懷疑180Homo Deus 第11章 信數據得永生?。當哪天機器停擺、演算法出漏洞,可能就會造成大災難187。作者把此類問題推到機器不懂人類意向上186。其實我覺得這和機器尚未進步到通用人工智能,以及意外處理程序的瑕疵有關。就算人類自己也非萬能,遇到沒碰過的災害同樣摸不著頭腦,不是嗎?
現代社群媒體更常利用集體智慧,把人當工具。不過群眾往往受人性弱點影響,每每產生像流行品牌評價較高、而非其質量果真較好的問題。有口皆碑可能只是大家趕流行,民眾恐慌心裡也可能造成過度反應。某些領域還是得靠專業知識182–183。我猜群眾智慧或許用再提供不同意見上會更有效?當然這還需要輔以強大的篩選、整合能力,否則只會紛亂雜陳。
2020/1/31

第八章 想想科學

許多人有反科學的迷信,例如拒絕打疫苗、宗教信仰等,主因可能是這些人不能割捨所在的知識共同體198。有時價值觀還代表著身分地位207,要從當前安身之所切割出去,相當於斷絕所有人際關係、把人生歸零200。此外多數人會用熟悉的因果模型套用在不熟悉的事物上第四章 思考假象的成因。當新知識和原有因果模型大相逕庭、難以理解與接納,一般人會採用錯誤的因果模型208;原理錯誤,就可能造成人們抱持錯誤觀念207。整個團體的共識都為錯誤觀念把持,並透過不斷溝通交流、加強信念下,就很容易執迷不悟。
團體在立身處世的關鍵信念上,大多有非友即敵的想法,不能容忍異議。再加上這些信仰往往不能輕易更改,否則會認知失調、失去尊嚴與公開顏面(面子)。所謂志同道合(同溫層小團體),除了互相砥礪、加強信念、走向極端(「不只有我這麼認為!」無論是否有錯)200, 214–215,還不容許關鍵議題上膽敢不同意團體的共識,要不只好逐出門牆、斷絕往來。
團體往往奉教條為金科玉律Homo Deus 第5章 一對冤家,更不可能朝令夕改;與現實發生矛盾時,只會叫人信就對了。麻煩的是,價值觀是整套的,不是自助餐,容不得挑食;除了領袖用不同方法解釋經典外(極罕見:要推翻傳統當然不容易),成員只能選擇全盤接受、模糊焦點(尤其對尚未明確規範、或不重要的議題)要不就離開(不論反目成仇的)。相較之下,科學精神本即是以可驗證的事實為依歸,只要證據足夠隨時準備砍掉重練(可證偽性)。是以假如想求真,最乾脆的方法不光是找一個信念相同的團體容身,更重要的是團體要追求真理、鼓勵理解事物背後運行的道理,以符合所有真實(包括反對方的事實)、而非清規戒律為依歸,並歡迎改進錯誤想法199。現在科學當道,較多這種社群。但在權威地位與秩序規範為重的過去,恐怕就不簡單了。
2020/1/31

第九章 想想政治

人們在政治議題方面更偏激,或許因這些議題往往有關於切身價值觀?許多人不清楚議題內容就表達贊否,明明見識淺薄、認知不深(無法清楚解釋議題內容細節,以及將造成什麼影響218),卻固執己見212–213,所謂為反對而反對、為贊成而贊成。同溫層伙伴們聚在一起,往往不自覺會越聊越有自信、進一步激化言詞;更糟的是我們很難察覺自己陷入自我增強的陷阱,總認為異議人士不懂我們所知道的,同時認為他們極為無知200, 214–215。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實情,其實敵我雙方都不甚了了,解釋深度的假象作祟217。可嘆就算我們真的熟悉詳情,也不見得能回心轉意就是。如第八章 想想科學所說,人類很難改變自己的信念,而理智不過是用來說服他人相信我們的工具The Righteous Mind 3 大象是主人。只不過知道事實,總還能引起一波認知失調,有機會讓人不得不改變想法。
作者採用第一章 我們具備的知識提過的方法,發現只要讓人說明政策的因果影響,不但能讓人察覺自己的侷限,也能軟化人的偏激態度219。相反的,光是要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支持理由,無法緩解極端立場219, 221。這或許是因為要人解釋政策內容、施行方式與造成的影響,會讓人超脫本身的主張、利益與經驗,實際模擬各種可能性220。為自己的立場找理由,只須引述看法相同的說法;這些見解都是其他人早已準備好的,贊同者不過是把他們拿來當作支持既定意見的基石,看成自己業已消化過的知識,不會深究論點可能矛盾,無須直視自己認知淺薄,結果將強化既有理念219, 221。因此我們應該針對各個議題就事論事,全方位而深入理解其原理、探索各個環節如何運作、解釋因果脈絡與影響,而非光闡述自己支持的理由。不過還得注意,戳破紙老虎、損人自尊後,人們常惱羞成怒,會搞壞關係,讓人逃避且往後再也不想溝通或深入討論234。為此或許得將這種探討實質內容的做法,落實為例行公事才行。不要正大光明揭穿人的無知,而是讓人在討論中可私下補充不熟悉的知識,沒人知道你讀了什麼。也可以放低姿態先承認己方的無知,求對方給個懶人包,讓大家都討論一下實際脈絡。作者建議讓大眾有「每個人都很無知」的常識,認同補充知識很正常。連領導都應該懂得時常傾聽專家意見,選民也該珍惜這種表面上看來可能優柔寡、斷缺乏意志力與遠見的領袖234

但就算所有當事人對事態、各種選擇可能造成的過程與結果等,了解得再清楚,也不能解決早餐要吃麵包或饅頭,到底要犧牲多少個人自由來維持社會秩序,以及公司領導的薪水最多可允許基層員工的幾倍(例如200倍或10倍)種種議題。這些問題大多屬人云亦云(公說公有理、不確定性太高而無法預測未來各選項可能的走向、或根本是偏好問題人生的意義人類/人生價值寓於評鑑),但實行時僅可擇其一。好比說制定法律與行政規範,或者不同立場的人可能產生利益衝突的情況(有錢人該繳多少所得稅遺產稅,用以維持社會保障?)。這時只能盡可能尋求共識,利益交換、協調出大家可接受的方案,所謂最大公因數。

道德倫理、禮儀規範、民風習俗亦為此類議題之一225;就算承認對議題了解不深,也不會改變偏激的程度226。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有些不可侵犯的無上價值,做就對了、不用再問,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些事情不需要仔細思量,被當作人類純真的良知、人性本善的根基,好比說要關懷弱勢族群、追求平等The Inner Level、飲水思源孝順父母、不可偷竊強盜殺人、生命神聖不可自殘(協助死亡)、團結一致對外(要團結到為了國家殺死敵人的程度嗎?)、同性戀很噁心。於是當我們堵上漏洞與問題,頓時不曉得為什麼這樣做不對,出現 moral dumbfoundingThe Righteous Mind 2 直覺的狗和牠理性的尾巴
這些議題牽扯到我們安身立命的做人原則,不能輕易退讓,要不後果好比三觀盡毀,產生嚴重認知失調。有些人說「這不是錢的問題」、「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What Money Can't Buy」就和這有關224–225。得失固然重要,但可能衝擊到人格時,連「自我」都不存在了,那更是天塌下來的事情,也只好賭個氣硬犟下去了——除非能找藉口說服自己;不得不說這樣意志不堅的人還滿多的。不過在這價值觀交替的時代有一好,無兩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越是擇善固執的人,恐怕也越難改變人生觀、接受新時代新思維,例如墮胎合法化、同性婚姻?
書中舉近交迴避為例,解釋 moral dumbfounding 現象。大多數人都認為兄弟姊妹不可亂倫,主因或許是近交衰退近親繁殖可能造成孩子畸形。史前人類極少與表親交配。之前還聽說打原始時代,部落通婚就是締結同盟的手段,因此不能私吞女性恋風。但就書中的例子而言223,我想就算近親性交真的不對,恐怕也非我們光禁止就行的。或許該問這對兄妹的動機,為何會心血來潮、來個偷嚐禁果?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有勇於突破禁忌的性格,或這只是意外的一夜情?假如他們本來就偏好任性而行(說好聽點叫打破威權教條),會不會在其他方面也控制不住自己,進而有朝一日破壞社會秩序?我想這才是衛道人士見微知著,真正會在意的。如此說來倒是有番道理了。

既然人性有這個漏洞,有些人會混淆視聽、操弄輿論,轉移焦點引導議題到倫理道德、基本人權等原則層面226,當然這包括「你團不團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時理性溝通就行不通了。再說許多議題錯綜複雜227,連懶人包都難以釐清;價值取向能大幅簡化思考,何況有些規範準則絕大部分時刻都正確、很難反駁229。於是人們甚至不想討論技術細節、不願聽對方的想法,只會拿原則問題窮追猛打。
聰明的話,我們也可以反向操作,把價值觀問題導向正軌,全面且深入討論議題內容、各種解決方法的影響,可惜這絕非易事。人心極易受操弄,直接民主制不代表就能選出最好的策略232。或許未來我們可以為各名嘴、專家、媒體與網站每次的發言提供公正指數(信譽分數),是否迴避了利益衝突、有無平衡報導231,將話題引導到價值取向、或真正全面探討內容的各有多少比例。人工智慧更強大的話,也能讓他們幫忙評分甚至參與討論BEATLESSHomo Deus 第9章 自由主義大崩解

2020/2/1

第十章 重新定義「聰明」

一般人常抱持偶像崇拜,以為英雄造就歷史事件,少了他事情就不會發生。然而許多社會運動與改革都不是光靠代表人物、領袖親力親為即可成就,而是整個團體的運作238。許多科學發現與理論,亦非哪個偉大科學家獨力超脫時代完成;每個人都是站在前任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發揮239,還有不少重複獨立發現240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第六章 經濟的演化
這種英雄史觀的產生,原因之一也是為了簡化事件、降低記憶負擔。普通人不可能把每個時代所有人物事件、歷史脈絡搞得一清二楚,只好用特別的貢獻者來代表這些劃時代的故事242。然而聚焦在人物,忽視環境因素,屬於基本歸因謬誤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 37 基本歸因謬誤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在這個人類整體知識遠大於個人,且容易取得資訊的時代,所謂博學、高固定智力流動智力與固定智力、具才華、擅長完成任務,指的應該是運用周遭知識(汲取並融會貫通、加以應用)的程度。創新指的是整合既有知識、推出新構想並於現實中印證,走出不同的路The Inevitable 即時利用資訊可促進文明發展之原理。既然每個人都生活在知識共同體中,所謂智力應該是輔助群體的能力:當群體共同推論、運作時,個人能貢獻多少248。個人的能力不該定義為其本身的聰明才智,而是他參與專案的成功率255。就群體的角度看來,比起幾個學富五車的天才各行其是,匯集不同種類技能、截長補短會更有用248, 251;團結一致、分工合作強過單打獨鬥第六章 藉助他人來思考,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好比說演化的重點在適合環境,而非某項能力特別突出。事實上現在公司也越來越重視協調溝通、團隊合作能力。
特別的是,女性比例高的團體,社交敏感度(與默契?)也較高,另加上換手頻率高,這3項都能提升小隊下跳棋時的表現,群體智力更佳。群體凝聚力、動機和滿意度反而無法預測小隊表現252

2020/2/2

第十一章 當個聰明人

許多學生在考試時才發現自己不很清楚明白,僅僅輕鬆翻閱過卻有種已經理解的假象260–261。或許是因為把「知道有這回事」(已索引)、熟悉、認得,當作理解、知道、懂了,就好像第一章 我們具備的知識提過的解釋深度的假象
既然人類是活在協作的世界,那麼教育的重點就不是要教人懂得什麼(填鴨式教育將知識一股腦兒塞給學生)、自己可獨立自主做什麼262,而是要能運用知識共同體內的資訊264,並貢獻群體所缺乏的。

現代社會的進步、經濟成長依賴科技研發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第二章 增長:幻覺與現實。科學研究的流程是從自然現象歸納出假設(當然這過程不可有內在矛盾人生的意義思想體系的理想條件,驗證(包含同行評審成理論後當作知識,可不必浪費時間重造輪子266。再整合既有知識為基礎The Inevitable 即時利用資訊可促進文明發展之原理,檢核是否可推導出新結論,或者重新回到自然界尚未揭明的現象。科學家大都相信前人的成果,不會從頭驗證每個理論,除非發現理論不符現實,這時才需嘗試重現結論並檢驗266–267。因此重要的不是記住有哪些理論與細節(也沒能力全部牢記),而是有個大局觀,懂得怎麼利用資源。事實上,驅動科學家探索世界的,大多不是追尋、發現真相帶來的喜樂,而是在社群發表帶來的榮耀。科學家常常評鑑他人發現,並藉由他人對自己的高評價獲得名聲與終身教職267。科學家想爭取贊助經費,也必須宣傳自己的貢獻268
是以現代教育不是要讓人武裝到牙齒、結業時能獨力思考與研究、一力承當,畢竟在今日這個複雜且多變的世界,個人能做的太少。教育除了對現代社會有個概觀(社會如何運作、科學方法與精神265、如何克服人性弱點如認知偏誤、溝通的方法如討論事實而非檢討立場第四章 思考假象的成因第九章 想想政治,應該要讓人知道怎麼問問題(當被問到哪裡有問題時,有時不是真沒問題,而是連問題在哪都不曉得。)、哪裡還需要加強(知道自己不知道263第一章 我們具備的知識;能簡單驗證所取得的資訊(認真求證最好了解其運行原理。最起碼該判別資料來源是否可信、檢核利益衝突、論點有無矛盾270;避免後真相政治274–275。)、運用環境的知識來加強自身,並懂得溝通回饋268。這麼說來應試教育很不符合時代潮流啊。
作中舉了個例子,讓學生在校就模擬社會知識分工的過程,小組學習時讓專精於不同領域的學生各自發揮,溝通交流並實作整合出成果271–274

2020/2/3

第十二章 做出明智決定

就算對有切身利害關係的金錢借貸,一般人也常常沒搞清楚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第四章 古典公共選擇與理性無知的失靈Misbehaving 第1部
常有人低估退休年金的效用,認為先把錢拿來花比較實在279, 288。另一方面,欠錢越久得繳越多利息。假如每期還款只比利息高一點,可能會拖延極久才能償清。在這個借錢利率高的時代,人們可能以為每個月都還了不少錢,其實大多被拿去填利息了280–282
大多數人有點懶、嫌麻煩,喜歡當差不多先生283, 290,寧可多知道一點點就好,又相信商人的話術。商品上的新特色說明,來個兩句話會比一小句更受歡迎。但多到三四句話、句子長了點,好感度反而下降282–283。添加個專有名詞、法律術語,許多人就放棄思考288,認為這是專業的、他們審核過,一定沒問題,反正我們平常不也是這樣,都是聽專家的。只有第四章 思考假象的成因的慎思者才會刨根究底,然而過於追求細節卻可能得不償失。畢竟這世界這麼複雜,不能每件事都打破砂鍋問到底;你我又太忙,有太多事情等著我們處理284。遺憾的是,消費者就是不要你跟他講大道理。廣告商很熟悉人性的這個弱點,以模稜兩可的暗示性語句述說產品優點,起用引起目標客群共鳴的角色、或顧客想成為的榜樣284–285,用故事而非理性打動人。
過去各國政府期望透過理財教育課程,讓民眾做出更明智的財務規劃,可惜成效不彰且短暫286。作者認為把決策責任推給個人不切實際。正如前文所述,每個人都依賴環境資訊來做決策,提供選項與建議的都是他人,還免不了有從眾效應287,不能期待人人都是經濟人,畢竟連群眾心理、流行風潮都不理性了:既然名人都這麼做、大家都這麼想,那怎麼可能會是錯的292?有錯也早就被發現了吧!
今日我們的社會秩序,包括經濟金融與貨幣、資產,都基於眾人共同相信其價值與力量,所以才有效用292Homo Deus 第4章 說書人。人與人相互信任是這些機制的前提Sapiens 第10章 金錢的氣味。假如人不互相信任,社會秩序將崩解。作者認為我們活在知識共同體中,使我們不自覺的相信其他人信任的292,這正是大眾思慮不周、不理性跟風的原因。我想另一方面,鑒於沒有人喜歡獨立生存,為了享受社會帶來的好處,也不得不相信他人。

利用行為經濟學Misbehaving,可減少非理性行為。若事情運作流程、法令制度能讓人理所當然的採行理智的決定,那當然最好The Great Divide 新加坡對不公平美國的啟示。既然廣告能利用人性弱點獲利,我們也能利用人性弱點使世界更公正和諧294–295

作者提出幾種方法助人做出明智的抉擇。
2020/2/3

結語 審視無知與假象

我們不覺自身的無知、活在已理解的假象中,造成決策時往往高估自己的知識。這個說法極為打擊自尊,讓我們很難說服別人,也難以強制自己聽從此觀點308–309。不只一般人,就連專家遇到相反意見,第一時間也是先忽視、之後嘗試反駁,沒辦法時才接受,還要說這麼明顯的事、自己早就知道了302。這令我想到 Kübler-Ross model。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擴充認知矛盾的解決過程。

認知衝突調解過程

當人遇到和自己認知不符、不認同卻又無法推翻的事情時,要協調認知失調將會經歷這幾個階段:忽視→否認→合理化拒絕或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內化、恢復調和。努力維護自尊,避免認錯、後悔、尷尬的情緒,不得已才承認並修改自己的信念。想促使人改變的話,營造一個溫和、尊重的環境,應該會比充滿敵意的狀態更有效。
我們遇到敵人、相反意見者,或許也採用相同模型:
忽視
假如對方完全不造成威脅,我們只會不屑一顧、視若無睹、認為對方不值一提。
另可能認為對方無知、缺乏必要資訊。或者對方笨,看不清現實。甚至認為對方惡意反對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 17 內省錯覺 Introspection Illusion p85–86)、人身攻擊。
否認
否定事實的存在、仇視真相,宣稱其為謠言、流言、假消息、假新聞。尤其在資訊資訊反覆而降低可信性,例如經更正、事實查核,反而使人產生疑慮時,所謂事實可能造成反效果讓人更確信自己想相信的(backfire effect、信念固著。就算不得不承認部分事實,也會想辦法找其他理由「圓謊」(你說的沒錯,但你沒考慮到……)、鞏固自己原有的信念。人們可能在同溫層中抱團取暖、醞釀更為極端的言論。亦可找理由逕自攻擊對方的論證(不考慮對方說法),通常就是用自身立場要對方解釋、打擊對方信心、使人失去聲望與存在價值。
合理化
否定不了、必須正視事實時,那就看看有無必要說服自己,或有沒有辦法找藉口辯解、支持自己原先的觀點。有時可採 ad hoc,將之當作隨機出現或、特殊情況。若在對方太過強大、完全無法勝過,或面對一個顯而易見、完全無法討價還價的物理現實、無法解釋自己的感受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或業已做出的行為,只好自我欺騙。預期落空,改信新預言也屬此類。
若同儕眾口鑠金,全都認為應該改變、改變沒什麼大不了,改弦易轍不會傷及自信心,那麼我們也會很樂意從眾。我想依照本書的觀點,想要說服一個人Think Like a Freak 第8章 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就得打進其生活圈。不是當附庸,而是成為其朋友、習慣採用的資訊源。要不就得使他脫離原先的生活圈,重新塑造其資訊來源。壟斷資訊源的,也掌握了實質決策權
拒絕或憤怒
依舊無法調解、繞過,火氣就上來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與對方撕破臉,能排擠威脅的威脅,能打的就打。要不能隔離、驅逐的就直接砌一座牆擋起來。能夠老死不相往來的,此生就別再見面了。真的抬頭不見低頭見,只好冤冤相報何時了,好比 Romeo and Juliet 中的家族戰爭。
討價還價
打不過人家,或者沒辦法用強的,例如面子問題、文明社會或規範所致,抑或還有更強者壓制兩方、不得放肆,就得理性辯論、想辦法擊潰對方論證Think Like a Freak 如何說服不想被說服的人?時事#1立論的方法之擴大法),從情感面感化對方、來陰的汙衊對方。無法說服對方、使其改變立場,則溝通協調、條件交換、尋求共識。
抑鬱
若對方強過自己、情勢所迫、無法推翻對方的論證,不得不吞下屈辱條件,當然會令人焦慮Political Animals 除非讓人覺得再支持下去更蠢,否則人不會改弦易轍,鬱鬱寡歡、想辦法復仇,最起碼打個非對稱作戰,甚至全民皆兵、超限戰。一接受就沒活路的話,乾脆破罐子破摔,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接受
就算這樣還是不敵,利益權衡下、還不值得非要爭個你死我活你傷我死,最後才會摸摸鼻子、不情願的臣服。臥薪嘗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暗中騷擾挖坑,期待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有朝一日否極泰來。
內化
若一直沒找機到機會翻盤,時間一長,自己被同化,思想信念、價值觀與願景和對方相同,也變成野獸的時候當你長久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反而會替對方說話(參考被扭曲的臺灣史 09 被扭曲的臺灣歷史課Sapiens 第15章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Max Planck 所謂新科學真理的勝利通常不是靠著讓反對者信服和領悟;而是反對者終於都死了,熟悉這真理的新一代成長了起來。則是因為權威科學家總能找到理由支持自己論點,科學界又不可強力壓制、以武力逼迫他人屈服,因此就停在拒絕階段。新一代打一開始就接納了新思想,自然沒有認知不符的問題。

作者說,我們的思考主要靠因果推理,並依賴知識共同體,本書中這些想法其實都非新見。但假若沒有特別點明,一般人就算知道卻不會內化這些觀念,也不會在實際生活中聯想到303

人們很難發現自己不曉得的事、缺乏什麼,問題之一或許在我們評估自己所知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的知識304Dunning–Kruger effect 的原因,可能是我們要學過之後,才知道自己少了什麼。剛開始接觸新領域時,我們根本還不曉得整個領域的範疇大概,相較於完全沒有學過,自然覺得自己很厲害,不禁產生過度自信效應自我優越感的半調子心態304–305。所謂一桶水不會響,半桶水響叮噹。之後曉得自己缺了什麼、還有哪些沒學好,自信頓時下降。隨著補完自己所知欠缺的,自信才慢慢回升。至於老手,或許因錯誤共識效應,以為其他人差也差不到哪去,反而高估他人的能力。

作者認為我們該明理一點,要有道德勇氣拒絕同儕壓力逼迫我們做不對的事、同流合污307。但我不禁要想,這不是正犯了第十二章 做出明智決定所提,把責任推給個人的錯誤嗎?當每一個人都跟你說應該這麼做、提出「你不殺他我們全都會死」之類切身又嚴重的理由,加上沒有能力拒絕、逃跑時,還怎麼能期待個人做出什麼理性判斷?畢竟我們連自衛殺人都不敢苛責了。假如我們接收的資訊是對方做了更可惡的事,幾個人還稱理智說以牙還牙、報復有錯呢?
作者還說我們希望身旁朋友說真話我們都希望身旁的朋友有幾分把握說幾分話,真的不確定時直說無妨308,我卻想一般人不是這麼想的吧?忠言逆耳,普通人可是希望親友兩肋插刀、不管什麼情況都支持自己的。有義氣沒正義,凡事講道理、幫個忙扭扭捏捏怎麼叫朋友呢?就算錯了也要一起錯到底!

雖然整本書都在教訓人太過自滿,作者最後卻提出,活在假象下有助人們充滿熱情、願意嘗試、冒險進取、發揮創意、突破界限、開創新局,與慎思者各有千秋308–312。我倒覺得這說法稍嫌唐突(和本書到現在的說法有些出入)、似乎不太通達:在我看來,釐清狀況之後,探討各種可能性,這個過程就應該把所有可能的選項列進去,自然也包括衝動行事;經過檢討,然後再做決策。是以創新與認清現實應可並存,但就算大膽的行動,也應該經過小心謹慎的計畫。
2020/2/4

小感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很多事情,但我們的思考往往倚賴於周遭環境。一般人並不像自己所想像那般,知道得那麼多。再說即便我們整合了自己、同儕與周遭環境的所有知識,也還達不到全知的程度。
有很多事情我們感覺自己了然於心,其實根本懵懵懂懂一知半解。最深層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不當作我們已經知道了,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的衝突矛盾,這使我們不曉得該怎麼行動比較好,將影響社交關係與生存繁衍。何況我們的老祖宗就是這麼過來的:Because it's there.,我們用不著深究山為何會凸起來,也能過得很好。就算我們的理智,也不是為了探究自然界奧祕而生的The Righteous Mind 3 大象是主人。光是搞清楚現象間的因果關係,我們就能活得很好第三章 我們思考的方式,也能憑藉道理說服人家聽我們的、擊破他人論點。我們倚靠周遭的人與社會文明生存,不用知道牛為什麼有那麼大力氣、犁背後的設計巧思,只要能鞭子抽牛耕田也就夠了。探索真理,不是原始人幹的事。
時代演進至今,我們的社會複雜多變,許多事情必須多知道一點原理,才能做出好的決策。光知道怎麼利用已不足以適應環境。問題是劉姥姥沒進過大觀園前,怎知有錢人家長什麼樣子?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沒有人天生就是全知全能。我們光靠自身知識,不曉得自己缺少了什麼結語 審視無知與假象。可惜一般民眾總是依循著過往天性生活、評斷事物,即使討論重要的事情,也不曉得自己未能全盤考量,反而習慣確認偏誤、抱團取暖。很少人察覺到我們的認知過度簡化世界第五章 藉助身體與環境來思考,又加上許多知識並不真的已經內化在腦海內,直到下決策時還感覺已窺全貌,不知事情的運作不若我們想像那般第四章 思考假象的成因。即便是身在團體中,卻又很容易相互共振、走向極端第九章 想想政治第八章 想想科學。何況我們還有價值觀、原則性底線第九章 想想政治,主權問題不能談判。

為了減輕理解的假象,個人不但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還要明白我們有許多知識散布於環境中,不真的存在腦內;隨時察覺到人有侷限,主動了解事態、探索事物現象背後的成因。當我們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應先深入了解事情狀況、各種可能的演變,再來評斷。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要不就只能算妄下定論。平時多網羅各種不同領域、不同方向的資訊源第十一章 當個聰明人第十章 重新定義「聰明」,拓展眼界,降低因無知貽笑大方的可能性第十二章 做出明智決定
團體應該放下成見、就事論事,檢討消息的真偽、事情背後的運行原理,全方位且眼光放長遠的推論思辨,檢討各種觀點,若有道理則納入、融會貫通。所謂言論自由,不應單單簇擁成員們缺乏建設性(僅檢討立場、攻擊他人邏輯無用的日子讀老莊 4號相對論 爭與不爭)、自以為是的觀點。這包括、或更該說尤其是反方團體的主張,因為他們的質疑往往一針見血。
就體制的角度,則應該盡可能避免人犯錯的可能第十二章 做出明智決定

書中舉了不少例子,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樣,感覺新資訊的密度比較低,心得也比較少。畢竟例子舉得再多,不夠全面的話,不成體系,我大部分都會忽略掉。
另外雖然本書對我來說,似乎沒有太多新東西,卻依然花了很多時間閱讀,閱讀過程也沒怎麼用心。該加強一下我專心讀書的能力了。
2020/2/4

Tweet


Perl by kanashimi, 2000/12/10 05:10PM-2005/7/5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