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朵拉的種子: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

Pandora'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

這本潘朵拉的種子: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Spencer Wells 著作。之前聽聞過此書,是在 The Sky of Gene介紹文潘朵拉的種子之代價。本來沒料想到能一探究竟,卻恰好有機會接觸。既入手之則安之,費了點時間啃完了。

第一章 地圖裡的奧祕

The variation in human population size over the past 100,000 years. Note the use of a logarithmic scale on the vertical axis. 圖像來源:Pandora's Seed by Spencer Wells – review #2 | Probaway - Life Hacks on WordPress.com
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草圖完成所賜,現在有許多研究不但無須在實驗室埋頭苦幹,還能以更完整無闕漏的方法,由分析人類 DNA 序列數據得到結論。依照化石以及 DNA 證據,約在七萬年前,人類正遭遇一場將近滅種的人口瓶頸。Chapter 4 會提到,此時亦正值多峇巨災發生後,當時世上可能只有近兩千人。而 Jonathan Pritchard 等人的研究指出,那之後人類受天擇最強力揀選的基因組是膚色,歐洲人有五個基因參與控制。由於高緯度區域紫外線已沒那麼強,為了合成足夠的維生素 D,只有膚色較淺的人們才容易生存下去。膚色過深,將使深層皮膚無法接觸到紫外線。以單一基因來說,歐洲人在長大後,依然不終止合成乳糖酶能力的基因變異,則是個明顯的例子。相對的,在其他區域(如亞洲人),因為牛奶、羊奶並非飲食重要組成,因此並未揀選出這項能力。Pritchard 這份研究之前亦有耳聞,但並沒特別留意。Wells 看到這份研究,便聯想到這本書中的題材,這在我看來頗不容易。
Pritchard 說,有許多與消化、代謝(解毒)食物有關的基因,也受到強烈的天擇作用。而這些改變(天擇與演化作用)至今仍持續中。我想,這或許暗示著過去一萬年間,我們的飲食習慣產生重大的變革;而這也是本書想探討的重要主題,農業的開展。雖然我們漸漸開始熟悉要適應新的飲食,但這些基因卻也可能造成其他一些「文明病」的產生。另一方面,隨著我們習慣的改變,有些舊的基因過去曾經非常有用,但現在已不再適合新的時代,例如努力囤積任何進入身體之養分的基因。這些尚未被淘汰的基因,也可能使我們持續苦於他們引起的病變,直到哪天他們自人類基因庫中消失。
農業初始至今,人類健康和壽命示意圖。 圖像資料來源:Longevity & health in ancient Paleolithic vs. Neolithic peoples
Wells 舉出 John Lawrence Angel 關於農業初始時期,人類健康和壽命的研究,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前農業)進入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民)時,人類壽命事實上縮短了,死時也更不健康。一開始選擇農耕的人們,其健康程度比周遭的狩獵採集族群更糟。一直到上世紀醫學以及公共衛生發展起來,才提高了人類平均壽命。問題是既然如此,我們的祖先們何必要放下悠閒的屠刀生活,向農業發展?我想,這與農業社會人口較多、勢力較強、生活也較安定(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因而排擠了漁獵採集的人們,應該脫不了關係。在 Diamond 的 Guns, Germs, and Steel Chapter 6 提過這個議題。
2014/11/1

第二章 培植新文化

由於過度捕撈造成漁產量的崩潰,以及生物技術的進步,從捕獵轉成畜養變得有利可圖;現在已經有許多公司大力發展高科技養殖漁業。養殖漁業,就好比是沿岸的田地,或是海上的牧場般;也是人們插手自己的食物供給,從取之於野生,演變到以自己的手、確實掌握收入來源;又一個「人定勝天」的象徵。但既然如前述,農業事實上並沒給人類健康和壽命帶來多大好處,祖先們又何苦要放棄悠哉的漁獵生活?
Wells 在此講述了另一個 Guns, Germs, and Steel Chapter 6 沒明確表現,僅在其影片中稍微提過的故事。新仙女木期之前,地球原先處於漸暖的間冰期。新月沃土黎凡特)的納圖夫人由於麥穗俯拾即是,可能只要工作個把月就能逍遙整年,因此他們自然而然過著舒適的生活,並從遷徙流浪定居下來,建起屋舍,並可能開始了初步的社會組織。但這次冰段使氣溫驟降,使食物不再那麼豐沛。由於已經習慣定居,他們不得不長途跋涉以獲取足夠的食糧。但他們除了被迫回到辛苦的漁獵採集生活,還因為人口過多,超過環境承載力,想必曾經面臨好一段艱辛的日子。後來有人,可能是擔任採集工作的女性,想到比起長途跋涉,不如在自家旁邊種大小麥,不是更方便嗎?於是農業就這麼發展起來了。不過 Diamond 說的似乎更像是 8.2千年事件。同樣都是氣溫變低就是。
對於 Wells 這個故事我最想補充的是 Diamond 的說法;既然他們已經回復狩獵採集生活,恐怕不會是「有人想到比起長途跋涉,不如自己種」。
Then, sometime between 12,000 and 11,000 years ago, one of these stressed Natufians had a revolutionary idea. What if, instead of walking farther each day to gather food, they simply planted it close to the village? It was probably a woman, since women typically did the gathering in hunter-gatherer populations and thus had access to the seeds—and an incentive to reduce their gathering commute!
或許是因為,由於之前已有長期以這些植物為主食的經驗,於是一點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他們開始嘗試看看,有沒有方法可以延續食麥生活。他們發現村莊旁某些地方條件較好,可以使麥子長得起來。要讓他們收穫更多,其條件就不過是澆澆水之類、稍作照料罷了;相較於回歸狩獵採集,成本不高。或者他們根本就把居所遷到不遠處,能長植物的沃土旁了。總歸說來,也就是人們太懶了,能有多懶就會多懶(汗)。既然懶為進步之母,這好像也沒啥好奇怪的?
除了新月沃土,新仙女木期同樣影響了世界上其他類似的地方,包括中國、中美及南美山區:多雨的山區常具有較好的條件,使生物避免乾旱侵襲,也保存了較多的多樣性。但人們不習慣居住在山上。當氣候溫暖時,生物大勃發,人口也增多。但冰段使習慣大量食糧的人類,不得不插手食糧作物的生長,以自己的手幫助食物增多。為了維持食糧的穩定供給,祖先們開始研究並獲得這些作物的生長習性,知道什麼情況下作物能長得更好(園藝學?);以至如今日水產養殖能不假外力,完全僅靠人工來一代代的繁殖(closed cycle)。此外,人們還懂得挑選一些更符合自己目的的種類(人擇:長得快又多、果實肥、不怕病蟲害。),開始育種。
在農業發展前,人類原先的食物來源千般萬樣。但在這其中,只有一些能撐得過育種。能育種的生物是有條件的,不是任何生物都適合被人如此玩弄。這點在 Guns, Germs, and Steel Chapter 8 談過。Wells 提到了一點之前沒注意到的:許多堪得人類糟蹋的,染色體倍性是雙倍體以至多倍體。正因為他們多了備胎,才不會那麼容易被玩壞,玩的時候成功機會也比較大。像是小麥、稻米及玉米這些不但有備胎,還常常突變(變化大、可塑性強)的,更是其中的極品。即使如此,要把玉米從大芻草改造成當今多產的糧食作物,祖先們可還是費了很大功夫,費上許久時間的。
2014/11/4
只是,使生物適應人類要求的過程,也不知不覺改變了我們自身,來迎合這新的情勢。而這變化,不見得盡是好事。
定居可以視作一種投資,不是說撤就能馬上撤的。因此當人多而產生紛爭、搶奪資源時,不能簡單地一走了之。而當人們開始發展農業,需要建築引水道等大型設施,這也非一己之力可以反掌折枝的完成。為了解決這些摩擦,並應付越來越龐大的公共建設,人們不得不發展出裁決以至行政機構。就算一開始人與人間是平等的,但很快的,在人與人的頻繁交流中,高下立判;有的力氣大,有的技術高。更有那些善於交流、統合的人,最後或許被公推出來做領導者。於是適才適所,最後就成了一個個的社會階層。這個故事,在 Guns, Germs, and Steel 也說過一次。
另一方面,由於農業的發展,象徵人類不再只是被動看天吃飯、聽天由命,當這邊沒得吃就只能遷往別處;而現在是主動出擊,越來越能掌控自然(加強能力是演化必然的過程,見 What Technology Wants 第十三章 科技的軌道。)。神靈對人類來說,也從具備一般能力(遠非萬能)、令人敬畏的泛靈信仰,轉變成能力巨大(人類開始頻繁的需要有求必應)、更使人感到高高在上的多神論、以致一神論。這段補充了 The God Delusion 第2章 上帝假說的討論。不過我不甚同意一開始女權社會,是因為由女性栽種食糧而來;後來因為男性能保家衛村、攻城掠地、製作器具才扭轉兩者地位的說法。除非加上男性只是天天狩獵、好吃懶做;沒記錯的話,這可能性在之前 Guns, Germs, and Steel 書中描述過。
2014/11/5

第三章 疾病浪潮

在蠻荒的原始時代,人們致死原因常常是內外創傷。那個時代,許多人可能在廝殺、捕獵、為肉食動物所傷,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小心跌跤撞到頭之類的事故中,為人生劃下休止符。原始部落的生活不輕鬆,事實上他們死在同種人手上的數量不少。這在之前不少書中都提過。
自從人類開始馴化動植物,人畜共通疾病(流行傳染病),或是開墾荒地、改變生態造成的新種疾病(如瘧疾)便大行其道,Guns, Germs, and Steel Chapter 11 已經把這機制說得很清楚。Wells 指出這觀點是從 Plagues and Peoples 開始的。
進入近一兩百年,醫學發達,人們藉由手術、抗生素以及許多藥物治療方法,終於克服內外傷以及傳染病。但技術的進步,同時也使我們可以欺騙自己的身體,製造出許多精緻加工食品與化學物質,例如糖、醃製品、油脂(奶油)、菸草等。這些東西嘗起來極為滋潤人心,卻是包裹糖衣的毒藥。由於人們不能克制自己慾望,不去食用他們,而現代社會中精緻、加工飲食的氾濫程度,也已經到我們不想吃都難的境地,因此人類健康也每況愈下。又加上科技使人類無須如原始時代狩獵採集、農業時期耕作時大量勞動,更加劇了這種傾向。對於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慢性病,或稱文明病,人類艱困的戰爭才剛開打。連像蛀牙這種困擾,也是飲食中精緻澱粉為主的農業生活開始後,才造成的新問題。有錢人以及教育程度高的,還知道、也有辦法吃得健康一點。但低階層的人們就沒這意識與能力,因此過肥胖者反而是底層民眾。這令我想到本地中產階級不敢生孩子,反倒是非洲許多人拚命生的景況。
本章有許多論點之前已有聽聞,不過 Wells 將它們串起來了,解析出其前後經過。
2014/11/5

第四章 精神病、語言、創新能力

既然尼安德塔人也擁有與人近似的 FOXP2 基因與舌骨,他們或許具有與人類相當的語言天分。但至今並未發現他們能造出獨特的壁畫,這可能表示他們不具有與智人相同的藝術創造力,也不具有智人一般複雜高度的思維、學習、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他們也不像智人一般擅長溝通交流、好奇於嘗試新事物,並將自己的天分發揮到淋漓盡致。現代人類這種創新力及統合思維,可能來自人類祖先所遭遇環境的劇變,使他們面對冰河期、多峇巨災與顛沛流離放浪生活等許多不同的狀況,非得演化出靈活的應變技巧不可。或許當時氣候曾有一度氣候劇變、極不易生存,雖然所有人屬都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幾近滅種,但這天候又沒嚴酷到把智人也摧毀掉。處於此嚴苛的天擇壓力下,原地踏步不適應就等著被淘汰;由於智人確實具備更靈活的應變力,結果除了智人之外其他的親戚都沒能撐下去。而造成智人能如此改變的基因,在數十萬年的演化中,其實老早就累積在我們祖先的身體(遺傳物質)中。Wells 此處所述中性突變同域種化概念,於 What Technology Wants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亦有提及。
上面這段論述其實充滿對 Wells 本章內容的過度引申。聽起來就算能略說為何今日世界只剩下我們一種人為何我們的祖先能夠在生存戰爭中勝出、贏過同時代其他的遠親的故事;但似乎還沒有找到充分證據,也無法清楚解釋為何智人就是能贏那麼一點點。不過即使是原文,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關於我們能夠占優勢的原因,包括嚴苛環境使天擇特別峻厲、遺傳變異造就良好應變能力等,我想當時所有人屬應該也都經過類似的淬鍊,條件對其他親戚應該也相同,不太能說明我們怎能如此獨特。畢竟那是十幾二十萬年前的事了,化石也還不夠多。只是,正因為那些微差距而造成我們最終殘存這點,似乎是最簡明的推測。上面的描述,或許是我們所能做出最佳的推測了。總之以此種說法,智人的獨霸地球,多少包含點天時地利的運氣成分。若是沒有天災的影響,今日世界可能還會有更多種人類相互競爭。不過我猜想,一個充滿不同智能生物的演化進程,應該是個極為殘酷的景況。光是今日世界,同一個社會的人們都能分出階級了,甭提種族歧視、宗教戰爭以及種姓制度。若是另外還有天生不可能融合——無法通婚,依一般審美觀多數也稱不上英俊或美麗——的人種存在,那在雙方社會都達到具備對異己的足夠包容力,以及永續經營之生活型態的文化共識前(當今地球仍未達到那好似大同世界的美好階段),不互懷危機感與敵意、殺到你死我活,也是很困難的吧。另外,這種解釋多少蘊含有「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意涵:我們的先祖生活越艱辛,歷練越淒厲,千錘百鍊出的結果越扎實。要過逸樂生活,結果就是淘汰的也快也早。我們能有今天的繁榮,都得拜祖先們的痛苦所賜。但生物的本性總是冀求過得愉快,卻又是無法曲拗的趨向。只能說,站在衛道之士的角度,有時我們也應當學著吃苦當吃補吧。千萬不可過分耽溺於快樂鄉才好,否則我們的子孫就慘了。不過我個人認為這無須擔心,我們的未來還有極大考驗等待著我們(見 Guns, Germs, and Steel 人類的近未來一節)。而在更遠處,我們的文明可能由自己的造物所延續(見 What Technology Wants Chapter 13)。
對個體來說,適度的壓力能刺激免疫系統反應,有利於生存。但長期的壓力則會使神經與身體受不了。由於都市化,現代人往往多居住水泥叢林中。日復一日如工蜂般面對無止境的枯燥工作(朝八晚十、加班漸成正常、延後退休年齡方為正道)、不得不忽視的背景噪音(通訊軟體及電話聲、交通以及機器響。對我來說,大概就是後面窄巷的各種抽水馬達聲,以及電腦了。或許還包括常時流瀉的 music playlist?)。才在幾代前的人類,還未曾體驗過如此高壓的生活;我們這世代可說是此方面的首批先驅者。我們的祖先除了營生外,就是面對自然界的大地;可以恣意天馬行空,腦內毫無後顧之憂地馳騁著各種奇異的想像。人人夙興夜寐固然會使人類「更有效率」,而且這多是基於個體的意願(太多人喜歡過方便的生活、或是在大城市才賺得多);卻也扼殺了個性與天生的創造力,還帶來許多精神疾病、hysteria 的感情之類的副產物。更由於人類大腦能掌控的社交聯繫,即天然族群大小、能緊密往來的親友數,所謂 Dunbar's number 只接近 150,使得無法處理都市大量人際交流的人們只能選擇冷漠以對。因此,現代社會居民的冷酷,不能全怪罪人們缺乏愛心、同情心;還有一部分的因素是社區、交流膨脹,使人類天生無法適應這樣龐大的體制。也因此才會多次出現在大街上呼救,測試都市人旁觀者效應的實驗社會心理學。這使我聯想到過去在書上,或在公民與道德課堂上曾討論過的現象,說城市鄰居不如鄉下的來得知道守望相助。同樣的,我們或許不能責怪都市人冷血。當把他們一個個遷居到鄉下去,他們也會自動變得熱情起來。這種心理失調,與許多心理、精神疾病恐怕是環境(與制度)問題,而大量服用矯正藥物、做足社會宣導與教育工作,也只能治標不治本。簡單的說,我們還沒適應這新的社會型態。不過展望未來,當機器取代人類工作的情況越發普遍,以致哪天以科技輔助人類的認知與思維,我猜想我們還是能夠有機會取回一點閒暇與獨創性的。
2014/11/8

第五章 基因革命

關於植入前基因診斷訂做嬰兒以至優生學、基因改造議題,前一次討論是在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請參照之。雖然站在衛道人士的立場,可能很不樂意見到傳統價值被打破。但假如有許多像是缺陷兒狀告醫生,本應讓自己不具某重大缺陷的出生於世,而又勝訴的案子發生;可能狀況就會轉向了。其他如因為不對基因檢測,造成公司重大虧損;或是可歸於員工自己不檢點加上基因缺陷而致的過錯,但經過檢測基因可以免除;尤其是這類缺陷可經治療改善的話,此類檢測或許也會被大眾容許,最後成為共識。至於被動選擇的 PGD 以至主動創造型的訂做嬰兒,當這可以極大改善公眾與個人福利時(如減低健保開支與家庭負擔);甚至如之前所提,當其他國家、其他人都這麼作、我們已經落後時,我想同樣會成為眾人允許、樂見、以致稀鬆平常理所當然的項目。這不是該不該永久反對的問題,而是時代演進、共識漂移的現象。事實上根本不必道德家或是科學激進學派操心或振臂疾呼,人們自己會用腳投票。坐在已經出發的交通車上,我們應該做的,是探討該走哪條路能比較愉快、該以甚麼速度、路上預估會出現哪些情景;而不是爭論該不該動身。但讓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本書的主題,農業,其實也是迴避不了的必然階段(技術轉捩點)。問題不在我們該不該發展農業。我們能做的,只是邊發展邊注意其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探討此發展將產生哪些現象。
Wells 還特別提到,許多性狀,例如身高、智力、壽命、某些疾病發病機率,常常是由先天眾多基因,還要加上後天環境(經歷、飲食、生活方式)共同影響下的結果。更麻煩的是基因多效性造成的困擾;基因的交互作用過於複雜,而單一基因在體內不同組織還可能產生不同的作用。雖然有朝一日,我們或許可以極大準確率來訂做嬰兒;但在過渡時期,我們可能會因不確定性,遭遇到極大反彈。嚴重的話,還會如同舊式優生學當時遇到的那般。因此就算要踏出這步,也勢必要非常小心。基本上對於這些操弄基因的高風險技術,不太可能於發展初期,就擴展到隨意採用的階段。
2014/11/9

第六章 氣候危機

本章討論的是環境議題,例如環境難民。氣候的變化對於人類來說影響極大,即使有時候我們也許未能確切意識到這點,因此毫無知覺,還有許多人利令智昏而視若無睹。Wells 舉出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引發的無夏之年為例,只是個寒冷、無收成的夏天,卻造成了歐美許多變化。
本章所提大多數主題,在我之前的文章都已討論過,包括 Wells 在最後一節的大聲疾呼。雖然我覺得和上一章相同,環境議題與本書的核心,農業的影響沒有必然性。若是要談當前人社會面臨的局勢,以及科技文明與人類的相互作用;我想其他專書,如 What Technology Wants 談得更多。但這些現象,還包括科技、工業等,正如農業本身一般,確實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必然的進程。只是人類總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像是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後果自然概莫能外;這些好的壞的現象,其實都可算是科技發展的副產物。我們總得跌過跤,方知跌倒的痛楚;總得見過一次地獄,要不怎知道報應的可怕?重點在得一次教訓學一次乖,別短視近利到自取滅亡了。
2014/11/9

第七章 邁向新神話

農業:無可迴避之惡

在人類發展農業後,大大增加了糧食生產力,因此能夠支持更多的人口。這也是人類首次開始定居;即使是刀耕火耨也無法輕易說走就走,更常常是直到土地貧瘠或鹽化才不得不搬離。但過多的人被迫群聚、囿於過小的土地上,也使得人們不得不創設與他人相處的體制,造成 Guns, Germs, and Steel Chapter 14 所提,部落、酋邦以致國家民族的形成。由於我們變得可以時時與他人相比較,且單個人變得有機會從許多人手上聚積資源財富,更使我們產生分配不均的心有不甘。人們活在爭奪、衝突中,不得不學會結黨營私、爾虞我詐。有些人拿得太多,有的卻三餐不繼,甚至被制度壓迫到連生存都成問題。在過往人人自食其力的時代,可沒有此般困擾;個人頂多積攢到兩三個人分量的食物,而這有形的資源在數天內也都失去價值、灰飛煙滅。農業產量雖高,不過農作物生長有季節性,非常年不斷;人們必須學到囤積食貨,以備不時之需。這養成了人們貪得無厭,無止境「越多越好」的認知與習性。貪婪是因為資源有限,而慾望又被無限擴大了。當活在一個天天只需要聊天打屁,想吃東西時獸類果實總是在那邊等著我們;多採一些會腐爛、多狩獵一些反而增加受傷風險的時代,我們怎麼會認為應該儲備再多也不為過的糧食、覬覦非分之物呢?於是我們自共生演進到掌控自然界。過去土地就是我們,是身體裡流著血液的一部分;而今我們甚至不把環境當成目的,從與大自然一體,轉而將之作為工具、手段。

對於人類這種生活方式與天性的衝突,我認為並非是不發展農業,便能迴避的歷程。首先,沒有農業,閒人就不夠;人類不見得能夠如今日般,思考我們自身、以及宇宙的存在。其次,即使沒有農業,而是另外一條路引領我們,達到今日此般便捷舒適的生活;我們還是有工業化、資訊集成、科技不斷發展帶來的太多改變。其結果同樣會造成本性與生活方式不相容。因此,這種變化或許可說是人類無法避免的宿命。何況事情已經走到今天這田地,無法否定其發生的事實;我們能做的確實是接納之,並且想辦法讓未來走得更順暢。

宗教信仰與世俗化的寬容

Wells 大概認為,改造環境的集約農業,以及現代化、都市化的生活方式,雖然使許多人覺得進步便捷,卻也造就了與人類天性不斷的衝突。是以政策應該考量到,而非忽視、甚至鄙視,試圖扭曲、變造人類這種百萬年來傳承的天性。當代社會世俗化造成宗教衝突、原教旨主義興起的過程,即可見一斑。今日 سيد قطب 以降,「活在宗教中」的伊斯蘭聖戰,可以說來自對(埃及)世俗化的危機感與反動。因此,莫強制世俗化,放人一條生路,或許能免於這種強烈的衝突。

參照 The God Delusion,我想 Wells 或許就是 Dawkins 所言,不認為宗教嚴重危害到科學的科學家。
對於宗教,我認為社會所能接納的底線,是各種教徒最起碼應該有寬容的態度,容許其他人與自己一樣的自由。像是佛教或本地基督教系,大多不會強力攻擊異教徒或其他無神論者,這情況下就勉強符合這底線。世俗化只是用來保證這麼一個寬容的體制能正常運作。當宗教對人有所助益、人們有心理上需求,且對社會傷害小時,不會強制取締的宗教教徒;卻也不主動引入宗教,或容許宗教過分影響他人。好比是在信仰領域中,維持基本的井水不犯河水。說世俗化是一種強制的進程,不如說是種共識的轉移。相對地,今日的極端宗教主義,卻不容許其他人具有與自己相同、信奉某些特定觀念的自由。這樣的作法反而比世俗化更為具備強制力,不夠寬容。這就好比有人將自己的權利架在他人之上;認為自己理當具有宗教自由的權利,卻否定他人也具有這種自由。縱使我能夠理解這些教徒的想法,他們對於社會風氣改變的戒慎恐懼,卻不代表我們應該認同、或默許他們。這就像是我們可以理解黑心廠商為了自己的利益荼毒顧客,畢竟大家都會貪小便宜;卻不代表我們認同這種作為。因此主張不世俗化便能降低這類衝突,我想尚待商榷。
此外,我們容許的範圍在個人的宗教、信仰自由,應該極小化要求(影響)他人信服自己的傳教力。尤其在傳教的過程會導致衝突的情況下,例如不同宗教的傳教、對上一個不想相信的人之時。

潘朵拉的盒子:Wells 對人類未來的希望

Wells 最後對我們面臨的問題,諸如資源戰爭、環境問題等,提出了個苦口良藥:知足常樂。但忠言逆耳;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婪已經是我們的本性。人要是能知足,那恐怕得絕聖棄智才行。對於已站在這地方的我們,現在只能再寄望人的另一項天性,不見棺材不下淚能發揮點作用,在來不及挽救前踩下煞車。套用一句陳腐的成句,這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就算高瞻遠矚可以看到結局、最後真的勝利,也是充滿驚心動魄的高潮起伏。
2014/11/14

小結

本書每章開頭多以小故事帶入的筆法,以科普書籍來說有些特別,但對我沒什麼效用就是;無啥感觸。大概現在的我業已極為缺乏生活的情趣,剩下的只有乾癟枯朽的心了。Wells 說是要探討人類為何會發展農業,以及開始以農業營生後造成了那些改變,其前因後果;有些部分也涉及智能生物演化所必經的路,例如決定什麼該做或不被允許等。其中許多事例與 Guns, Germs, and Steel 多所重疊,而我對這些議題的感想已經寫在之前那篇了。
整體說來,我覺得本書的內容還是不及 Guns, Germs, and SteelWhat Technology Wants 之類大部頭書來得充實。我所獲得的新知與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相當,恐怕還不如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至於對本書最重要的想法兼總結,大約就是上一章所提的那些吧。

此次是我許久未經驗的紙質圖書,倒是有些觸發。當閱覽電子版時,會常常分心到相關的網路文章去。讀紙本書就會懶得這麼作,因此能比較專心,閱覽的速度也比較快。但實際說來有好有壞。多觸類旁通,就能引發更多的想法,對事態的了解也更為全面。若是僅閱讀字裡行間的資訊,就不能如此旁徵博引了。

2014/11/14

Tweet


Perl by kanashimi, 2000/12/10 05:10PM-2005/7/5 17:11